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姆斯·門羅(Janrtcs Monroe,1758-1831),美國資產階級民主派,美國第五任總統,美國對拉丁美洲政策的主要奠基人,即門羅主義的制定者。
1758年4月28日,門羅降生弗吉尼亞州的韋斯特木蘭郡的門羅濱。父親叫彭斯。門羅,是一個種植園主,祖輩是蘇格蘭人;母親伊麗莎白·瓊斯是威爾士人后裔。門羅自小在家鄉讀書,度過了他的少年時代,16歲時入弗吉尼亞威廉斯堡的威廉—瑪麗學院附中求學。門羅天資雖不聰穎,但學習很刻苦,富有求實精神,深得同學欽佩。
門羅生活的年代,正值北美處于英國殖民統治下的動蕩時期。殖民地人民遭受深重的殖民剝削和壓迫,對宗主國產生強烈的不滿,正醞釀著爭取獨立的運動。門羅剛進中學不久,一場波瀾壯闊的反英獨立斗爭爆發了。弗吉尼亞州是北美獨立戰爭著名領袖華盛頓、杰斐遜和麥迪遜的故鄉,也是獨立戰爭的主要中心。北美人民如火如荼的反殖民主義的正義斗爭,深深激發了青年門羅的愛國熱情。1776年,門羅與該校的3名教員和25名學生一起,投筆從戎,參加到反英斗爭之中。
入伍后,門羅在弗吉尼亞州陸軍第三團任中尉,旋即參加哈勒姆高地、懷特平原和特倫頓戰役。他在特倫頓戰役中擔任部隊的前鋒,多次不顧個人安危,勇猛殺敵,因肩部負傷,被送進醫院。門羅傷愈后升任上尉,重返戰場,1777至1778年先后投入布蘭第萬、日耳曼鎮、蒙默思等重要戰役,屢立戰功。
華盛頓很賞識門羅的愛國熱情,于1779年任命他為弗吉尼亞州的軍事委員。就在此時,門羅結識了當時弗吉尼亞州的州長杰斐遜。杰斐遜立即提拔他為中校,委派他到南方去搜集軍事情報。
1780年,門羅在杰斐遜的指導下潛心鉆研法律,準備到政界干一番事業。門羅的舅父瓊斯得此消息異常高興,寫信給門羅說:“你應該與杰斐遜保持深厚的友誼”。門羅聽其忠告,成為杰斐遜的一位忠實信徒和得力助手,而杰斐遜則是門羅在學識上的恩師和政治上的引路人。門羅與杰斐遜這種深厚的友誼,使他官運亨通,順利進入官場。1782年,年僅24歲的門羅被選為弗吉尼亞州的眾議員,并兼任州長行政會議的成員,參與州內重大事務的決策。
1783至1786年,門羅當選為美國邦聯國會議員,先后參加第四、第五和第六次大陸會議,向大會提出促進美國資本主義發展的重要提案,成為國會內一個嶄露頭角的活躍人物。
1784年3月,門羅代表弗吉尼亞州向國會提出了解決西部土地問題的提案。獨立戰爭爆發后,各州對西部土地的權益紛爭不己。門羅建議在西部地區成立臨時政府,統一管理西部土地。大陸會議接受了門羅以及其他州一些代表的意見,通過了相應的決議。邦聯政府相繼在1784、1785和1787年頒布3個土地法令,從而比較妥善地解決了西部的土地糾紛。
1785年,門羅向國會提出了加強邦聯政府權力的提案。他建議由邦聯政府管理全國商業,以加強中央的邦聯政府。國會對這一提案曾進行“長期的、認真的”討論。門羅的提案最后沒有被接受,但它“無疑促進了1787年美國聯邦政府的成立。”
門羅還以議員身份越過美國西部的阿勒格尼山脈,視察西部地區,于1786年寫了一份調查報告,論證美國在密西西比河有自由通航的權利,向當時控制密西西比河航行權的西班牙提出公開挑戰。
在國會任期滿后,門羅在弗吉尼亞州弗雷德里克堡當律師,1787年被選為弗吉尼亞州眾議院議員,1788年當選為弗吉尼亞州批準聯邦憲法的州代表會議成員,1790年當選為美國參議院議員。
