《蘇聯文學·格·莫·馬爾科夫·西伯利亞》作者簡介|內容概要|作品賞析
作者簡介 格奧爾基·莫克耶維奇·馬爾科夫(1911— )當代蘇聯作家、社會活動家。出身于西伯利亞托木斯克一個獵人家庭。1930—32年就讀于國立托木斯克大學。1927年起在托木斯克州做共青團工作。1931年起在新西伯利亞和鄂木斯克的報紙、雜志編輯部任編輯。衛國戰爭期間應征入伍。1956年任蘇聯作協理事會書記,1963年起任俄羅斯聯邦作協莫斯科分會第一書記,1965年起任俄羅斯聯邦作協理事會書記,1971年7月起升任第一書記,1986年為作協主席。曾任蘇共中央檢察委員會委員、蘇共中央委員會委員。1974年和1984年兩次獲社會主義勞動英雄稱號。曾獲兩枚列寧勛章和勞動紅旗勛章。馬爾科夫從1936年起開始發表作品。他的歷史長篇小說《斯特羅戈夫一家》(2卷,1939—1949,1952年獲斯大林獎金)描寫西伯利亞人民為奪取蘇維埃政權而進行的斗爭以及最初階段的社會主義改造;長篇小說《大地的精華》(2卷,1954—1960)描寫改造西伯利亞的科學家和黨的工作者; 長篇小說《父與子》(2卷,1963—1964)反映了幾代蘇聯人為共產主義理想而進行的斗爭;長篇歷史小說《西伯利亞》(2卷,1969—1973,1976年獲列寧獎金)再現了俄國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到十月革命前夕的歷史事件;長篇小說《面向未來》 (3卷,1981—1984)反映了蘇聯現代生活。此外,還著有中篇小說《步兵》 (1947—1948)、《辛岡上空之鷹》(1967)、《伊凡·葉戈雷奇的土地》(1974)、《遺書》(1975);短篇小說和特寫集《寄往馬列耶夫卡的信》(1952);文集《列夫·托爾斯泰和我們的時代》(1960)、《現代性與文學》(1963)、《生活·文學·作家》(1971)、《生活的前程,作家的勞動》(1978)、以及《我的部隊生涯·往事近記》(1979)等作品。他的作品已被譯成多種文字。
內容概要 深秋時節,戈列希欣納村的頭號財主葉皮凡正為兒子尼基福爾操辦婚事。正當婚禮鬧得紅火的時候,幾名警察和村警闖進門來,命令立即停辦婚禮,不論男女,一律出動去抓一個逃犯。在河邊樹叢中,新娘波麗婭意外地發現了逃犯,她不忍心讓他受到非人的折磨,悄悄讓他躲進河灣地窖里。幾天后,波麗婭的父親——地下工作者戈爾比亞科夫醫生收到了一封納雷姆黨中心的來信,信中通知說出逃者是阿基莫夫,他將前赴斯德哥爾摩去加強瑞典社會民主黨布爾什維克的活動,并執行一項特別任務,來信讓他務必全力以赴保證出逃成功。在斯德哥爾摩的一條胡同里住著一位名叫利哈喬夫的俄國老教授,他是阿基莫夫的姨夫。利哈喬夫畢生從事開發西伯利亞的研究工作,足跡遍及西伯利西,積累了大量第一手資料。他同情學生的反政府游行示威,隨時都有被捕的危險,于是黨組織安排他從彼得堡來到斯德哥爾摩。他在病危之際,渴望見到阿基莫夫,以便把資料交給他。而外國大亨們也對教授的科研成果垂涎三尺,他們收買暗探接近利哈喬夫,以期有一天竊取他的寶貴資料。阿基莫夫就是奉命去瑞典完成這一重要使命的。此時,納雷姆警方正計劃進行一系列圍捕,為了阿基莫夫的安全,戈爾比亞科夫派他的岳父——經驗豐富的獵人費多特老爹把阿基莫夫轉移到了泰加林。