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灣·次北固山下
王灣(693—751),洛陽人。公元712年中進士,次年出游吳地,由洛陽沿運河南下瓜州,后乘舟東渡大江抵京口接著東行去蘇州。此詩當于此時寫就。
客路青山外,行舟綠水前。
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
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
鄉書何處達,歸雁洛陽邊。
【注釋】1.次:路途中停宿。2.北固山:在今鎮江北,三面臨水,倚長江而立。3.客路:旅途。4.青山:北固山。5.前:向前航行。6.平:潮水漲得與岸齊平。7.風正:風順而和。8.懸:掛。9.海日:太陽從海上升起。10.殘夜:夜色已殘,指天將破曉。11.舊年:過去的一年。12.歸雁洛陽邊:希望北歸的大雁捎封家信到洛陽。
【串譯】路過蒼碧的北固山下,船兒泛著湛藍的江水向前。春潮正漲,兩岸江面顯得更加開闊,順風行船,船帆端端正正地高懸著。一輪紅日已經沖破殘夜從海上升起,舊年尚未逝去,江邊已有春風的信息。寄去的家書不知寄到哪里?請歸去的大雁把信帶到洛陽吧。
【賞讀提示】這是首在長江上旅行時寫的感悟詩。首聯“客路青山外,行舟綠水前”,山青了,水綠了,天氣暖和了。漂流他鄉的游子已經踏上遠在青山之外的路途,載著歸客的行舟也開始行進在綠如綿綿藍草的江水之上。作者以平實之筆開篇,猶如畫家作畫前在紙上鋪設的底色,為抒情言志創設出收縮自如的揮灑空間。誦讀時也須考慮到旅途所致這個因素,僅僅“打底色”做鋪墊而已,無需做過濃的炫示。頷聯“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積雪已慢慢融化,因匯集了千山萬壑雪化之水,長江的水量逐漸大了起來,江面因之愈發寬廣,再加上江中央一片船帆高高掛起,使得長江兩岸的距離愈顯闊大。漸漸上漲的江水與恰到好處的正風吹拂,二者相合才有這“風正一帆懸”。誦讀時應勾勒出壯美的大江行船圖。頸聯“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北固山是揚子江的中段,早起的作者舉目東望,只見江天一色,一輪紅日從東方江海相接的地平線上慢慢升起;回眸西探,卻見西邊天幕上的夜色尚未完全褪去;一夜之間已是中分二年,早上升起的海日預示著新的一年正在開始,春天已按捺不住自己的腳步,悄悄渡江北上走進了舊年。誦讀時如果強調了“生”和“入”兩字,就把一個晝夜更替的壯觀景象與新舊相接的時光荏苒描繪得傳神入化,開辟出了自由想象的無限空間。如果說頷聯是從景物入手,以形式之美引發頸聯;那么頸聯則是從天人感應拓展,以胸懷之美照應頷聯。尾聯“鄉書何處達,歸雁洛陽邊”,作者看著眼前的“平潮”“懸帆”“海日”“江春”不由得萌發出一個美好的想法:我寫上一封書信讓那北歸的鴻雁捎給洛陽的家人,讓他們也知道我此時此地的心情吧。尾聯不僅與首聯相照應,也使詩中客觀景物全都著上了人的感情色彩,原本自然之景物也就有了人的靈性,向人們訴說著作者心中的美好感覺和愿望。尾聯又是以懷鄉作結,融入更多的人的因素,比單純的寫景之作更感人,表達起來也應當不會有什么難度。
【推薦名句】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
上一篇:《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原文、注釋與賞析
下一篇:《王禹偁·清明》原文、注釋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