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天樂 陳澧
《齊天樂·十八灘舟中夜雨》
倦游諳盡江湖味,孤篷又眠秋雨。碎點飄燈,繁聲落枕,鄉夢更無尋處。幽蛩不語。只斷葦荒蘆,亂垂煙渚。一夜瀟瀟,惱人最是繞堤樹。
清吟此時正苦。漸寒生竹簟,秋意如許。古驛疏更,危灘急溜,并作天涯離緒。歸期又誤。望庾嶺模糊,濕云無數。鏡里明朝,定添霜幾縷。
十八灘為贛江在江西贛縣、萬安境內的河段,以急灘密布著稱。著此一地名,已覺行路難之意,況復客舟夜雨,能不感慨萬千!詞作深刻地表現了這種特定處境中的客子愁懷。
上片因題起句,“倦游”、“江湖味”扣“十八灘”,“孤篷”扣“舟中”,“眠秋雨”扣“夜雨”;一個“盡”字、一個“又”字,則再現了題中所含雪上加霜的況味,同時也領起了全篇對“雨”的著力刻畫。由于是“眠秋雨”,所以首先是船艙內的印象:但覺雨點聲繁而勢沉,擊打船篷,如落枕上,燈火為之搖曳,旅人為之失眠。鄉夢既已無法續成,詞人的注意力便為艙外的夜雨所吸引。夜雨主宰了十八灘的旅程,前時兩岸常可聽到的蟋蟀幽鳴已為雨聲替代,而灘邊的蘆葦、堤岸的叢樹,則增添了風雨的變調,使之更覺荒涼凄冷。值得注意的是,在“一夜瀟瀟”的秋雨中,不可能辨識“斷葦荒蘆”、煙渚堤樹之類的外部景物,詞人的鋪寫,其實只是舟中聽雨,由聽覺產生的聯想。但這種寫法,卻加倍渲染出了夜雨的氛圍和效果,使人有身臨其境之感。
下片繼續宕開。“漸寒生竹簟”,一個“漸”字與“一夜瀟瀟”前后呼應,標志長夜的苦捱已近尾聲;而“寒生竹簟”由聽覺過渡到觸覺,也暗示了“夜雨”形勢的變化。身心交加的寒意使詞人勢必不能繼續躺臥下去,于是起身推篷出望。此時已將拂曉,雨勢已殺,但岸上古驛的殘更,船過危灘的急流,都是“一夜瀟瀟”的雨意的延伸。它們喚起了“天涯離緒”,由歸期又誤的感慨,引出了詞人回身南望粵中家鄉的舉動。而“庾嶺模糊,濕云無數”的視界,又與前時的“夜雨”意脈相接。古人頗多一夜愁白頭發的先例,于是詞人想到:到了明朝攬鏡相照,定然自己也免不了增添幾許華發。這一結筆,正是對一夜煎熬的總結。
本詞自“孤篷又眠秋雨”句后,再不出現“雨”字,而各句無不與“舟中夜雨”的題面相連,又無句不從旅愁中反映出鄉思。大筆濡染,不粘不滯。作者曾手批《山中白云詞》,對張炎“濡染有致”、“情景俱到”、“寄托遙深”的手法別有會心,此作亦全面表現了這種種特色。
上一篇:元好問《清平樂·太山上作》感慨故國淪亡詞作
下一篇:項廷紀《清平樂·池上納涼》乘涼寫景寓情詞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