厲以寧詩詞的主題與情懷
詩詞評賞和詩詞創(chuàng)作的才能并不是必然統(tǒng)一的。有許多造詣深厚的詩論家、文論家,如鐘嶸、嚴羽,他們自己并沒有留下千古傳誦的詩作。王國維作為近代的文藝理論大家,他的詞集《人間詞》,也遠沒有他的文藝理論著作《人間詞話》流傳廣泛。唐宋時,有一些著名的詩家詞家,他們在詩詞評賞方面也沒有留下過多少真知灼見。這可能因為詩詞評賞和詩詞創(chuàng)作是兩種不同的才能,運用的是相異的思維方式。
但是,在厲以寧那里,這兩種才能可以說是同時具備的。厲以寧從1947年17歲的時候開始詩詞創(chuàng)作,至今已公布于眾700多首詩詞。這些詩詞風格多變、題材廣泛,就風格而言,有婉約者,有清逸者,有豪放者,有深邃者,也有幽默詼諧者,不落俗套。
就題材而言,厲以寧以現(xiàn)代生活入詩,大大拓展了古典詩詞的題材范圍。這是厲以寧詩詞創(chuàng)新的一個方面。彭松建、朱善利所編的《厲以寧詩詞解讀》一書將厲以寧的詩詞作品分為十三類,分別是描寫治學精神、母校情結、樂觀豁達的態(tài)度、人生哲理、改革情懷、祖國山河之戀、邊塞風光、母愛、夫妻之情、對子女的關懷和希望、同窗之誼、歷史人物評價和生活氣息。傅旭的《厲以寧的詩意人生》一書,則按照時間順序,以厲以寧的生活經(jīng)歷為線索,從四個方面對厲以寧的詩作進行了歸納、總結。故土情懷——“兩個故鄉(xiāng):江蘇儀征和湖南沅陵”、治學心得——“兩個學習領域:經(jīng)濟學和詩詞”、燕園之愛——“兩個北大:浮面上的和深層次的”以及家國之感——“兩種深情:家和國”。筆者也試著對厲以寧的詩詞作品進行了歸納,以為大體上分為以下四類:
(一)托物言志
“詩言志”,從嚴格的意義上來說,所有的詩詞都有“言志”這一功能。但是,厲以寧有一些詩詞,是專門為袒露自己的心志而作、表達自己所思所悟的自我勉勵的作品。同時,在表達方式上,并不是直抒胸臆地直接呈現(xiàn)作者的思想,而是將這些思想通過外在的景物和人事一語雙關地表現(xiàn)出來,所以我們稱這類詩為“托物言志”詩。
如厲以寧1951年的七絕《沅陵太常村》:
七絕·沅陵太常村
信步江村訪故居,幾番遷拆已無馀。
山前青竹今猶在,常綠只因心內(nèi)虛。
此詩指出,人無論是治學還是處世,若想保持長久,就要像青竹那樣一直虛心、謙遜。
再如1952年的《相見歡·北大全齋》:
相見歡·北大全齋
忽然觸景生情,路難行,瞬息三年即逝似流星。
湖水碧,風雨急,打浮萍,若是無根來日任飄零。
詞中以浮萍作比,指出人如果任年華虛擲,不打下堅實的基礎,就只能隨波逐流,難有作為。
還有1998年他為夫人何玉春所作冬梅圖題詞時所賦的七絕:
七絕·為何玉春作冬梅圖題詞
不與群芳爭短長,冰清玉潔自幽香。
花壇榜首非欽定,誰敢雪中淡試妝?
