鄘風
鄘風
前面邶風題解里已經說過,周代的鄘地約在今河南汲縣東北一代。鄘風大約就是采集在這一帶的民歌。鄘風共10篇,計為:柏舟、墻有茨、君子偕老、桑中、鶉之奔奔、定之方中、蝃蝀、相鼠、干旄、載馳。
柏舟
【原文】
泛(1)彼柏舟,在彼中河(2)。髧(3)彼兩髦,實(4)維我儀(5)。
之死矢靡它(6)。母也天只,不諒人只!
泛彼柏舟,在彼河側。髧彼兩髦,實維我特(7)。
之死矢靡慝(8)。母也天只,不諒人只!
【注釋】
(1)泛:形容船在河中不停飄蕩的樣子。
(2)中河:河中間。
(3)髧(dàn):頭發下垂的樣子。
(4)實:是。
(5)儀:指的是配偶。
(6)矢靡它:沒有其他的。
(7)特:指的是配偶。
(8)慝(tè):邪惡。
【譯文】
柏木小船飄蕩蕩,正好在那河中央。垂發齊眉好少年,是我心中好配偶。
誓死不會變志向。我的天哪,我的娘,為何你們不體諒。
柏木小船飄蕩蕩,正好在那河邊上。垂發齊眉好少年,是我心中好配偶。
誓死不會變志向。我的天哪,我的娘,為何你們不體諒。
【解析】
這是一位宣揚自己愛情自由,要求婚姻自主的詩歌。詩歌以柏木小船起興,隱含著命運的飄忽不定。詩中的女子已有自己意中的對象,但母親卻讓她另嫁他人,所以她滿腔怨恨,發誓要和母親對抗到底。
這首詩表現了當時民間婚戀的現實狀況:一方面,人們在一定范圍內仍享有一定的戀愛自由,原始婚俗亦有傳承;另一方面普遍的情況已是禮教已通過婚俗和輿論干預生活。所以詩中女子既自行擇歡,卻又受到母親的制約。但是,哪里有壓迫哪里就有反抗,詩中也就表現了青年男女為了爭取婚戀自由而產生的反抗意識。這也是追求自由愛情最早的詩歌之一。對后世影響較大。
墻有茨
【原文】
墻有茨(1),不可掃也。中冓(2)之言,不可道也。所可道也,言之丑也。
墻有茨,不可襄(3)也。中冓之言,不可詳也。所可詳也,言之長也。
墻有茨,不可束(4)也。中冓之言,不可讀也。所可讀(5)也,言之辱也。
【注釋】
(1)茨(ci):蒺藜。
(2)中冓:宮廷內部。
(3)襄:掃除,清除。
(4)束:打掃干凈的意思。
(5)讀:說,宣揚。
【譯文】
那墻上的蒺藜,不能把它掃除。宮廷中的私事,可不能傳播它。如果傳出去了,實在是丟死人。
那墻上的蒺藜,不能把它去除。宮廷中的私事,可不能細說。如果說出去,丑事太多了。
那墻上的蒺藜,可不能去掉它。宮廷中的事情,可不能胡亂宣揚。如果到處亂說,小心受到懲罰。
【解析】
這是一首諷刺衛國君荒淫無恥的詩歌。衛宣公掠奪了兒子的妻子宣姜,衛宣公死后,長子頑又與宣姜生下了三男二女。這些宮廷中的丑行也是其國家沒落的標志。詩的手法是含蓄的,用“中冓之言”來揭露統治者丑惡無恥的行徑。以“墻有茨”起興,也更加耐人尋味。本來,當時衛國宮闈丑聞是婦孺皆知的,用不著明說,詩人特意點到為止,以不言為言,調侃中露譏刺,幽默中見辛辣,比直露敘說更有情趣。此外,全詩皆為俗言俚語,六十九個字中居然有十二個“也”字,相當今語“呀”,讀來節奏綿延舒緩,意味俏皮而不油滑,與詩的內容相統一。
君子偕老
【原文】
君子偕老,副(1)笄(2)六珈(3)。委委佗佗(4),如山如河。象服(5)是宜。
子之不淑,云如之何?玼(6)兮玼兮,其之翟(7)也。
鬒發如云,不屑髢(8)也。玉之瑱(9)也,象之揥(10)也。
揚且之晳也。胡然而天也!胡然而帝也!
