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娜·卡列尼娜》外國文學作品簡析
作者:[俄]托爾斯泰
類型:小說
背景搜索
本書成書于1873年—1877年。列夫·托爾斯泰(1828—1910)(人稱“托翁”)出身豪門貴族,但卻逐漸對貴族階級深惡痛絕,同情農民。晚年,平民思想的極端發展甚至使他厭惡自己的貴族身份,離家出走,以至病死在小車站上。托翁是文學家,也是思想家和社會活動家。他曾在自己的莊園中實行土地改革,其道德自我完善的“宗教說教”構成“托爾斯泰主義”的核心內容。《戰爭與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復活》等作品系列反映了其思想藝術的光輝歷程。《安娜·卡列尼娜》中的主人公列文身上折射出了托爾斯泰的光芒。《安娜·卡列尼娜》的出版,引起了“一場真正的社會大爆炸”,陀思妥耶夫斯基甚至評論說它“是一部盡善盡美的藝術杰作,現代歐洲文學中沒有一部同類的東西可以和它相比!”
由上海譯文出版社出版,草嬰翻譯的《安娜·卡列尼娜》,以及由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周揚、謝素臺等翻譯的《安娜·卡列尼娜》均是較好的譯本。
內容精要
為了調解哥哥奧勃郎斯基與嫂子多麗的家庭糾紛,安娜·卡列尼娜乘車從彼得堡到了莫斯科。在莫斯科車站,安娜邂逅了貴族青年軍官伏倫斯基——社交界的翩翩美男子,不由得心中火苗一閃。
出身莫科斯貴族世家的列文癡愛著多麗的妹妹吉提,但吉提的心卻被伏倫斯基迷住了,她拒絕了前來求婚的列文,癡癡等著伏倫斯基的愛情。不料,伏倫斯基卻對安娜一見傾心。安娜在八年前嫁給了大她20歲的彼得堡政要卡列寧,并生了一個兒子。丈夫古板、虛偽,沒有情趣,卻有著強烈的功名心,安娜身上的勃勃生機和熱情之火被這種漸趨衰朽的婚姻壓抑消滅了。伏倫斯基的狂熱的愛情吹醒了安娜心中沉睡的火種,他們終于不顧一切地相愛了。
一次賽馬會上,伏倫斯基意外地從馬上摔了下來,看臺上的安娜顧不得丈夫在場便大聲驚呼。回家路上,安娜向卡列寧坦白了自己與伏倫斯基的愛情,并提出離婚。此時,她已懷上了伏倫斯基的孩子。卡列寧尷尬極了,思慮再三,終究放棄了決斗和離婚的選擇,他太膽怯了。為確保仕途順利,他要安娜維持表面的夫妻關系。
安娜在生產時得了產褥熱,生命垂危之際,她呼喚著卡列寧的名字,向上帝懺悔自己的過錯。卡列寧原本還咒她早死,看著病床上凄美的安娜,他的淚卻流了下來。他寬恕了她,把手伸給了病床前的伏倫斯基。伏倫斯基被卡列寧的“寬厚”感動得幾乎精神崩潰。他沖自己開了槍,但卻自殺未遂。傷愈后,伏倫斯基來和安娜告別。不料,愛情烈火卻又熊熊燃燒起來。兩人干脆私奔到了國外。
吉提卻因為伏倫斯基的負心傷透了心。療養回來后,在多麗的安排下,列文和吉提消除了隔閡,很快結了婚。列文討厭社交,潛心農莊事務,他親自和農民一起參加田間勞動,苦苦探索著俄國農業的出路。
安娜與伏倫斯基在歐洲逍遙了3個月,感情之火漸漸弱了下來,百無聊賴的空虛感卻開始一個勁兒地滋長。失去了昔日伙伴的伏倫斯基決定回國。但他們的老朋友們卻并不喜歡這海外歸來的一對兒。貴族社交界給伏倫斯基留下一條縫,對安娜則關上了大門。安娜氣極了,穿著巴黎最時髦的禮服挑釁性地傲然出現在劇院包廂。卡爾塔索夫人帶頭攻擊羞辱安娜,盡管她們自己更下流污濁。安娜窩了一肚子火,回家后和伏倫斯基大吵了一場。