這首詩以梅花為喻,表明學者應有獨立的精神與自由的意志,真正高潔的品格是不懼來自外界的責難,是能夠經(jīng)受住實踐考驗的。厲以寧一貫強調(diào)道德重于文章,這種觀點在詩中被充分表現(xiàn)了出來。
(二)懷古詠史
厲以寧是一名經(jīng)濟學家,也是一個詩人,此外,他更是一名經(jīng)濟史學家。特別是1957年以后,厲以寧因為所謂“右派觀點”被罰坐“冷板凳”——到北京大學經(jīng)濟系的資料室工作了將近20年。在此期間,厲以寧閱讀和翻譯了大量經(jīng)濟思想史和經(jīng)濟史方面的文獻,在比較經(jīng)濟史方面有很高的造詣。
除了在書本知識方面有深厚的積累,厲以寧的行跡也遍布祖國的大江南北。特別是從20世紀80年代起,厲以寧每年都到各地考察、調(diào)研、講學。祖國各地的古跡,以及與古跡相關的歷史和人物,激發(fā)厲以寧寫出了很多懷古詠史的佳作。
比如作于1964年的《南歌子·荊江大堤,據(jù)說最早為明朝張居正督修》:
南歌子·荊江大堤,據(jù)說最早為明朝張居正督修
功過應評說,是非史實中。終將治績論英雄,留下長堤千里鎖蛟龍。
位顯招人忌,恩衰萬事空。斜陽默默對秋風,暮落朝升照得滿江紅。
該詞記述的是明代萬歷朝首輔張居正其人其事。厲以寧從武漢到江陵途中,坐船經(jīng)過據(jù)說最早由張居正督修的荊江大堤,感慨張居正的遭遇,填寫了這首《南歌子·荊江大堤,據(jù)說最早為明朝張居正督修》。張居正在位時力推改革,推行一條鞭法,改革賦稅制度;任用戚繼光等整飭邊鎮(zhèn)防務;并浚治黃淮,都有成效,但死后受到誣陷,被抄家清算,全家落難。厲以寧認為,評價一個官員的功過是非,應該以“治績”為主,張居正在位時治績顯赫,足以說明他是一個有功績的人物。在封建皇權之下,官宦的命運沉浮不定,群臣的攻擊和皇帝的反復無常便可將一個人置于萬劫不復之地。“恩衰萬事空”,厲以寧認為這既是張居正個人的悲劇,也是歷史的悲劇。
又如厲以寧1984年重返南京時所寫的兩首詠朱元璋的詩詞:
七律·南京明故宮遺址
赫赫威嚴不足夸,逼宮奪嫡出皇家。
生前只信權無限,老去才知命有涯。
荊棘盡除哀宿將,濫刑遍立絕新芽。
長存萬世湖中影,空見夕陽襯晚霞。
鷓鴣天·明孝陵
獨守明陵似地牢,那知巷尾出歌謠:鳳陽子弟疆場死,換得皇旗世代飄。
收鎧甲,換龍袍,一登寶座舊情拋。兩淮多少冤魂哭,松柏陰森血水澆。
這兩首詞表達了厲以寧對登上皇位后的朱元璋的看法。他認為,正是朱元璋把中國的封建專制統(tǒng)治推到了頂點。
再如作于1995年的七律《湖南邵陽魏源故居》:
七律·湖南邵陽魏源故居
百年風雨耐人思,江水覆舟只早遲。
可嘆銷煙幾紙令,怎如頌德萬家詩。
狂瀾力挽既無望,經(jīng)史探微后代知。
世事滄桑君堪慰,落潮已到漲潮時。
這首詩包含了厲以寧獨特的歷史思考。鴉片戰(zhàn)爭爆發(fā)時,中國的封建社會已經(jīng)病入膏肓,僅靠林則徐、魏源等幾個人,獨柱擎天力弗支,是無法扶大廈之將傾的。在厲以寧看來,魏源既是具備濟世之力的實干者,又是擁有經(jīng)史之學的學問家,卻不能見容于朝廷,力挽狂瀾既然無望,便只好將一腔心血都投在經(jīng)史探微之上,成為一名杰出的思想家、學者。正如章錚博士評論的:對于中國思想界來說,魏源不見用于當朝,是件好事;但對于當時的中國來說,這又不是件好事。喜耶?憂耶?但歷史演進畢竟有自己的規(guī)律,“落潮已到漲潮時”,魏源地下有知,也該感到欣慰。
同一題材的另一首七律《虎門炮臺》,是厲以寧1992年在廣東虎門寫的:
七律·虎門炮臺
無奈權臣只徇私,邊情火急幾人知。
名園歌舞升平夜,江下官兵浴血時。
割地終成千古恨,改弦引發(fā)萬民思,