在1787年5月費城召開的制憲會議上,漢密爾頓公開提議,美國應仿效英國,建立一個以特權階級為基礎的、世襲的最高當局,最好是實行君主制。漢密爾頓的提議因大多數代表的反對而未通過,但他仍然堅持以選舉方法產生一個終身職的總統,并賦予總統以廣泛的權力。門羅在討論批準憲法的會議上,根據希臘和德國等國家的歷史經驗,反對聯邦政府權力的“過份的集中”。他說如果權力過份集中,“州政府和聯邦政府必然會發生尖銳矛盾”。他堅決反對總統為終身職務,主張舉行定期選舉。
從1787年起,美國就批準憲法問題分裂成兩個不同的政治派別。門羅積極支持以杰斐遜為首的、反對批準憲法的資產階級民主派,當時稱之為反聯邦派,以抗衡漢密爾頓為首的、擁護批準憲法的大資產階級和南方種植園主集團的保守派,當時稱之為聯邦派。
在對外政策上,漢密爾頓堅持執行親英政策,千方百計地同英國保持密切的經濟和政治聯系。門羅則追隨杰斐遜,主張擺脫英國政治和經濟的羈絆,堅決反對與英國簽訂不平等的杰伊條約,并大力宣揚法國革命,提倡與法國保持友好關系。
1794年,美法關系趨于緊張。華盛頓政府為對法國表示親善,任命門羅為駐法公使。門羅赴法后,受到法國國民公會的熱情接待。門羅發表了反對暴政、支持法國革命的激昂慷慨的演說,其后并說服法國政府釋放了美國著名的革命家潘恩和法國革命家拉法耶特的夫人。門羅在法國的過激行動引起了國內聯邦派的不滿。聯邦政府指責他“超越職權”,1797年把他調回美國。門羅于是年發表長達500頁的《對最高行政當局處理美國對外事務的一點意見》一書,公布了政府給他的訓令、他同美國和法國政府的來往公文、演說詞以及他同美僑來往的信件,為自己辯護,有力地抨擊了聯邦派。門羅頓時名聲大震,榮獲美國“反聯邦派英雄”的稱號,于1799年當選弗吉尼亞州長。在他擔任州長之后,1800年8月30日,門羅派兵鎮壓了在弗吉尼亞州亨瑞克郡爆發的、由加爾瑞爾領導的黑人起義。許多黑人遭到逮捕,35人被處死。
1800至1801年的總統大選中,杰斐遜擊敗了屬于聯邦派的前總統約翰·亞當斯,當選為美國總統。1803年,門羅被杰斐遜任命為特使,前往法國,協助駐法公使羅伯特·利文斯頓向法國購買路易斯安那。
根據杰斐遜訓令,門羅和利文斯頓可以在1,000萬美元的限度內,購買路易斯安那南端、位于密西西比河口的新奧爾良港和東、西佛羅里達;如法國拒絕,則應出此限額的3/4,購買新奧爾良港,或購買其東岸土地;如再不成,則必須向法國施加壓力,最低限度要取得新奧爾良的航行權和貨物存棧權。門羅憂心忡忡地到達巴黎,決心同法國進行一次討價還價的談判。但事出意料之外,原來以為棘手的使命卻進行得相當順利,因為當時拿破侖考慮到:法國遠征軍已在海地一敗涂地,海地已取得獨立,路易斯安那失去軍事戰略意義;他在外交上處于困境,英法關系日益緊張,英國正企圖以武力強占路易斯安那。于是,他決心將路易斯安那全部出售給美國,以充實國庫。當門羅和利文斯頓同法國外交部長塔列蘭談判時,塔列蘭突然問道:“對整個路易斯安那你們愿出多少錢?”門羅和利文斯頓喜出望外,決定以1500萬美元將它買下。4月30日,門羅和利文斯頓同法國簽訂了一個條約和兩個協定,其中規定法國將路易斯安那全部賣給美國。12月法國駐新奧爾良的行政長官將路易斯安那正式移交給美國,這是美國歷史上最大的一筆領土交易。美國購到路易斯安那以后,其疆界便從密西西比河向西推進到洛基山脈,領土擴大達117萬1千9百平方英里,并增加了一個幅員遼闊、肥沃豐腴的谷倉和原料供應地,為發展資本主義創造了有利條件。