林中的生活雖然寂寞,然而阿基莫夫卻在費多特老爹的幫助下了解到了許多林中奧秘。與此同時,卡佳受黨組織委托帶著阿基莫夫的護照和路費從彼得堡來到了托木斯克,住在聯絡點納西莫維奇裁縫家。在接船的時候,她沒能接到阿基莫夫,卻被一個暗探認了出來,幸虧她及時逃脫。她只好隨瑪莎轉移到盧基揚諾夫卡村。在瑪莎家的一張照片上她驚奇地看到了她心中的戀人阿基莫夫和利哈喬夫教授。原來他們在西伯利亞考察期間,瑪莎的父親盧基揚諾夫曾做過他們的向導。在一次村民大會上,她與一社會革命黨分子針鋒相對,向村民們宣傳了真理,戳穿了此人妄圖欺騙村民的陰謀,而她自己卻被村警關了禁閉。盧基揚諾夫派小伙子佩季卡設法救出了卡佳。逃出禁閉室后,卡佳幾經周折,終于又回到了納西莫維奇家。一心只想發財的葉皮凡要兒媳波麗婭跟他一起出趟遠門。波麗婭出門之前回家看望了父親。得知波麗婭要出門的消息,深愛女兒的戈爾比亞科夫極為擔憂,他擔心波麗婭會由于貪圖享樂而在富貴之家毀掉自己的一生。他完全可以過問這件事,葉皮凡是會讓步的,然而如果他大吵大嚷,勢必會引起別人的注意,而這對保證阿基莫夫的安全,使他得以繼續逃亡極為不利,權衡利弊,戈爾比亞科夫還是讓波麗婭去了。葉皮凡把波麗婭帶到了密林空地一幢大房子里,迎接他們的是三個閹人。葉皮凡交給波麗婭一個帳本,讓她好好看看。從這個帳本里波麗婭看到葉皮凡是如何靠掠奪當地村民的財富發財的,她頓時對葉皮凡了產生痛恨,她萬萬沒有想到她的公公竟是一個奸商。一天夜里,她聽到隔壁房間里葉皮凡和3個閹人正跟另一個人高聲談話,原來他們正進行一項交易。那個人叫洛帕特金,他捕到了“魚坑”中的魚,葉皮凡他們要他把“魚坑”的位置告訴他們,因為“魚坑”是個大聚寶盆,“魚坑”里有數不清的珍貴紅魚,它能使窮人擺脫貧困,按照規矩,誰發現了“魚坑”,應該先告訴全村人,然后全村一起出動起魚。而葉皮凡他們為了個人發財,想私下起魚。波麗婭為他感到恥辱,便把這個消息告訴給當地一個村民,使葉皮凡等人的陰謀沒有得逞。波麗婭回家看望父親,戈爾比亞科夫讓她去完成一件重要的任務。黨委會決定讓阿基莫夫繼續逃走。事情緊急,戈爾比亞科夫只好讓波麗婭到泰加林去接阿基莫夫,波麗婭到此時才明白她父親是個地下黨。接受任務后,波麗婭撐滑雪板來到泰加林,把阿基莫夫接到奇加拉村。阿基莫夫輾轉來到斯捷帕哈高地,新向導將會來此接應。阿基莫夫沒想到新向導竟會是盧基揚諾夫,從他口中阿基莫夫得知他保存著利哈喬夫遺忘在林中的一些極其珍貴的資料,就決定把它們帶走。在林中小屋,阿基莫夫與卡佳意外相逢,兩人心中頓時燃燒起深藏在心中的愛情之火。相會是短暫的,然而卻是幸福的。告別了卡佳和同志們,阿基莫夫帶著資料登上了西伯利亞特別快車。途中,他被人發現了,幸虧他及時跳上一趟開往莫斯科的列車才免遭逮捕的危險。阿基莫夫在莫斯科只呆了幾個小時就又出發了。然而在即將離開祖國的最后幾分鐘,他又被暗探盯上了。萬不得已,他只好決定立即上船,但利哈喬夫的資料卻不幸落入暗探手中。阿基莫夫終于抵達斯德哥爾摩,然而兩星期前,利哈喬夫教授已回到了彼得堡,回國后3天就去世了。在利哈喬夫住所,阿基莫夫讀到了教授的 《西伯利亞(導論)》一書的草稿,它是教授畢生研究和探索的結晶。此刻,阿基莫夫還不知道,在他的祖國俄國,偉大的十月社會主義革命即將開始……
