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幽州臺歌·陳子昂
前不見古人,后不見來者。
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
【作者簡介】
陳子昂(公元 661─702) 字伯玉,是唐代詩歌革新的先驅。其詩標舉漢魏風骨,強調興寄,反對柔靡之風。有《陳伯玉集》?!兜怯闹菖_歌》是其傳世名篇。
【字句淺釋】
解題:這一首登臨感懷詩是作者的代表作,也是唐詩中千古傳誦的名篇。短短小詩,深刻表現了作者因生不逢時、懷才不遇而產生的孤寂與悲哀。幽州臺:又名薊北樓,遺址在今北京市。古人:這里指古代能夠禮賢下士的明君。后面的“來者”有類似意義。念:思念,想。悠悠:這里指遙遠。愴然:傷悲的樣子。涕:眼淚。
【全詩串講】
古代那些禮賢下士的明君,
我沒能親見其人;
未來的賢明之君,
至今我也沒有能看到他們。
想到這曠宇茫茫啊悠悠天地,
來的未來、去的已去。
唯我一人孤單而寂寞,
忍不住悲傷的眼淚直往下落!
【言外之意】
公元696年,契丹人攻陷營州。武攸宜率軍征討,陳子昂隨軍任參謀。次年兵敗,子昂請率萬人作前驅擊敵,武不準。稍后,又向武進言,不聽,反把子昂降為軍曹。詩人報國無門,便登上幽州臺慷慨悲歌,寫下了這首千古名篇。生不逢時、懷才不遇、報國無門,是歷來許多有才能的知識分子的共同經歷,所以此詩能廣泛的引起共鳴,經久傳誦不衰。
此詩用《楚辭》的句法,前兩句三讀(前--不見--古人,后--不見--來者),語氣急促,表達了作者抑郁不平之氣;后兩句四讀(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襯以虛字“之”“而”,轉為舒緩流暢,表現詩人悲聲長嘆、涕淚橫流的情形。從結構上看,前兩句俯仰古今,第三句遠眺曠宇,第四句引出了詩人飽滿的情緒,把讀者籠罩在詩人筆下的特殊氣氛中,使人不得不心動情移。值得一提的是,有人亂說“古詩也有不押韻的”并把此詩當作根據,弄了一個大笑話。殊不知此詩韻腳“者”、“下”屬同一韻部[(上聲)二十一馬 ],只是讀音變遷,今天讀起來不押韻了。
詩人回鄉后,竟因地方官想敲詐他的錢財而誣陷他、將他入獄,最后死于獄中。
上一篇:張籍《節婦吟》通過節婦表達自己政治立場詩
下一篇:王建《羽林行》描繪中唐時期羽林軍惡行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