伏倫斯基因失去晉升機會和社交生活而焦躁不安,但對安娜的愛又使他帶著安娜隱居到了鄉下。他要安娜正式離婚嫁給他,以得到合法地位。安娜雖舍不得兒子但還是答應了,她也早想結束那樁卑鄙的婚姻。但卡列寧卻受了一位貴婦人的蠱惑,決心用一切手段折磨不貞的妻子。手段之一,便是堅決不離婚,讓安娜永遠在法律之外。
領養的女兒并沒有給她帶來充足的慰藉,越來越孤獨的安娜開始想方設法地博取伏倫斯基的歡心。但天長日久,伏倫斯基逐漸對她厭煩、冷淡起來。他越來越熱衷社交,常常把安娜拋在家里,一個人去俱樂部玩樂。安娜疑心他又愛上別的女人,但又不敢肯定,想著自己這幾年的生活,安娜漸漸明白了自己的可憐境地。她什么都沒有了,伏倫斯基的愛已越來越少,每個人都在折磨她。“我要報復,我要讓他一輩子永遠都忘不了我!”在等候伏倫斯基的火車站上,安娜投身在疾馳而來的火車輪下。
列文和吉提在鄉下過著平靜、幸福的生活,農業改革的計劃流產了,列文苦悶彷徨,昔日懷疑宗教的他開始信仰上帝。
知名篇章
經過短暫的接觸,伏倫斯基對安娜著了迷,而安娜被抑制的生命火焰也似乎被吹醒了。但她的丈夫要來接她了,她又要回到大她20歲的丈夫身邊去了。托爾斯泰對此種狀態下人物的微妙心理,做出了以下絕妙的描寫。
伏倫斯基在彼得堡下了火車,覺得自己在通宵失眠之后卻神清氣爽,好像洗過冷水澡一樣。他站在她那節車廂旁邊,等她出來。“我可以再看她一眼,”他情不自禁地微笑著,對自己說,“我要看看她走路的姿勢,看看她的臉。說不定她會說些什么,會回過頭來,瞟我一眼,笑一笑。”但是,他還沒有看見她,卻先看到了她的丈夫由站長恭恭敬敬地陪著穿過人群。“哦,是啊,是她丈夫!”直到現在伏倫斯基才清楚地懂得,那丈夫是同她一輩子結合在一起的人。他本來知道她有丈夫,但幾乎不相信他的存在,直到看見他,看見他的腦袋、肩膀和穿黑褲子的腿,特別是當他看見他露出所有主的神氣,泰然自若地挽起她的胳膊時,他才確信這一點。
他看見卡列寧,看見他那彼得堡式刮得光光的臉和嚴厲而充滿自信的神態,以及他的圓禮帽和微駝的背,才相信他的存在,并且產生了一種不快的感覺,就像一個口渴得要命的人走到泉水旁邊,卻發現那里有一條狗、一只羊或者一頭豬在飲水,并且把水攪渾了。卡列寧走起路來蹣蹣跚跚,擺動屁股,這副樣子使伏倫斯基特別厭惡。他認為只有自己才有愛她的絕對權利。但她還是那樣,她的神態還是那樣使他覺得精神振奮,心里充滿幸福,受到鼓舞。他吩咐那個從二等車廂來的德國跟班拿著行李先走,自己向她跟前走去。他看見夫妻的初次見面,而且以他情人的明察秋毫的眼力看出她同丈夫說話有點拘謹。“不,她不愛他,她不會愛他。”他心里這樣斷定。
他從后面走近安娜的時候,他高興地發現她感覺到他的接近,回頭瞧了一眼,一認出是他,又繼續同丈夫說話。
“你昨兒晚上睡得好嗎?”他同時向她和她丈夫鞠躬,使卡列寧認為他是在向他鞠躬。至于卡列寧是不是認得他,那倒是無所謂的。
“謝謝您,很好。”她回答。