瑳(11)兮瑳兮,其之展也,蒙彼縐絺(12),是紲袢(13)也。
子之清揚,揚且之顏也。展如之人兮,邦之媛也!
【注釋】
(1)副:婦人的一種首飾。
(2)笄(jī):簪。
(3)六珈:笄飾,用玉做成,垂珠有六顆。
(4)委委佗佗(tuó):形容走路莊重美麗的樣子。
(5)象服:鑲有珠寶,繪有花紋的禮服。
(6)玼(cǐ):花紋絢爛。
(7)翟(dí):繡著山雞彩羽的象服。
(8)髢(dí):假發。
(9)瑱(tiàn):冠冕上垂在兩耳旁的玉。
(10)揥(tì):剃發針,發釵一類的首飾。一說可用于搔頭。
(11)瑳(cuō):玉色鮮明潔白。
(12)縐絺(zhòu chī):一種細夏布。
(13)紲袢(xiè pàn):夏天穿的內衣,白色。
【譯文】
誓和君子到白首,玉簪首飾插滿頭。
舉止雍容又自得,穩重如山似水柔,美麗禮服很適合。
誰知德行太穢惡,對她真是無奈何!服飾鮮明又絢麗,畫羽禮服繡山雞。
黑亮頭發似烏云,無須假發來裝飾。美玉耳飾搖又擺,象牙發釵頭上戴。
額角白凈溢光彩。仿佛塵世降天仙!恍如帝女到人間!
服飾鮮明又絢麗,軟軟輕紗做外衣。罩上縐紗細葛衫,涼爽內衣夏日宜。
明眸善昧眉秀長,容貌艷麗額寬廣。儀容妖冶又嫵媚,傾城傾國姿色美!
【解析】
此詩委婉諷刺了衛宣姜的丑行。表面是描寫衛宣姜外貌的華貴和美麗,其實是用來對比反襯其行為的丑陋無恥。全詩三章,首章七句,次章九句,末章八句,錯落有致。全詩反復鋪陳詠嘆宣姜服飾容貌之盛美,是為了反襯其內心世界的丑惡與行為的污穢,一句“子之不淑”便將意圖體現無疑,這正是對衛宣姜與其繼子亂倫之事的諷刺。全詩只這一句明露諷刺,其余詩句均為嘆美之辭,含蓄不露,乃為絕佳上乘的筆法。
桑中
【原文】
爰(1)采唐矣?沬(2)之鄉矣。云(3)誰之思?美孟姜矣。
期(4)我乎桑中,要我乎上宮,送我乎淇之上矣。
爰采麥矣?沬之北矣。云誰之思?美孟弋矣。
期我乎桑中,要我乎上宮,送我乎淇之上矣。
爰采葑矣?沬之東矣。云誰之思?美孟庸(5)矣。
期我乎桑中,要我乎上宮,送我乎淇之上矣。
【注釋】
(1)爰(yuán):哪里,何處。
(2)沬:地名,在今河南淇縣。
(3)云:句首語氣詞。
(4)期:約會。
(5)庸:姓氏。
【譯文】
到哪里去采女蘿呢?就到衛邑那里呀。我的心中思念誰?漂亮阿妹她姓姜。
她約我在桑林中,她邀我到上宮中。她送我到淇水畔。
到哪里去采麥穗呢?就到衛邑之北呀。我的心中思念誰?漂亮阿妹她姓弋。
她約我在桑林中,她邀我到上宮中。她送我到淇水畔。
到哪里去采蔓菁呢?就到衛邑之東呀。我的心中思念誰?漂亮阿妹她姓庸。
她約我在叢林中,她邀我到上宮中。她送我到淇水畔。
【解析】
這是一首男子所唱的古樸情歌。他在勞動中回憶甜蜜的愛情,借此來表達對美好愛情的熱烈追求。詩三章,全以采摘某種植物起興。從現代美學角度來看,以采摘植物起興愛情等題材,在審美上和愛情上具有一定的同構同形關系,因為熾熱的情欲與綠意蔥蘢的草木都可給人帶來勃然的欣悅。所以,以“采唐”、“采麥”、“采葑”起興,在含蓄中有深情,形象中有蘊意。
本篇音韻諧和,讀來圓美流轉,朗朗上口。全詩采用問答式的寫法,一唱三嘆中表達了詩人粗獷而熱烈,和諧而流暢的情感。讀來朗朗上口,對以后的樂府詩產生了很大影響。
鶉之奔奔
【原文】
鶉(1)之奔奔(2),鵲之彊彊(3)。人之無良,我(4)以為兄(5)!
