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索寓言》外國文學作品簡析
相傳為古希臘奴隸伊索所作。從總體看,應是長期流傳在古希臘的寓言的匯集。原本已失傳,現今流行本乃是經過后人多次搜集補充編訂而成,其中雜有亞洲和非洲的故事。它主要反映當時下層平民和奴隸的思想感情、愿望和意志,其中有反映當時階級對立、揭露統治者殘暴、專橫和愚蠢的,如《獅與野驢》、《狼和小羊》、《貓與公雞》等;有總結古代勞動人民的斗爭經驗和生活教訓的,如《農夫和蛇》、《運鹽的驢子》等;有歌頌人類美德或諷刺各種惡習的,如《驢子與狐貍》、《螞蟻與蜣螂》等。書中不乏無神論、唯物論認識論以及樸素的辯證法思想。但其中也雜有一些消極的東西,如宣傳樂天知命,向強者妥協等等,反映了奴隸和下層平民中的落后意識,有的則是輾轉流傳混入后人收集的一些寓言,帶有奴隸主思想的影響。動物、植物乃至無生命物擬人化,通過虛構的故事,曉喻一種道理或教訓是寓言獨具的表現形式;在對比中突出主題,是其基本手法。伊索寓言具有很高的藝術性。它短小精悍,結構簡單,情節緊湊,語言精煉。往往寥寥幾筆,便勾勒出動物的情態,幾句簡短的對話,就能活現出一個藝術形象和一幅生活畫面,曉喻一個深刻的道理,教育意義很大,其中有的常被人引用,成為典故。對后世寓言創作產生過巨大影響。1625年初次介紹到我國,取名《況義》。
上一篇:《伊凡·杰尼索維奇的一天》簡析|介紹|賞析|鑒賞
下一篇:《伊莎貝拉》簡析|介紹|賞析|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