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 友 人
李 白
青山橫北郭,白水繞東城。
此地一為別,孤蓬萬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揮手自茲去,蕭蕭班馬鳴。
李白,本書卷一《獨坐敬亭山》等已介紹。安旗《李白詩集編年注釋》認為此詩作于南陽(今河南南陽)。詩中“青山”似指南陽西北之精山,“白水”似指南陽東之淯水(俗名白河),是開元二十六年(738)李白之行的首途之作。特錄以備考。
首聯對送別的地點作了概括的描述,青山橫亙在外城的北面,白色的河流環繞在城的東面。青山綠水歷歷在目,給人留下了深刻印象,可見作者視野十分開闊。兩句對仗工整,也增強了詩的藝術效果。“郭”,外城。
頷聯承上寫送別,此地一別之后,友人便踏上了萬里征程。“一”在這里不是數詞,而是副詞。“一為”與“萬里”也不是對偶關系,但是“一為別”與“萬里征”恰恰形成了強烈的對比關系,所謂一別萬里,不僅一別之后,友人便踏上了萬里征程,而且一別之后,朋友之間也將會相距萬里之遙,何時重逢,不得而知,其有無限悵惘之情也就不言而喻了。“蓬”,蓬草。蓬草枯萎根斷后,隨風飄蕩。“孤蓬”比喻孤零零漂泊在外的友人。五律首聯不要求對仗,此詩卻對仗得十分工整;頷聯要求對仗,此詩卻不對仗,或者說對仗得不工整,但是讀起來很流暢。這就是寫詩達到最高境界的李白,為了自由地抒發自己的感情而不惜突破格律的束縛。
頸聯抒發送別之情。五句用飄動的浮云比喻漂泊的游子,下句用緩緩下沉的落日比喻依依不舍的老朋友的惜別之情。正如清王琦《李太白全集》卷十八所說:“浮云一往而無定跡,故以比游子之意;落日銜山而不遽去,故以比故人之情。”此外,太陽就要下山了,友人還要啟程趕路,也反映了生活中的無奈。這兩句情景交融,對仗工整,歷來為人們所稱頌,如日本人編《李太白詩醇》引宋嚴羽評語:“五、六澹蕩凄遠,勝多多語。”
尾聯寫揮手告別。七句寫人揮手,末句寫馬悲鳴,有動作,有聲音,其情其景,如在目前。“蕭蕭”形容馬鳴聲,如《詩經·小雅·車攻》說:“蕭蕭馬鳴,悠悠旆旌。”“班”,分別。《左傳·襄公十八年》:“有班馬之聲。”杜預注:“班,別也。”清王琦《李太白全集》分析道:“主客之馬將分道,而蕭蕭長鳴,亦若有離群之感,畜猶如此,人何以堪。”
詩借形象反映社會生活,表達思想感情,此詩以“浮云”形容“游子意”,以“落日”形容“故人情”,均恰到好處,所以能流傳千古。而最后兩句寫朋友間相互揮別的場景,令人難以忘懷,這些都是詩歌形象的作用。
上一篇:王 維《送元二使安西》原文、賞析、作者表達什么思想情感?
下一篇:李 白《送友人入蜀》原文、賞析、作者表達什么思想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