鵲之彊彊,鶉之奔奔。人之無良,我以為君!
【注釋】
(1)鶉:鳥名,即鵪鶉。
(2)奔奔:形容成雙相隨飛行的樣子。
(3)彊彊:同奔奔。
(4)我:“何”之借字,古音我、何相通。
(5)兄:代指君主。
【譯文】
鵪鶉雙雙共相隨,喜鵲對對齊飛翔。那人德壞又無恥,我竟尊他作兄長。
喜鵲雙雙齊歌唱,鵪鶉對對共飛行。那人腐化又無恥,我竟尊他為國君。
【解析】
這首詩的主旨是諷刺、責罵衛國君主荒淫無恥。全詩兩章,每章四句,均以“鶉之奔奔”與“鵲之彊彊”起興,極言禽獸尚有固定的配偶,而衛宣公納媳殺子、荒淫無恥,其行為可謂腐朽墮落、禽獸不如,枉為人兄、人君。全詩兩章只有“兄”、“君”兩字不重復,雖然詩人不敢不以之為兄、以之為君,貌似溫柔敦厚,實則拈出“兄”、“君”兩字,無異于對衛宣公進行口誅筆伐,暢快直切、鞭辟入里。
定之方中
【原文】
定(1)之方中,作于楚宮(2)。揆(3)之以日,作于楚室。樹之榛栗,椅(4)桐梓漆,爰伐琴瑟。
升(5)彼虛(6)矣,以望楚矣。望楚與堂,景山與京(7)。降觀于桑,卜云其吉,終然允臧。
靈雨既零(8),命彼倌人,星言夙駕,說(9)于桑田。匪直也人,秉心塞淵,騋牝(10)三千。
【注釋】
(1)定:定星,又叫營室星。十月之交,黃昏時分,營室星當空而立,宜定方位,造宮室。
(2)楚宮:楚丘的宮廟,楚丘在今河南滑縣東。
(3)揆:測度。
(4)椅:梧桐一類的樹。
(5)升:登。
(6)虛:山丘。
(7)京:高丘。
(8)零:落(雨)。
(9)說(shuì):歇息。
(10)騋牝(lái pìn):騋,七尺以上的馬;牝,母馬。
【譯文】
營室星照天正中,楚丘動土筑新宮。度量日影測方向,楚丘造房正開工。栽種榛樹和栗樹,還有梓漆與椅桐,成材伐作琴瑟用。
登臨漕邑廢墟上,眺望遙遠楚丘地。望了楚丘望堂邑,測量大山和高丘,走下田地看農桑。求神占卜顯吉兆,結果正是好地方。
好雨夜間已停息,吩咐倌人傳命令。天晴早早把車趕,歇在桑田勸農耕。他是正直有為人,內心充實又深沉,擁有良馬三千多。
【解析】
這篇風詩意在歌功頌德,稱頌的對象則是衛文公。衛國懿公當道時,荒淫腐敗,民心離散。公元前660年,狄人攻衛,衛人無斗志,懿公死,衛亡。衛遺民不足千人渡過黃河,齊、宋援衛,立戴公,居于漕邑(今河南滑縣舊城東)暫棲。前658年,齊桓公率諸侯助衛遷于楚丘。衛文公受命于危亡之際,勵精圖治,兢兢業業,衛國日漸強盛。這首詩短小精悍,用簡短的語言概括敘述歷史事件,因而顯得氣象宏大,加之詩句中隱含許多天文地理的古代文化成分,使得更具藝術魅力。
蝃蝀
【原文】
蝃蝀(1)在東,莫之敢指。女子有行(2),遠父母兄弟。
朝隮(3)于西,崇朝(4)其雨。女子有行,遠兄弟父母。
乃如之人也,懷(5)昏姻也。大無信(6)也,不知命也!