作品鑒賞 《西伯利亞》是蘇聯70年代重要的文學作品。小說以西伯利亞為背景,以阿基莫夫的出逃為主要情節線索,展示了十月革命前夕西伯利亞人民所經歷的艱難曲折的道路以及他們所面臨的前途,從而揭示了一個主題: 要開發西伯利亞,要使西伯利亞人民過上幸福的生活,就必須靠科學,而科學只有被掌握在人民手中,才能真正完成它的歷史使命,這樣巨大的任務只有一種力量才能夠擔負得起,這就是布爾什維克黨,因為它深深扎根于人民的土壤中。小說自始至終貫串著一個無所不包、無所不在的藝術形象,這便是西伯利亞大地。作家以飽蘸感情的筆觸描繪出一幅西伯利亞鄂畢河和葉尼塞河流域的秀麗山川的瑰麗圖畫,那廣褒的土地和白雪皚皚的茂密森林無邊無垠、神秘莫測,看起來單調乏味,實際上卻孕育著騷動不安、日益不息的多彩生活。然而作家描寫西伯利亞恢宏的氣勢并非為了掩蓋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人,而是為了更突出地表現西伯利亞英雄兒女的命運和前途,襯托了為爭取人民幸福而勇于奉獻自我的布爾什維克黨和高尚品德。小說的故事是圍繞著兩個主要形象——革命者阿基莫夫和科學家利哈喬夫展開的。作為一個革命者,阿基莫夫有著堅定的信念、剛強的性格,正是對時代的重大事件——革命所抱的堅定宗旨構成了阿基莫夫的性格核心,化作他的激情; 作為一個未來時代的建設者,他對西伯利亞森林的奧秘充滿了求知的欲望; 而作為一個人,他又不乏普通人的感情,他對卡佳的愛情是真摯而熾烈的。如果說阿基莫夫是革命者的典型,那么利哈喬夫就是先進民主科學的代表。他是位有才能的地質學家,他畢生獻身科學事業,治學嚴謹,雖然他對革命還不太理解,但他同情革命事業,并在事實的啟示下逐漸認識到在沙皇制度下科學不可能為人民服務、西伯利亞的無盡寶藏不可能成為人民的財富、他的科學為人民的理想也不可能變成現實,于是他越來越傾向阿基莫夫和他的革命戰友。小說結構中阿基莫夫和利哈喬夫正如一種偉大的改造力量的兩股源泉互相作用,越來越接近,最終匯合在一起。此外,小說還塑造了在磨難中鍛煉成長的卡佳等其他革命者的形象,刻畫了一群各具個性的西伯利亞人民的典型人物形象: 心地善良的波麗婭; 對森林了如指掌的老獵人費多特; 忠于革命、充滿智慧、老成持重的盧基揚諾夫、小說對他們是歌頌贊美的,小說通過他們反映了西伯利亞人民的覺醒、成長、走向革命的艱難歷程,表現了進步知識分子與革命和人民之間的必然聯系。與此相反,小說對貪婪成性的財主葉皮凡和軟弱無能的尼基福爾等人則竭盡諷刺挖苦之詞。小說運用具體的歷史主義反映了革命發展中的生活。這種寫作手法與深刻剖析主人公的內心世界結合在一起,使作品獲得了真實可信的效果。小說對人物性格的刻畫無疑是成功的。小說人物眾多,但作者抓住各個人物的本質特點,往往僅用幾筆就勾勒出不同人物的鮮明形象,樹立起一座形態各異、性格各不相同的群體雕像。小說的敘述形式采用多層次、多角度的結構,以阿基莫夫和利哈喬夫這兩代人和革命的關系為主調,以卡佳等人協助阿基莫夫出逃所發生的一系列事件為副調,以西伯利亞的壯美景色為背景,奏出了一曲動人心魄的西伯利亞人民革命斗爭的交響曲,引起讀者的強烈共鳴。
上一篇:《日本文學·松本清張·點和線》作者簡介|內容概要|作品賞析
下一篇:《蘇聯文學·格·雅·巴克拉諾夫·一寸土》作者簡介|內容概要|作品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