同年7月,門羅擔任美駐大不列顛常任公使。門羅在任內同英國進行關于強制征募美國海員和扣押美國船舶的談判。因為從1804年起,英國自恃海軍艦隊的強大,無理阻撓美國與歐洲大陸的貿易,經常攔截美國船只,劫捕水手。1806年,門羅同英國正式簽訂條約。但條約中沒有寫上關于禁止英國強制征募美國海員及扣押美國貨物和船舶賠款的規定,忽視了政府給他的訓令。杰斐遜聞訊后非常氣憤,1807年將他調回美國。
門羅回國后仍然積極從事政治活動。1810年春,他被選為弗吉尼亞州眾議院議員。是年冬,他再次當選為州長。11個月后即擔任麥迪遜政府的國務卿。在同英國進行第二次獨立戰爭前夕和戰爭進行期間,門羅承擔了指導美國外交事務的繁重任務。
在這段時間里,美英關系一直處于緊張狀況。由于英國并不甘心美國脫離英國而獨立,經常采取挑釁行動。1807年,發生了英艦襲擊美艦“切薩皮克號”事件。至1812年第二次反英戰爭前夕,英國攔截和扣押美國船只達528艘,強征美國水手6,000余人。1811年春,英國又策動和利用印第安人,在美國西北邊境發動戰事,又在紐約港口劫捕一名美國水手。美國麥迪遜總統為徹底擺脫英國的束縛,以此為導火線,于1812年6月18日正式對英宣戰,史稱第二次美國獨立戰爭。輾轉兩年,互有勝負。1814年8月,英軍登陸,直搗紐約,居然輕而易舉地攻占美國首都華盛頓,燒毀白宮。9月,麥迪遜任命門羅為陸軍部長,負責指揮對英戰爭。門羅組織軍民,有效地抵御了英軍的侵犯。美國和英國終于在俄國的調停之下,于1814年圣誕節前夕簽訂了《根特條約》。第二次獨立戰爭使美國完全擺脫了英國的政治威脅和對它的經濟依賴,保證美國走上了獨立發展資本主義的道路,轉入了和平建國的新階段。門羅對此是有貢獻的。
第二次獨立戰爭后,門羅的政治威望大為提高。在1816年的總統競選中,門羅擊敗了聯邦派候選人盧福斯·金,當選為總統。1821年,門羅再度當選總統。
門羅就任總統后,首先物色一批國內最有影響的人物組成一個強有力的內閣班子,并與他們和睦相處,歷經8年之久,共同制訂和推行了美國政府的國內外政策。
門羅在政治上堅持推行折衷調和的方針。在第二次獨立戰爭中,聯邦派由于反戰投降,不得人心。但少數聯邦分子并不甘心自己的失敗,煽動新英格蘭各州的一部分聯邦分子要求脫離聯邦。門羅為了維護國家統一、團結聯邦派,曾周游南北,同各派政治頭目交換意見,陳述聯合之利,分裂之害。經他奔波游說,兩派沒有公開決裂,并在一定范圍內趨于合作,開創了美國歷史上的“和睦時期”。
爾后,門羅又以同樣的方針處理了美國南部和北部各州的矛盾。1819年,南部和北部各州為增加參議員的代表名額,在密蘇里州加入聯邦問題上發生爭吵。南部各州主張密蘇里州以蓄奴州加入聯邦,北部各州主張密蘇里州以自由州加入聯邦。在門羅的敦促下,南北兩方在1820年達成了“密蘇里妥協案”,即規定密蘇里作為蓄奴州加入聯邦,同時讓馬薩諸塞州劃出緬因州作為自由州加入聯邦。以此為例,規定今后凡有一個自由州加入聯邦,必須同時有一個蓄奴州加入聯邦。法案還進一步規定,今后西部土地在北緯36度30分以南為蓄奴州;該線以北則為自由州。這是一次南北兩種社會制度沖突明朗化的表現,同時,它也使北方資產階級和南部種植園奴隸主達到了暫時的妥協和休戰。
