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熹·春日
朱熹(1130—1200年),徽州婺源人。19歲榮登進士,歷仕高宗、孝宗、光宗、寧宗四朝。慶元三年韓侂胄擅權,被革職回家。慶元六年病逝。朱熹是宋代理學集大成者,繼承了程顥、程頤的理學,完成了客觀唯心主義的體系。認為理是世界的本質(zhì),提出“存天理,滅人欲”。朱熹學識淵博,對經(jīng)學、史學、文學、樂律乃至自然科學都有研究。其詞作語言秀正,風格俊朗,無濃艷或典故堆砌之病。但其詞意境稍覺理性有余,感性不足。
勝日尋芳泗水濱,無邊光景一時新。
等閑識得東風面,萬紫千紅總是春。
【注釋】1.勝日:天氣晴朗的好日子。2.尋芳:游春,踏青。3.泗水:在山東南部。4.等閑:平常、輕易。5.等閑識得:容易識別。6.東風:春風。
【串譯】良辰在泗水之濱探尋美景,無限的風光景物煥然一新。輕易便能識得春風的妖面,萬紫千紅滿眼都是芳春。
【賞讀提示】首句“勝日尋芳泗水濱”,“勝日”點明天氣,“泗水濱”點明地點,“尋芳”,點明主題。次句“無邊光景一時新”,寫觀賞春景中獲得的初步印象,用“無邊”形容視線所及的全部風光景物;“一時新”,既寫出春回大地,自然景物煥然一新,也寫出了郊游時耳目一新的欣喜感覺。第三句“等閑識得東風面”,句中的“識”字承首句中的“尋”字;“等閑識得”是說春天的面容與特征是很容易辨認的;“東風面”借指春天。第四句“萬紫千紅總是春”,是說這萬紫千紅的景象全是由春光點染而成的,人們從這萬紫千紅中認識了春天。這首詩好像是寫游春觀感,但細究尋芳的地點是泗水之濱,而此地在宋南渡時早被金人侵占。朱熹未曾北上,當然不可能在泗水之濱游春吟賞。其實詩中的“泗水”是暗指孔門,因為春秋時孔子曾在洙、泗之間弦歌講學,教授弟子。因此所謂“尋芳”即是指求圣人之道,“萬紫千紅”喻孔學的豐富多彩,作者將圣人之道比作催發(fā)生機、點染萬物的春風。這其實是一首寓理趣于形象之中的哲理詩。
輕快、明快、愉悅當是此詩的基本節(jié)奏。
【推薦名句】等閑識得東風面,萬紫千紅總是春。
上一篇:《文天祥·過伶仃洋》原文、注釋與賞析
下一篇:《朱熹·觀書有感》原文、注釋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