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 浦 歌
李 白
白發三千丈,緣愁似個長。
不知明鏡里,何處得秋霜?
李白,本卷《獨坐敬亭山》已介紹。詩人于天寶三載(744)春,被賜金放歸后,在各地漫游,于天寶十三載(754),在秋浦(今安徽貴池)寫了《秋浦歌十七首》,此詩為其中的第十五首。
前兩句寫自己的白發如此之長,都是由于憂愁造成的。作者采用極度夸張的手法來形容自己的白發之長,并且用自己有形的白發來形容自己無形的憂愁,給讀者留下了極其深刻的印象。作者采用倒敘的方法,先答后問,也是為了突出“白發三千丈”一句,作者的目的是達到了。“緣”是因為的意思,“個”是“這么”的意思。
后兩句寫詩人對著明鏡問道:我的頭發為何變得像秋天的霜一樣白呢?其實詩人的頭發在逐漸地變白,只是詩人一直沒有在意。這兩句詩寫詩人在鏡子中第一次明確地意識到自己的頭發全都變白所受到的強烈震撼。
此詩采用設問手法提出了問題,作者在前兩句詩中也籠統地作了回答。那么他為何會如此憂愁呢?這也是值得探詢的。李白離開長安已經十年,在這十年中,他在仕途上毫無希望,在生活上又漂泊不定,以至于有家難歸,《秋浦歌》其二就說明了這一點:“欲去不得去,薄游成久游。何年是歸日,雨淚下孤舟。”再就是秋浦的自然環境,特別是猿聲也讓他感到難受,如《秋浦歌》其四說:“兩鬢入秋浦,一朝颯已衰。猿聲催白發,長短盡成絲。”還有他此時已經54歲了,尚無所作為,這也給他造成了巨大的心理壓力。所以詩人這一時期的感情色彩就集中在一個“愁”字上,如《秋浦歌十七首》一開頭就說:“秋浦長似秋,蕭條使人愁。”
李白善于運用夸張這一修辭手法,本詩為我們提供了一個成功的例子,再如《蜀道難》中的“危乎高哉!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北風行》中的“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軒轅臺”,《將進酒》中的“君不見,高堂明鏡悲白發,朝如青絲暮成雪”,《江夏贈韋南陵冰》中的“愁來飲酒二千石,寒灰重暖生陽春”等等。這些夸張都突出了詩人的情感與事物的本質,給讀者留下了深刻印象,也表現出了李白具有豐富的想象力與獨創性。
上一篇:薛 瑩《秋日湖上》原文、賞析、作者表達什么思想情感?
下一篇:劉禹錫《秋風引》原文、賞析、作者表達什么思想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