僧志南·絕句
僧志南南宋詩僧,法號志南,生平不詳。
古木陰中系短篷,杖藜扶我過橋東。
沾衣欲濕杏花雨,吹面不寒楊柳風。
【題解】此《絕句》出自《千家詩》,寫作者在微風細雨中拄杖春游的樂趣。作者的生活狀態已不可考,但就這短短的一首詩就以其對早春二月的細膩感受和真切描寫載入宋代詩史。
【注釋】1.短篷:小船。篷,是船帆、船的代稱。2.杖藜:“藜杖”的倒文。藜,是一年生草本植物,莖稈直立,長老了可做拐杖。
【串譯】在參天古樹的濃陰下系了小船,拄著藜仗慢慢走過橋,向東而去。陽春三月,杏花開放,綿綿細雨像故意要沾濕我的衣裳似的下個不停,輕輕吹拂人面的、帶著楊柳清新氣息的暖風令人陶醉。
【賞讀提示】拄杖春游,卻說“杖藜扶我”,是將杖藜人格化了,仿佛它是一位可以依賴的游伴,默默無言地扶人前行,給人以親切感、安全感,使這位老和尚游興大漲,欣欣然通過小橋一路向東。橋東和橋西,風景未必有很大差別,但對春游的作者來說,向東向西意境和情趣卻頗不相同。“東”,有些時候便是“春”的同義詞,譬如春神稱作東君,東風專指春風。過橋東行正好有東風迎面吹來,無論西行、北行、南行都沒有這樣的詩意。后兩句尤為精彩:“杏花雨”,早春的雨;“楊柳風”,早春的風。這樣說比“細雨”“和風”更有美感,更富于畫意。楊柳枝隨風蕩漾,給人以春風生自楊柳的印象,稱早春時的雨為“杏花雨”,與稱夏初的雨為“黃梅雨”道理相同。“沾衣欲濕”,用衣裳似濕未濕來形容初春細雨似有若無,更見得體察之精微,描摹之細膩。試想扶杖東行,一路紅杏灼灼,綠柳翩翩,細雨沾衣,似濕而不見濕,和風迎面吹來,不覺有一絲兒寒意,這是怎樣愜意的春日遠足啊!
誦讀者的總體創作氛圍應是對早春二月的細膩感受和真切描寫。以清新、欣喜、怡然、其樂融融的語態為主調。氣息可以放淺一些,聲線可以前移一些,提高一些,輕盈、流麗地表達。
【推薦名句】吹面不寒楊柳風。
上一篇:《于謙·石灰吟》原文、注釋與賞析
下一篇:《元稹·離思》原文、注釋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