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我說話了,
彼此望了望,又背轉了身去。
眼淚不住的在我眼里升起
但我哭不出聲,
我要把住你的手
但我的手在發著抖,
你盡算著日子
算要過多少日子我們再能得見,
但你我在心里都覺得
我們這回分別了再也不得會面。
那是小鐘的擺聲充滿了這靜默的屋子。
我在黑暗里低聲說,
如果它停了,我就死。
(徐志摩 譯)
【賞析】
《會面》這首詩描寫了戀人離別時的戀戀不舍,短暫的會面卻是永久的分離。詩歌以細節入手,寫得情真意切,令人感動。
一開篇寫戀人相見,彼此對望,但“我”忍不住轉過身去,眼淚簌簌地流了下來。“我”不停地對自己說,千萬不要哭出聲來,因為這樣既會讓“你”傷心,又會攪亂了會面的氣氛。但“我”知道這是“我們倆”之間短暫的會面,舍不得“你”離開,“我”要緊緊地抓住“你”的手,永遠不放開。可是,由于過于悲傷,“我”的手卻不停地顫抖。“你盡算著日子/算要過多少日子我們再能得見”。這一句透著嗔怪的口吻,但絲毫無法掩飾住“我”對“你”的愛戀與不舍。“我”心里清楚,“你”這樣做是想撫慰“我”脆弱的心靈,讓“我”不要太悲傷了,假裝算出個數字,讓“我們”都有所期盼。其實“我”和“你”都心知肚明,明白此次的會面將會是“我們”最后的相見。讀到這里,一種莫名的悲痛涌上心頭。兩個彼此相愛的人從此就要兩地相思,再也無法相見了。這是多么悲痛的事情啊!戀人內心的世界已經被悲苦充溢,只聽見小鐘的擺聲在空蕩蕩的屋子里發出了點聲響,但這聲響并不會激起波瀾,“我在黑暗里低聲說,/如果它停了,我就死”。最后一句將“我”對愛的忠貞不渝表達出來。
這首詩歌篇幅短小,但感情豐富。雖以細節入手,但主要還是以情取勝。開頭以一句“你我說話了”自然而然地進入會面這個場景,沒有過多的鋪墊。緊接著就描寫對視、轉身、流淚、抓手這幾個細節動作,這是一種輕描淡寫,詩人的目的主要還是想表達主人公內心的情感,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詩人寫詩精巧細膩,尤其表現在對內心情感變化的處理上。據詩中所言,戀人之間都清楚他們這次短暫的會面將會是永久的分離。詩人恰到好處地運用了心理獨白的方式,把兩人由開始的戀戀不舍到悲觀失望再到悲痛欲絕的細微過程表現得淋漓盡致。此外,情感上的起伏帶來了詩歌氛圍的起伏: 開始“你我說話”;接著“我”默默地流淚,一片寂靜;最后如果擺聲停了,“我”就死。整個過程經過了動——靜——動——靜的起伏變化。這種變化雖然不是很強烈,但讀者能夠在起伏變化中身臨其境,感同身受,從而獲得審美的享受。與此同時,情感上的變化也可以通過詩歌的節奏和韻律中表現出來,一張一弛,一緊一松,時而跳躍,時而舒緩,時而急促。因此,這是一首主觀性很強的詩歌,王國維先生曾經就藝術作品的意境劃分了“有我之境”與“無我之境”。這里,“無我之境”就是純客觀地再現現實世界,作品中絲毫不顯露出作者或主體的聲音與情感。而“有我之境”卻正好相反,它將作者或主體的所思所想所感直接地表達出來,富有感染力。《會面》這首詩則是“有我之境”的佳作,但作者或主體的情感并不是純個人的,而是具有相當大的普遍性。
詩人獨具匠心地捕捉了這樣一個在我們日常生活中非常普遍的會面場景作為其詩作的素材,由于其重心是表現主人公的心理活動,所以沒有把過多的筆墨用來描繪會面時周圍環境或交代他們離別的原因。我們可以想象這或許是一幕車站里兩個相愛的人即將分別的情景;這或許是發生在病房里的感人故事。但不管是發生在哪里的會面,那種戀戀不舍和悲痛欲絕的情感對于戀人們來說卻是一樣的。我們可能會去想象主人公的模樣、他們悲傷的神態,我們或許也會一廂情愿地去編織他們離別的原因,我們或許還會滿懷憧憬地幻想他們再次會面的感人場面。一部優秀的藝術作品,它總是充滿了許多“空白點”或者不確定性,等待著讀者去發現、去想象、去填充,充分地發揮他們的主觀能動性;這樣,讀者與作者之間才能進行心靈對話,在對話與交流中,讀者也得到感情的凈化與提升。
(喬 華)
上一篇:《伊斯蘭的起義(節選) [英國]雪萊》讀后感
下一篇:《傘松和閃電 [德國]尼采》讀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