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常引 李齊賢
暮 行
棲鴉去盡遠山青,看暝色、入林坰。燈火小于螢,人不見、苔扉半扃。
照鞍涼月,滿衣白露,系馬睡寒廳。今夜候明星,又何處、長亭短亭?
《太常引·暮行》寫的是羈旅征途,荒林寒夜,這一切本應(yīng)是那么凄涼,而詞人寫來,卻別有一種幽謐閑婉之致。上片起首刻畫出黃昏已盡,暝色四合的景象,遠處的燈火似比螢光更小,而荒山的屋舍,其實久已無人居住。
黃昏已盡,寒鴉歸去,暝色四合,樹林昏暗的景象,暮色推移,作者急于找到宿處。遠處的燈火似比螢光更小,這一星燈火使行人感到莫大的安慰和希望。但荒山的屋舍,其實久已無人居住。羈旅征途,荒林寒夜,這一切本應(yīng)是那么凄涼,而詞人寫來,卻別有一種幽謐閑婉之致。
以“照鞍涼月,滿衣白露,系馬睡寒廳”的宿處簡陋之景抒發(fā)了作者難以入眠時的凄涼酸楚之情。“又何處、長亭短亭”想象次日即將踏上的漫漫征程。旅程的艱苦與寂寞,在詞人眼中,似乎是另一種享受,因為他對未來早已有著清醒的認識。“又何處?長亭短亭”既是寫實,更蘊涵著深邃的人生哲理。
首句“棲鴉去盡遠山青”,開門見山,緊扣題目寫暮行所見。烏鴉在古典詩詞中是常被用來表現(xiàn)黃昏特征的一種意象,有“昏鴉”、“暮鴉”之稱。“棲鴉”都已經(jīng)歸巢了,行人卻還在路上。這里以鴉襯人,寫出了旅途的孤獨寂寞。出現(xiàn)在行人視野中的只有遠處青翠的山林,這是暮鴉歸棲之處,卻沒有看到可以讓人投宿的地方。“看暝色、入林坰”寫出時間的推移。前句“遠山青”說明能見度還較好,此句寫暮色漸漸籠罩了樹林,遠山也漸漸看不清了,讀者不難體會行人急于找到宿處的迫切心理。正在此時,突然看見了遠處的燈火,盡管“小于螢”,也會使行人得到莫大的安慰,甚至感到了一絲溫暖。然而,當他興沖沖地趕到要住宿的地方,卻“人不見、苔扉半扃”。這里靜悄悄的,一個人也看不到,只看到半關(guān)著的門扇,上面長滿了青苔,荒涼破敗之極!看到這種景象,行人心中的失望可想而知。況周頤《蕙風詞話》稱“燈火小于螢”兩句,“置之兩宋名家詞中,亦庶幾無愧色”,確是如此。這幾句詞不僅逼真地寫出了“暮行”的過程,更暗示著行人由充滿希望到深感失望的心理變化過程,達到了“狀難寫之景如在目前,含不盡之意見于言外”(歐陽修《六一詩話》引梅堯臣語)的效果。
雖然住宿的條件令行人深感失望,但也不得不將就著住下,下片遂寫夜宿的情景。“照鞍涼月,滿衣白露,系馬睡寒廳”,宿處是如此的簡陋!“鞍”、“馬”意象暗示著一天旅途的勞頓,現(xiàn)在本應(yīng)好好休息,但是身披“滿衣白露”,看著“照鞍涼月”,睡在“寒廳”之中,如何能夠入眠?只好整夜都在等待天亮重新上路。“今夜候明星”(“明星”指啟明星)一句,包含無限凄涼酸楚。“又何處、長亭短亭?”想像著第二天又要踏上漫漫征程,不知旅途的情景是否會比今日好一些。
前人稱“益齋詞寫景極工”(況周頤《蕙風詞話》),這首詞可為明證。作者以白描手法,將旅途中所見的黃昏景象,投宿時的荒涼處境寫得如在眼前。而且,這首詞不但景色描繪得很逼真,行人旅途的艱辛,心理的變化也同時得到了很好的表現(xiàn)。
上一篇:過春山《臺城路·登雷峰望宋勝景園故址》游杭州感懷
下一篇:錢霖《臺城路·次邵復孺韻》酬唱應(yīng)和詞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