門羅在經濟上執行保護和發展國內資本主義的政策。他堅決執行1816年通過的新稅法,提高進口稅,防止外國特別是英國工業品涌入國內市場。同時,他鼓勵推廣先進技術,大量發行科普刊物,各大城市建立科學講座制度,加速了工場手工業向大機器工業發展的進程。他還撥出巨款擴建橫貫俄亥俄州和印第安納州、直達伊利諾斯州的坎伯蘭國家公路;開鑿連接哈得遜河、大西洋與大湖的阿瑞運河,溝通東部工業區和西部農業區,促進了向西部的大規模移民。
在外交上門羅進一步擴大了美國的版圖。1818年初,門羅致函美軍將領杰克遜出兵東佛羅里達。杰克遜立即派兵從西班牙手里奪取了這一地區。翌年2月,西班牙被迫簽訂亞當斯——奧尼斯條約,以500萬美元的低廉價格向美國出售了整個佛羅里達半島。美國版圖進一步擴大18多萬平方公里。
門羅在擴大美國版圖后,隨著美國國力的增長,制定了新的拉丁美洲政策,向歐洲各國列強提出了全面挑戰。
十九世紀二十年代,拉丁美洲地區掀起了民族獨立的風暴。西班牙帝國日暮途窮,已無法控制拉丁美洲的殖民地。墨西哥、秘魯、委內瑞拉、阿根廷等國家相繼獨立。“神圣同盟”企圖干涉拉丁美洲的革命運動,沙皇俄國想擴張它在北美西北海岸的殖民勢力,而英國則出于在拉美的巨大商業利益,圖謀在中南美地區擴張。
1823年,英國外交大臣坎寧致函門羅,提議英美結盟,聯合干預拉丁美洲事務,反對“神圣同盟”插手。門羅接到來函,迅即與前總統杰斐遜和麥迪遜商議。兩位前總統都贊同與英國聯合采取行動,但遭到國務卿亞當斯的反對。門羅最后采納了亞當斯的意見,決定由美國單獨行動,反對歐洲列強干涉美洲事務。
1823年12月2日,門羅根據亞當斯草擬的要點,向國會提出咨文,詳述美國對于歐洲列強干涉美洲事務的立場和態度,這就是“門羅宣言”。咨文的主要內容可以歸納兩點:第一,“在已經獲得、并維持自由獨立情況下的美洲大陸各國,今后不得被任何歐洲列強當作將來的殖民對象”;第二,“同盟各國(即神圣同盟各國)的政治制度,與合眾國是基本不同的”,“我們認為列強方面把它們政治制度擴展到西半球任何地區的企圖,對于我們的和平和安全都是有害的。”“任何歐洲列強凡以壓迫它們或以任何方式控制它們的命運而進行的干涉,我們只能認為是對合眾國不友好態度的表現。”門羅宣言的宣布,在客觀上抵制了神圣同盟武裝鎮壓拉丁美洲獨立運動和阻止了復辟西班牙殖民制度的意圖,因而受到了拉丁美洲各國人民的歡迎。但另一方面,門羅宣言也暴露了美國侵略拉丁美洲的企圖,把拉丁美洲視為自己的禁臠。它打著“美洲是美洲人的美洲”的幌子,實際上是要把美洲國家作為美國的勢力范圍。門羅主義宣布后,美國政府始終打著這一旗號,反對歐洲國家侵入拉丁美洲,同時把它作為自己干涉和侵略拉丁美洲的有力工具。此后,門羅主義就一直成為美帝國主義對拉丁美洲政策的指導方針。美國以“保護者”自居,終于把拉丁美洲變為自己的后院。因此,門羅主義可以說是美國早期推行擴張主義政策的重要標志。
門羅在第二任總統卸職后,回到弗吉尼亞州盧屯郡奧克山家里。1826年,他與杰斐遜和麥迪遜一起,被選為弗吉尼亞大學的董事,1829年擔任修改州憲法特別會議的成員。1831年7月4日,他在紐約探望女兒時猝然去世。
上一篇:鑾披汶
下一篇:閔采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