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李芳明 【本書體例】
【原文】:
終南何有(1)?有條有梅(2)。君子至止(3),錦衣狐裘(4)。顏如渥丹(5),其君也哉(6)。
終南何有?有紀有堂(7)。君子至止,黻衣繡裳(8)。佩玉將將(9),壽考不忘(10)。
【鑒賞】:
這是一首統治階級中的貴族贊美其君主的詩歌。據前人考定,寫作的時代是秦襄公時期。詩中贊美的對象即是秦襄公。它是秦國的貴族隨從襄公入朝而得賜服西歸,途經終南山而作的。詩中贊嘆秦襄公服飾華美,威儀凜凜,名實相符,堪稱君王,并頌禱他長壽無疆。
全詩分為兩章,每章六句,從容顏的豐潤光澤與服飾的華美高貴兩個方面,展開對襄公的頌贊。
詩的首章開頭二句,賦興兼用,賦中含興。既是借終南山來起興,以引起所要頌贊的對象,同時也是對終南山景物的實際描繪。“終南何有,有條有梅”,意為:終南山上有什么?有的山楸樹和梅樹。詩人筆法簡潔、點染景物、毫不沾滯,為秦襄公的出場制造了一個與之相適應的氣氛。巍峨的終南山上,楸樹與梅樹郁郁蔥蔥,蒼翠欲滴。這是寫景,同時也借終南山有楸樹、梅樹的裝扮成其巍峨壯觀來引起下面襄公的服飾華麗及其威嚴儀表。這賦興兼用,賦中含興的效果,可謂一石二鳥,獨具其妙。下來四句,即轉入對其君的正面描寫:“君子至止,錦衣狐裘。顏如渥丹,其君也哉”,巍峨險峻而又美麗宜人的終南山,自然吸引了秦君,所以他穿上周天子新賞賜的華麗衣服,披皮大衣便前來觀賞了。看著襄公的服飾之美,再看他那紅潤而又富有光澤的面容,詩作者不禁感嘆道:他可真稱得起君王的稱號!四句之中,前三句是敘述描寫,后一句則是抒情感嘆。有了前三句的鋪敘,這后一句的抒情感嘆,便閎中肆外,妥貼而又自然了。
詩的第二章,在句式與內容上與首章大致相同,只是個別字句有所變動。“有紀有堂”者,即有杞樹與棠樹之謂也,“黻衣繡裳”者,也是說他穿著繡有黑色與青色花紋的衣服,“佩玉將將”,即是佩玉鏘鏘。君王穿著華美的衣服,身上的佩玉隨著他的走動,發出和諧悅耳的響聲,他的威儀自是不說自明了。這樣的君王、詩人又是仰慕、又是敬畏,所以末了,他便有頌有禱地祝他永遠康疆,壽比南山了。
關于這首詩的思想傾向,自古及今眾說紛紜,歧義百出。《毛詩序》說:“《終南》戒襄公也”,但又說襄公“能取周地,始為諸侯,受顯服,大夫美之,故作是詩以戒之”。這既美又戒,不免自相矛盾。清人方玉潤則說它是“美中寓戒、非專頌禱”,看法大致與《詩序》無異。今人則又有力主其為諷刺的。這種種意見與看法,大都起于對詩中語氣的不同理解。主“美中寓戒”說者,認為“其君也哉”的語氣是“疑而未定”。其實,“其……哉”的句式,既有“疑而未定”的意思,也可作肯定感嘆的意思講,從上下文來看,似乎后一種更為貼切。主諷刺說者,認為全詩是反話正說,作者是勞動人民,這樣理解未免有點為了強調作品的思想意義而巧為曲說。我們知道,《詩經》中的作品,有勞動人民的呼聲,也有統治階級的頌贊,不同的作者,其思想傾向,自然不同。這首詩的作者,從詩中頌禱其君的話(如“壽考不忘”)來看,無疑是統治階級貴族,他的頌贊其君,自是他本階級思想感情的自然流露,這并不會妨礙它的歷史價值。
這首詩在藝術上,可謂賦、比、興兼用。每章首二句是賦中含興,而正面描寫時則又兼及賦、比,賦中有比(如描繪其君是賦,而“顏如渥丹”則又是比)。這三種修辭手法連用,使詩的效果十分強烈。另外,全詩二章,反復詠嘆,句式重疊,起到一嘆三唱的效果。這雖然是《詩經》中常見的手法,算不得特殊,但就此詩而言,卻也是它的一大特點。
上一篇:《素冠》原文與鑒賞
下一篇:《終風》原文與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