回歸之日再憑吊,前事不忘后事師。
(三)抒情感懷
詩人的不同之處,即在于他們都擁有一顆敏銳的心靈,生活中的一切,在他們的眼中無不充滿詩情畫意。厲以寧的詩詞作品中,數(shù)量最多的,大概就屬這類抒情感懷的作品。這類詩詞作品題材豐富,既有對妻子的似海深情,也有與朋友的莫逆之交;既有對子孫的殷殷叮嚀,也有對父母的感恩之意。這類詩作的誕生,往往是由于受到日常生活之中人、事的觸動:兩地相思、舊地重游、兒時的照片、昔日的書稿、朋友的詞作,都能像微風一般撥動詩人心靈的琴弦,發(fā)出最美妙的聲音。
厲以寧這類詩作中最感人的大概又屬描寫夫妻兩地分居、相思之情的作品。厲以寧和妻子何玉春于1958年喜結良緣,伉儷相得,但這之后有十三年的時間,兩人是分處異地的,直到何玉春攜帶孩子到厲以寧下放的江西鯉魚洲北大農(nóng)場與他團聚,這種兩地相思的狀況才得以改變。在這十三年中,厲以寧創(chuàng)作了大量感人至深的詩詞作品。如寫于1959年的《浣溪沙》:
浣溪沙
燕子多情繞故城,楊花飛盡了無聲,夜闌人靜聽殘更。
又是池塘春水綠,幾回天外鵲橋橫,半庭青草為誰生。
詞中,依依盤旋于城中的燕子,寂寥無聲的楊花,以及不知為誰而生的萋萋芳草,都因為沒有妻子在身邊,成了虛設的良辰美景,愈發(fā)加重了詩人因思念妻子而產(chǎn)生的寂寞和哀愁。
還有作于1960年的《唐多令》、1961年的《菩薩蠻》和《木蘭花·又逢七夕》:
唐多令
寂寞度黃昏,獨居深閉門。醒來時、好夢無痕。影似驚鴻歸又去,分兩地,怕逢春。
窗外數(shù)星辰,花香正襲人。小園紅、難免風塵。可惜天公無愛意,狂雨過,落繽紛。
菩薩蠻
青春已逐年華去,西風送客愁如故。關外路迢迢,幾回渡鵲橋。
再逢河漢月,一見終須別。寧可暫相思,盼來長聚時。
木蘭花·又逢七夕
一年一度橋頭見,一夕時光飛似箭。眼穿腸斷又如前,遙隔銀河無盡怨。
情深也怕天涯遠,回首依依難了愿。淡妝拭淚盼明春,相伴僅存歸去雁。
詩人的心靈因為相思而變得格外敏感,無論是大好的春景,還是妻子名字中的“春”字,都只會加深他的思念。這類相思的詩寫得愁腸百結,讀來令人心酸。而每年的七夕,都成為格外思念、惆悵之日。
再如1962年寫的《浣溪沙》和1963年寫的《鷓鴣天·中秋》,都是思念遠在東北的妻子的抒情之作:
浣溪沙
幾見西風送晚霞,小園開遍一年花,籬邊人去影留家。
眼底離愁誰似我,銀宮寂寞不如她,飛塵又滿綠窗紗。
鷓鴣天·中秋
一紙家書兩地思,忍看明月照秋池。鄰家夫婦團圓夜,正是門前盼信時。
情脈脈,意絲絲,試將心事付新詞。幾回擱筆難成曲,縱使曲成只自知。
這兩首詞都被選入謝冕教授主編的《中國當代文學作品精選(1949—1999)》詩歌卷中。傅旭對這兩首詞的評語是:真是典型的婉約派風格,但又是真情的流露,毫無矯飾和造作。
(四)探尋哲理
厲以寧是一位經(jīng)濟學家,他在經(jīng)濟學上的思考也經(jīng)常以詩詞表現(xiàn)出來。比如,厲以寧非常重視道德力量在經(jīng)濟發(fā)展中的作用,他認為道德調(diào)節(jié)是人類社會活動中,除了市場調(diào)節(jié)和政府調(diào)節(jié)之外的第三種力量。他有一些詩詞,就是反映這個思想的。比如,1998年,厲以寧在福建龍巖市考察,并參觀了客家人居住的土樓,即興寫下了一首《浣溪沙·閩西龍巖土樓》:
浣溪沙·閩西龍巖土樓
今日山村見古風,人情道德一樓中,鄉(xiāng)鄰和睦樂融融。
南渡屢經(jīng)顛沛苦,拓荒換得杏桃紅,客家凝聚力無窮。
