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喪鐘為誰敲響》外國文學作品簡析
美國小說家海明威(1899—1961)最成功的小說之一。作品以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西班牙內戰為背景來展開情節。為了阻擊法西斯軍隊在共和國進攻時前來增援,美國志愿軍喬頓接受了炸毀一座具有重要戰略意義的鐵橋的任務。要避開橋上橋下的崗哨而炸橋,困難重重。喬頓得到一支山區游擊隊的協助。在游擊隊里,喬頓愛上了被游擊隊救出的姑娘瑪麗亞。敵人獲悉共和軍要炸橋的情報,除進行更嚴密的防御外,尋找到了這支游擊隊。游擊隊長巴勃洛要喬頓放棄炸橋計劃并偷著把雷管扔進河中,但喬頓等人還是設法炸毀了敵橋。不料,撤退的路被敵人火力封鎖,喬頓被打斷左腿,身負重傷。他掩護其他隊員安全撤退,自己側身躺在松林里,槍口朝著愈走愈近的敵人……
作品通過主人公喬頓為炸毀敵橋,在一支山區游擊隊里三天三夜的活動,反映了西班牙人民和國際縱隊戰士進行反法西斯斗爭的一個側面,歌頌了他們英勇獻身的精神。小說的主題是通過人物來體現的。喬頓是作者在親身參戰中濃縮出來的形象——一個資產階級民主主義革命戰士,一種不屈不撓的力量化身。他那“為了世界上全體窮人而反對一切暴政”的強烈的正義感和責任感,促使他把自己的命運同西班牙人民的命運緊緊地聯系在一起,走上了一條為保衛自由而戰的光明大道。在反法西斯斗爭中,他無比堅定。但是,反法西斯陣營并非一切美好。在這個陣營中,有質樸、堅定的游擊隊戰士,也有自私、怯弱的游擊隊長。喬頓依靠群眾,英勇無畏,終于炸掉了敵橋。最后,他明知自己腿骨已斷,留下掩護,必死無疑,但還是送走了游擊隊員們,送走了心愛的姑娘,將一腔鮮血灑在異國的土地上。
《喪鐘為誰敲響》是海明威研究小說創作中敘述結構的新探索。小說最主要的特點是結構嚴謹,筆力高度集中。小說發生的事件限制在70多個小時之內,地點(除總司令部的一點描寫以外,只局限于圭達拉馬山谷),人物就是一群西班牙游擊隊員和美國志愿軍喬頓。海明威打破自然時序的限制和地點的限制,深入到作品人物的思想之中,通過他們來敘述戰爭較早階段的情況,將讀者引入各種人物的思想和回憶之中。這樣,既拓展了小說的活動范圍和尺度,直接表露作者的觀點和情感,同時,時間、地點、人物、事件,即整個作品的敘述結構,又是高度集中的。另外,緊張而多變的故事情節,富有實感的生活畫面,蘊含哲理的內心獨白,政論性很強的議論和抒情插筆,都起到了加強作品主題和人物形象的作用。《喪鐘為誰敲響》留給了讀者一絲遺憾——西班牙內戰失敗以后,作者產生了悲觀情緒,作品的標題是這種情緒的反映。海明威的悲觀沉重的心情使小說籠罩著一層陰郁的色彩。
上一篇:《兩宮街》簡析|介紹|賞析|鑒賞
下一篇:《乞力馬扎羅的雪》簡析|介紹|賞析|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