【注釋】
(1)蝃蝀(dì dōng):彩虹,愛情與婚姻的象征。
(2)行:出嫁。
(3)隮(jī):一說升云,一說虹。
(4)崇朝:整個早晨。
(5)懷:古與“壞”通用,破壞,敗壞。
(6)信:貞潔。
【譯文】
一條彩虹出東方,沒人膽敢將它指。一個女子出嫁了,遠離父母和兄弟。
朝虹出現在西方,早上全是濛濛雨。一個女子出嫁了,遠離兄弟和父母。
這樣一個惡女子,破壞婚姻和禮節!太沒貞信真無理,父母之命不知依!
【解析】
此詩的主題是指責一個女子不聽父母之言私自與戀人私奔的行為,表現了當時的婚姻習俗和古代的禮節。按現代人的眼光來看,這個不從母命的私奔女子,其實正是一個反抗禮教制度、爭取婚姻自由的勇敢女性。封建社會對婚喪喜慶有著極其嚴格的禮儀規定,如婚事就得依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當事人無權自主擇偶。因此,這種大膽的私奔行為必定為封建禮教所不容,一些所謂的正人君子便將她視作淫婦而進行嚴厲的斥責。這首詩的現實意義也在于此,揭露了封建社會的吃人本質。
相鼠
【原文】
相(1)鼠有皮,人而無儀(2)!人而無儀,不死何為(3)?
相鼠有齒,人而無止(4)!人而無止,不死何俟(5)?
相鼠有體,人而無禮,人而無禮!胡不遄(6)死?
【注釋】
(1)相:看,視。
(2)儀:威儀,好樣子。
(3)何為:做什么,干什么。
(4)止:用禮儀來約束自己的行為。
(5)俟:等待。
(6)遄:快。
【譯文】
看那老鼠還有皮,做人怎能沒儀容。做人如果沒儀容,不如早早地去死。
看那老鼠還有齒,做人怎能沒節制。做人如果沒節制,不死等著做什么?
看那老鼠還有體,做人怎能不守禮。做人如果不守禮,趕快去死別猶豫。
【解析】
這是一首諷刺詩。《毛詩序》中所說“《相鼠》,刺無禮也?!敝S刺斥責官員位居高位卻不講禮儀,做些不可見人的齷齪事。詩中用老鼠來和統治者們相比,老鼠還“有皮”、“有齒”、“有體”,可是這些齷齪的統治者們卻“無儀”、“無禮”、“無止”。而“胡不遄死”這句則表現了人民對他們的厭惡之情。
詩中所諷刺的具體是什么人,現在已無從考證。但可以確定的是詩人當時是有所指的,這也反映了當時社會道德的低下,這樣沒有道德的人怎么能治理好國家,怎么使人民豐衣足食呢?
干旄
【原文】
孑孑(1)干旄(2),在浚之郊。素絲紕(3)之,良馬四之。彼姝者子,何以畀(4)之?
孑孑干旟(5),在浚之都。素絲組(6)之,良馬五之。彼姝者子,何以予之?
孑孑干旌(7),在浚之城。素絲祝(8)之,良馬六之。彼姝者子,何以告之?
