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董潤林 【本書體例】
【原文】:
式微式微(1),胡不歸?微(2)君之故(3),胡為乎中露(4)!
式微式微,胡不歸?
式微式微,胡不歸?
微君之躬(5),胡為乎泥中(6)!
【鑒賞】:
《式微》一詩,何人所作,所嘆何事,歷來說法不一,但多牽強附會,有損詩意。其實呢,實實在在是一首役夫不堪繁重的勞役而抒其怨苦的詩。
春秋戰國時代,諸侯爭霸,戰事頻冗,繁重的兵役、徭役,使得眾多平民百姓妻離子散,痛苦不堪。這正是《式微》一類詩產生的社會背景。有道是“饑者歌其食,勞者歌其事”,即指此之謂也。
全詩共兩章,均以夫妻問答形式寫出。每章四句,前兩句是妻子的怨責,后兩句則是丈夫的回答。“式微式微,胡不歸?”意即天就要晚啦,夜已經深啦,你怎么還不回來呀?兩個“微”字相疊,不獨寫出了天黑的程度,也寫出了妻子久等丈夫不歸的急切心情。“胡不歸”句,在看似責問的語氣中,飽含了妻子無盡的憂慮,讀之直使人覺得情自衷來,意在深處。
“微君之故,胡為乎中露!”“微君之躬,胡為乎泥中!”兩個答句,出語直率,毫無曲拐。意即如果不是為了繁重的勞役,不是為了官老爺們的“貴體”,我又怎能丟下心愛的妻子,久在外面忍受這夜半的冷露,雨中的泥濘呢!實在是苦差在身,難以由己。這陳述的話語是無可奈何的,但也傾吐了極大的怨憤和不平。
這首詩,由于采用問答設疑形式,增添了詩歌引人入勝、耐讀有味的特色。復沓疊唱的句式,也加強了詩的語勢,簡潔生動地抒發了人物的思想感情。這些,是本詩的一大藝術特色。
上一篇:《庭燎》原文與鑒賞
下一篇:《彈歌》原文與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