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山尋梅
孤山歲晚,石老樹查牙。逋仙去,誰為主?自疏花,破冰芽。烏帽騎驢處,近修竹,侵荒蘚;知幾度,踏殘雪,趁晴霞?空谷佳人,獨耐朝寒峭,翠袖籠紗。甚江南江北,相憶夢魂賒。水繞云遮,思無涯。
又苔枝上,香痕沁,幺鳳語,凍蜂衙。瀛嶼月,偏來照,影橫斜,瘦爭些。好約尋芳客,問前度,那人家。重呼酒,摘瓊朵,插鬢鴉。喚起春嬌扶醉,休孤負、錦瑟年華。怕流芳不待,回首易風沙,吹斷城笳。
-----張翥
“不受塵埃半點侵,竹籬茅舍自甘心。只因誤識林和靖,惹得詩人說到今。”這是宋人王淇的《梅》詩。確實,自從林逋(字君復,私謚和靖先生)隱居西湖孤山、留下“梅妻鶴子”的佳話之后,“孤山尋梅”就一直成為宋元文人所鐘愛的一個熱門題目。而此首《六州歌頭》,即是其中的一首名篇。
梅花不同于一般的春花秋卉,它的特點在于其耐寒、高潔和超塵拔俗。而孤山的梅花則因其與林和靖的大名緊緊聯系在一起,故更帶有深濃的古雅氣息。張翥此詞的上片,就扣住上述特色層層深入地描寫他的“尋梅”過程。起首兩句“孤山歲晚,石老樹查牙”,便入手擒題,點明尋梅的時地風物,給人以寒冷和高古的“第一印象”。“查牙”,即“楂枒”,今通作杈丫,樹枝交錯雜出貌。以下則又反復渲染這兩方面的感受:從寒冷方面來說,它寫及早梅的“自(空自)疏花,破冰芽”,又寫到尋梅時的“踏殘雪”,還化用杜甫的詩意“天寒翠袖薄”(《佳人》)對梅花作出“獨耐朝寒峭”的頌揚。從高古的方面來說,它用“逋仙去,誰為主”來為孤山的梅花顯揚其“身世”,使人深覺此花非同凡花,它的“主人”竟是數百年前的高士林和靖;又用“近修竹,侵荒蘚”的幽峭環境進一步來襯托梅花的高潔和寂寥。這樣,通過反復多層的描寫,就使開頭給人的“第一印象”得到了強化和深化。而上述印象的獲得與不斷強化、深化的過程,實際也是詞人“尋梅”的過程。所以閱讀本詞的上片,讀者就猶如觀摩一幅元人用水墨畫成的“踏雪尋梅”的長卷:天寒地凍,石老樹禿,一位頭戴烏帽(平民服飾)、身跨瘦驢的詩人正在孤山的巖邊小道和竹間幽徑旁尋覓那殘雪寒冰中綻開不久的早梅嫩葩……而詞人對于梅花遭受冷遇的憐惜,對于梅花不畏冰雪的欽佩,對于梅花高雅貞潔品性的仰慕(為此他特借用了杜甫“空谷佳人”的比擬),以及對于林和靖流風余韻的深情追懷,這種種的觀感和聯想則更在“畫卷”以外憑借詞人的直接抒情而得到親切自然的表露。故此上片主要通過一個“尋”字寫出了孤山之梅的“個性特色”以及詞人自身的愛梅情懷和騷雅情趣。而其最后幾句“甚江南江北,相憶夢魂賒。水繞云遮,思無涯”則更把他的思緒從眼前的孤山之梅擴展到江南江北云水迢迢的遠方之梅,并將“尋”字轉換成“憶”字而使其想像飛向更加遼闊的空間,使人深感作者對于梅花的魂縈夢牽與無限鐘情。
下片則從“尋梅”轉為“賞梅”,并對孤山之梅作出具體細致的描繪。“又苔枝上,香痕沁,幺鳳語,凍蜂衙”四句,是用工筆畫的筆法對梅花作精細刻畫,意謂老梅枝長滿青苔,嫩梅蕊露芽則淡如沁痕;梅樹之上有幺鳳(一種鳥,也叫桐花鳳)鳴叫,梅花枝干則有凍蜂排列成行(衙,謂如排衙)。“瀛嶼月,偏來照,影橫斜,瘦爭些”四句又轉從白天寫到晚間,描寫孤山(瀛嶼,瀛洲,傳說中的海上神山之一)月夜梅影橫斜、更覺清瘦的優姿雅態,越見此公賞梅興趣之非淺。而從“好約尋芳客”以下,則更從梅花轉為寫人,寫足了詞人同三二知己和佳人嬌女開宴賞梅、鬢邊插梅的逸興,顯得何等的風流倜儻、雍容瀟灑。不過,就在此時,詞人忽又流露出“好花不長開,好景不長在”的傷感意緒,故從“休孤(辜)負、錦瑟年華”到結尾的“怕流芳不待,回首易風沙,吹斷城笳”,詞情就從雅逸而轉為怊悵,令人深感作者對于梅花和自身生命的無限珍惜與眷戀。緣此,本詞的意蘊更從“尋梅”和“賞梅”進一步拓展為“惜梅”和“惜時”,變得越加豐厚深沉。
上一篇:張弘范《臨江仙·憶舊》幽怨纏綿情詞鑒賞
下一篇:梁寅《浪淘沙·夜雨》夜雨惜花詞作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