【注釋】
(1)孑孑:突出之貌。指旗幟顯眼,高掛桿上。
(2)旄:同“牦”,牦牛尾。
(3)紕(pí):連綴。在衣冠或旗幟上鑲邊。
(4)畀(bì):給予。
(5)旟(yú):畫有鳥隼的旗。
(6)組:編織。
(7)旌(jing):旗的一種。掛牦牛尾于竿頭,下有五彩鳥羽。
(8)祝:“屬”的假借字,編連縫合。
【譯文】
高揚旗幟垂牦尾,駕車郊外行如飛。
白色絲線鑲旗邊,好馬四匹后相隨。
那位美好的賢人,該拿什么來送他?
高揚旗上畫鳥隼,駕車已近浚城頭。
白色絲線織旗上,好馬五匹奔馳后。
那位美好的賢人,該拿什么來相贈?
高揚旗上垂鳥羽,駕車已經到城區。
白色絲線縫旗上,好馬六匹馳驅后。
那位美好的賢人,該拿什么來告白?
【解析】
這首詩的主旨大概是說衛文公求賢若渴。詩用賦體,采用重章疊句的結構,可完全重復的句子僅“彼姝者子”一句,這似乎也突出了那位“姝者”在全詩中的重要性,也表現了統治者求賢若渴的心情。全詩通過詞語的變化來突顯時空的變換,每章句式整齊但又不完全雷同,這體現了詩人用詞的變化多端,因而是較為成熟的藝術作品,不同于其他淳樸的抒情詩歌。
載馳
【原文】
載(1)馳載驅,歸唁(2)衛侯。驅馬悠悠(3),言至于漕。
大夫跋涉,我心則憂。既不我嘉(4),不能旋反。
視(5)爾不臧,我思不遠。既不我嘉,不能旋濟?
視爾不臧,我思不閟(6)。陟彼阿丘,言(7)采其蝱(8)。
女子善懷(9),亦各有行。許人尤(10)之,眾稚且狂。
我行其野,芃芃(11)其麥。控于大邦,誰因誰極?
大夫君子,無我有尤。百(12)爾所思,不如我所之。
【注釋】
(1)載:“乃”的意思,發語詞。
(2)唁(yàn):吊唁,慰問死者家屬。
(3)悠悠:遠的樣子。
(4)嘉:贊許,贊同,認為好。
(5)視:比較。
(6)閟(bì):同“閉”,閉塞不通。
(7)言:語助詞。
(8)蝱(máng):貝母草。
(9)善懷:多憂思,多思慮。
(10)芃芃(péng):草茂盛的樣子。
(11)尤:過錯。
(12)百:形容多的意思。
【譯文】
車馬奔馳加快鞭,回到衛國去吊唁。策馬向前路遙遙,恨不一步到漕地。
許國大夫來追我,他們如此我憂慮。既然你們不贊同,我又怎能往回趕。
看來你們沒良策,我的計劃就可行。既然你們不贊同,我又怎能重返城。
看來你們沒良策,我的想法能實現。登上那個高山丘,采集貝母治憂愁。
雖說女子愛多想,必是自有其主張。許國大夫指責我,他們幼稚又狂妄。
我在田野獨自行,麥苗茂密不忍看??烨蟠髧鴣硐嘀?,依靠他們來救援。
許國大夫臣子們,不要責怪我主張。盡管你們計謀多,不如讓我跑一趟。
【解析】
相傳此詩為許穆夫人所作。許穆夫人名義上是衛宣公與宣姜之女,實際上是頑與宣姜私會所生。衛國被狄人所滅后,由于得到宋國的幫助,在漕邑安頓下來。許穆夫人知道這個情況后,立即趕去慰問,并提出了要聯合起來共同對抗狄國的主張,遭到許國大夫的強烈反對。許穆夫人悲憤交加,寫了這首詩歌來表達對故國的擔憂和強烈的愛國主義情感。許穆夫人也是我國歷史上有最早記載的女詩人。是一位有政治頭腦、有堅定主見、又極富愛國激情的女子。
上一篇:詩經《鄭風》譯文與賞析
下一篇:詩經《閔予小子之什》譯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