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周廣秀
你在上游,在詩的源頭
行吟澤畔顏色憔悴形容枯槁
當漁父在船板上敲不響楚國的心事
你開始往河里扔光潔的小石子
想使渾濁的河流變得清澈一些
拋擲五月特有的艾蒿
讓微澀的清香和晨嵐一起彌漫江面
帶著體溫的雄黃酒
和高梁葉包裹的粽子流向江中
使汩羅這條饑渴欲斃的南方幼龍
充滿雄性、酒與生長喚起的力量
最后,你捋下大把葦葉投入江中
摘下云冠,笑著滿江龍舟競渡
龍舟龍舟載龍之舟
龍骨便是龍的骨頭
我在中游,在離騷的流域
聽鼓鈸之聲起自臂上的江河
看艾蒿飄來,高梁葉飄來
扣葦小舟從端午節的永恒里駛來
一葉一葉一頁一頁盡是浸不爛的楚辭
我故國的輝煌燦爛的詩篇啊!
對于體內旋流著不凍不竭的江水
我恒有一種神圣的崇拜
源于世紀之前的中國這血管,沸騰扣煮
血脈的河床下潛泳著淹不死的太陽
程寶林
中國是詩的國度,如果說中國詩歌從更遠于《詩經》的源頭流到今天,形成了一條波瀾壯闊的大河,屈原就是在這里弄潮而樹起自己的旗幟的第一人。而且屈原的成就、愛國的精神、不屈不撓的斗志彪炳千古,與日月爭輝,足為中國文學和文明的杰出代表。令人欣慰的是當代中國青年在幾十年來尤其是十年動亂造成的中國古代文明的廢墟面前,沒有采取虛無或輕視的態度,而是更加珍重先輩留下的這一份豐厚的遺產,更加尊崇這一世世代代藝術才華的結晶,盡管有的可能只呈現出破碎磚瓦、漫漶碑碣、斷爛朝報的形態。
用幾句話概括起來,這首詩是說,屈原在中國文化的源頭,想使河流清澈而不得,拋擲下的艾蒿、高粱葉、葦葉,變成了中流的浸不爛的楚辭。光輝燦爛的詩篇,在中國的血管里旋流,在這旋流里,將升起一輪更加輝煌的太陽。
詩歌很明顯地是把屈原的詩篇看作中國文明的精華和代表,認為它是一只載龍之舟,而屈原便是龍骨——中華民族的脊梁。
對屈原、楚辭的崇拜,就是對中國古老歷史文明的崇拜,這種崇拜是把屈原和楚辭置于世界文明寶庫里作了一番科學的比較分析之后所作出的合乎實際的結論,是著眼于更新的更具民族性,也更具世界性的文明的創造的,是民族自豪感的體現,是創造新文明的自信力的體現。有屈原、楚辭作為文明創造發展的根基,有以扎根于歷史,放眼于未來,著力于現在為態度和行動的當代中國人和中國青年,中國是大有希望的,不論在物質方面,還是在精神方面,中國的真正的騰飛,走在世界的前列都不是遙遙無期的。
上一篇:汪靜之·寂寞的國
下一篇:李金發·棄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