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天祥·過伶仃洋
文天祥(1236—1283),廬陵人。宋恭帝德佑元年,宋軍長江防線全線崩潰,文天祥捐資充當軍費,招募豪杰組建義軍抗元。次年,元軍兵臨臨安,謝太后派他與元軍談判。到了元軍大營即被扣留。此時兩淮、江南、閩廣等地還未被元軍完全占領。伯顏誘降,他寧死不屈,后冒險出逃,被端宗任為右丞相,先后到汀州、漳州、龍巖、梅州堅持斗爭。在率部向海豐撤退途中兵敗被俘。獄中的生活艱苦,但仍寫出《正氣歌》等不少詩篇。就義時年僅47歲。
辛苦遭逢起一經,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風飄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灘頭說惶恐,伶仃洋里嘆伶仃。
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題解】這首詩是作者在1279年正月過伶仃洋時所作。
【注釋】1.遭逢:遭遇到朝廷選拔。2.起一經:指因精通某一經籍而通過科舉考試得官。按宋代科舉制度,考經義,五經中可選一經。作者在宋理宗寶祐四年20歲時以進士第一名及第。恭帝德佑二年元兵南侵,被拜右丞相。但他所處的時代,宋帝國已經瀕于危亡,他苦撐殘局非常辛苦。3.干戈:此處借指執干戈的士兵。4.寥落:稀疏、冷落、冷清。在此指宋元間的戰事已經接近尾聲,此時已無力反抗。5.四周星:一般是指作者1275年應詔勤王以來的四年時間。另一說周星即歲星,歲星十二年在天空循環一周,故又以周星借指十二年。四周星即四十八年,文天祥作此詩時四十四歲,這里四周星用整數。這是作者對平生遭遇的回顧。也有第三說,地球約十二個月繞太陽一周,也可借稱十二個月為一周星。四周星是指恭帝德佑元年到祥興元年。德佑元年文天祥起兵抗元,祥興元年不幸被俘。6.山河:指國家的土地。7.絮:指像棉絮似的東西,8.萍:指浮萍。9.身世浮沉:指由宋朝高官變成元兵階下囚。10.惶恐灘:在今江西萬安,水流湍急,為贛江十八灘中最險的一灘。宋瑞宗景炎二年文天祥在江西兵敗,經惶恐灘退往福建。11.“伶仃”句:慨嘆當前處境以及自己的孤軍勇戰、孤立無援。作者被俘后,被囚禁于伶仃洋的戰船中。伶仃洋就在香洲東北部,珠江口中部,因內外兩個孤零獨立的伶仃島而得名。12.汗青:史冊。這里指用竹簡寫的歷史。
【串譯】遭遇苦難的原因是我精通經書而獲官職所致,使我在荒涼冷落的戰場上度過了四個春秋。山河破碎得像被風吹散的柳絮,一生動蕩如同被雨打的浮萍。在惶恐灘頭訴說惶恐,在伶仃洋上慨嘆孤苦。自古以來誰能永遠不死,死后我也要留下這顆精忠報國的紅心,讓它永照史冊。
【賞讀提示】詩的開頭兩句追述早年身世及為官以來的種種辛苦。概括地說是兩件大事:一是受到皇帝的選拔,經過科舉考試進入仕途。二是在元軍入侵、宋室危亡之際,響應“勤王”號召,以全部家產充軍費,起兵抗元,在頻繁不斷的戰斗中度過了四年。這四年中出生入死,為挽救危亡,竭盡全力,苦苦支撐,但局勢卻越來越危殆。此時南宋大部江山已落敵手,自己也兵敗被俘。眼看大勢已去不禁悲從中來。所以接下去兩句就進一步抒寫國破家亡的悲哀。國土遭到元軍的蹂躪,山河破碎,南宋王朝在元軍的攻逼之下岌岌可危,覆亡在即,一如風中柳絮。這是從國勢一面說。至于自己也是一生坎坷,當初做官曾因忤逆權貴而屢被罷斥;起兵抗元后多次兵敗,數次欲自殺盡節而不死。如今部下將士犧牲殆盡,親人被元軍俘獲,自己孤零一人身陷敵手,一如風雨吹打的浮萍無所依托。這兩句以比喻的方式寫國勢和身世,蘊藏其中的感情尤為深摯沉痛。接下去“惶恐灘頭說惶恐,伶仃洋里嘆伶仃”兩句是對前面“山河破碎”兩句的補充,具體概括自己的抗元經歷,表現憂憤之情。前一句是追記過去。自贛州起兵,經惶恐灘北上,當時元軍進逼臨安形勢緊急。景炎二年在江西戰敗又經惶恐灘退往福建,這時國家局勢已危在旦夕。因此“說惶恐”,即表示自己當時對艱難時局的憂懼不安。后一句是慨嘆眼前,說自己不幸戰敗只身被俘,孤掌難鳴,飄浮在伶仃洋中,深感孤苦伶仃。這兩句中,往日的體驗與今日的體驗交錯在一起,回首當初的“惶恐”,還看今日的“伶仃”,令人百感交集。而這一切又都是由于國家的危亡引起的,心中的悲憤自然是難以名狀的。從全詩的構思上看,前面這六句把悲憤艱危的氣氛渲染到了極致,接下去兩句則筆鋒一轉,情緒由悲憤轉為激昂,由壓抑轉為高亢?!叭松怨耪l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古往今來,人難免一死,為拯救祖國而死,舍生取義,一片丹心將垂于史冊,映照千古。這激情慷慨的兩句詩表明了舍生取義的決心,充分體現了民族氣節。全詩也因有此兩句收尾而成為一代名作、千古壯歌。
誦讀詩的前六句時應極度渲染自己身世命運的不幸和國事的危難,營造出悲憤艱危的氣氛,表現慷慨激昂的愛國熱情和視死如歸的高風亮節;結尾兩句表現的是作者舍生取義的人生價值觀,是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集中表現。誦讀此詩的節奏呈高亢、激壯型。高潮和“詩魂”都在結尾處。誦讀時情緒逐漸走高,句調逐漸抬起,結尾強勢揚起至聲線和情感的極致,以洪鐘大呂般的氣度強勢剎住,語氣堅定,人生無悔。
【推薦名句】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上一篇:《張若虛·春江花月夜》原文、注釋與賞析
下一篇:《朱熹·春日》原文、注釋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