她的臉顯得有點疲倦,也沒有那股忽而從微笑中忽而從眼神里煥發出來的生氣;但是在她對他的一瞥中,她的眼睛里卻有一樣東西閃了閃。雖然這火花一閃就熄滅了,他卻因這一瞥而感到幸福。她向丈夫瞟了一眼,想知道他是不是認識伏倫斯基。卡列寧不高興地望望伏倫斯基,茫然地回想著他是誰。伏倫斯基的鎮定自若,碰到卡列寧那種冷冰冰的自信,就像鐮刀碰在石頭上一樣。
……
(選自《安娜·卡列尼娜》,草嬰譯,上海譯文出版社出版)
妙語佳句
幸福的家庭,家家相似,不幸的家庭各各不同。
他望著她,好像望著一朵摘下已久的凋謝的花,他很難看出它的美——當初他就是為了它的美把它摘下來,而因此也把它毀了的。
列文早就發現,誰要是過分謙讓恭順而使人感到不安,往往會很快變得過分苛刻挑剔而叫人難受。
沒有一種環境人不能適應,特別是他看到周圍的人都在這樣生活。
閱讀指導
托爾斯泰的創作是傳統現實主義敘事文學的黃金時代的巔峰。像安娜這種失節婦女很容易被一些作家寫成不入流的貨色,但在托翁這里卻被鑄煉成了史詩性的巨著,跌宕起伏,扣人心弦,規模宏大而又細致入微,讓人嘆為觀止。
安娜的愛情悲劇是本書的主線之一。背棄年老刻板而虛偽的丈夫,狂愛年輕英俊的情人,這本是最普通的故事情節,是傳統社會道德裂變的常規表現。對于有著充分的愛情自由權的“現代人”來說,安娜的悲劇似乎已經很遙遠,那就不妨把它當做女性昨日的故事來讀。當我們將《玩偶之家》中的“娜拉離家”和本書中的“安娜私奔”的情節連起來,細心的讀者會發現世界女性的“自由之路”究竟走了多遠,深思的你會再次陷入女性問題的“無底深淵”:女人究竟追求什么?愛情自由,婚姻自由,還是女性自由?抑或是理想歡樂家庭中的愛情與婚姻的永恒——這個古老的道德命題?
我們的確很難割裂文化背景來談女性的愛情悲劇,正如我們不能把列文的故事與安娜的故事斷然分開。安娜的悲劇,折射了19世紀俄國貴族社會的道德崩潰和“自由愛情”的艱難孕育,而列文的故事則反映了其時俄國社會的政治經濟困境和進步知識分子對改良道路的執著探索。
托翁在作品中曾有意拿“家庭的思想”來否定安娜對子女的拋棄,奧勃郎斯基和多麗,列文和吉提等正是安娜和伏倫斯基的對照。當然,我們今天也依然可以在如此對比中反思安娜對自由愛情的追求,體會她在親子與情人的鴻溝邊的深深痛苦。和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心理描寫的極端緊張不同,托爾斯泰是常態心理的描寫大師,而非“殘酷的天才”。當然,他那里也有靈與肉、天使與魔鬼在內心的苦苦爭斗,但這種忽左忽右的心理搖擺、動蕩,在托翁的筆下是藝術化的日常心理,更能為人所理解、接受、稱頌。托翁被稱為“心靈辯證法”大師,本書中這類絕妙佳處,俯拾皆是。
由于《安娜·卡列尼娜》的博大精深、生動形象,列寧曾反復閱讀它,以至弄破了封皮,他說:“托爾斯泰在自己的作品里能提出這么多重大的問題,能達到這樣大的藝術力量,使他的作品在世界文學中占了一個第一流的位子。”
閱讀建議
此書值得反復仔細閱讀。眾多人物的內心世界都如此逼真地展現在讀者面前的藝術作品,小說史上并不多見。安娜的悲劇和列文的探索是全書的兩條主線,彼此存在潛在的對照關系,應該結合起來看。
上一篇:《好兵帥克歷險記》簡析|介紹|賞析|鑒賞
下一篇:《安徒生童話選》簡析|介紹|賞析|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