客家人的祖先原在中原,由于戰(zhàn)亂等原因,他們逐漸南遷,到了南方,在蠻荒之地惡劣的自然環(huán)境中扎下根來。龍巖市約有一萬座客家的土樓保存下來,有的一座土樓住了好幾百戶,有時一個大家族都住在一個樓里。“人情道德一樓中”,厲以寧認為,移民社會之所以能有超常規(guī)的效率,恰恰是由于道德調(diào)節(jié)起了作用。
厲以寧雖然對禪宗六祖惠能頗為敬重,但他內(nèi)心始終認為,與惠能爭五祖弘忍衣缽的神秀的思想是更切合實際的。神秀的偈語是:“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后來,神秀赴湖北當陽玉泉寺傳授禪法。2002年,厲以寧在湖北當陽題了一首五絕:
五絕·湖北當陽玉泉寺
見色終無色,悟空萬念空。
只因勤拂拭,佛理出心中。
厲以寧推崇神秀的“時時勤拂拭”的主張。
厲以寧作為一位經(jīng)濟學家,又作為一名詩人,處處留心觀察人間的變化,他認為人生哲理隨時隨處都可以體會。例如,2003年厲以寧夫婦在英國倫敦白金漢宮墻外小溪畔漫步,感到“動與靜”“喧鬧與寂靜”不僅是相對的,而且是變化中的。觀察的角度不同,體驗也就不一樣。當時,他填了一首《唐多令·白金漢宮墻外小溪》:
唐多令·白金漢宮墻外小溪
溪畔柳絲長,宮中燈火煌。不須猜、誰靜誰狂。水靜人歡墻內(nèi)外,真如此?待思量!
深院百花香,街頭車馬忙,又難言、誰靜誰狂。院靜人歡墻內(nèi)外,世間事,費思量!
上面是筆者試著從題材的角度,對厲以寧的詩詞進行的大致分類。還有一些優(yōu)秀的詩作,它們是厲以寧忽有感觸、信手拈來之作,無法明確地把它們歸到某一類。厲以寧創(chuàng)作的詩詞不但數(shù)量多、題材豐富,而且在藝術上達到了很高的成就。作為一個現(xiàn)代人,且作為“術業(yè)有專攻”的經(jīng)濟學家,厲以寧能創(chuàng)作出這么多韻律流暢、意境高雅、寓意深刻的詩詞,確實是一個奇跡。
厲以寧的詩詞,能將古代語言和現(xiàn)代語言融合無間,讀來自然、清新。這一方面要得益于厲以寧的詩詞創(chuàng)作才華,另一方面也要得益于他在古典詩詞方面的深厚積淀,他不但對于古代的詩詞名作能爛熟于心,而且至今能默寫出幾十種詞牌的正譜,這種對詩詞藝術的執(zhí)著,也是他詩詞成就的一個來源。
在詩詞風格上,厲以寧的詩詞質(zhì)樸、平易,無論是抒情還是說理,都毫不造作,真實自然。厲以寧的詩詞,可謂達到了深入淺出的境界,字句上的平易和感情的深厚、思想的深邃實現(xiàn)了完美的統(tǒng)一。
最后,應當指出的是,厲以寧的詩詞創(chuàng)作的意義在于既傳承了古典詩詞的風格,又賦予了時代的新內(nèi)容,這在當代中國詩詞中,可謂是濃墨重彩的一筆。
然而厲以寧卻不這么看。傅旭在《厲以寧的詩意人生》一書中寫道:本書作者原來打算撰寫一本《詩人厲以寧傳》,因為新聞界前輩范敬宜先生就曾經(jīng)以《詩人厲以寧》為題發(fā)表過文章(《經(jīng)濟日報》1999年3月25日;《新華文摘》1999年第6期)。但厲以寧說:“人貴有自知之明,還是換個書名為好。”這樣,本書采用現(xiàn)在這個書名:《厲以寧的詩意人生》。
為紀念厲以寧七十歲生日,他的學生們于2000年編輯并分類撰寫了《厲以寧詩詞解讀》一書。該書由北京大學出版社出版后,厲以寧曾寫了一首七律,表明自己的心情和看法。
七律·為學生們撰寫《厲以寧詩詞解讀》一書出版而作
花落愁生莫憑欄,無怨無求守杏壇。
明月缺圓應記得,雨云消散自心寬。
少年豈敢文人夢,老去更知韻律難。
笑領盛情終有愧,只當借此釋悲歡。
這就是厲以寧!
下面,我們從厲以寧的數(shù)百首詩詞中選出了65首,逐一進行解析。
上一篇:一種會話方式
下一篇:唐宋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