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王吉鵬
人睡到不知道時候的時候,就會有影來告別,說出那些話——
有我所不樂意的在天堂里,我不愿去;有我所不樂意的在地獄里,我不愿去;有我所不樂意的在你們將來的黃金世界里,我不愿去。
然而你就是我所不樂意的。
朋友,我不想跟隨你了,我不愿住。
我不愿意!
嗚乎嗚乎,我不愿意,我不如彷徨于無地。
我不過一個影,要別你而沉沒在黑暗里了。然而黑暗又會吞并我,然而光明又會使我消失。
然而我不愿彷徨于明暗之間,我不如在黑暗里沉沒。
然而我終于彷徨于明暗之間,我不知道是黃昏還是黎明。我姑且舉灰黑的手裝作喝干一杯酒,我將在不知道時候的時候獨自遠行。
嗚乎嗚乎,倘若黃昏,黑夜自然會來沉沒我,否則我要被白天消失,如果現是黎明。
朋友,時候近了。
我將向黑暗里彷徨于無地。
你還想我的贈品。我能獻你甚么呢?無已,則仍是黑暗和虛空而已。但是,我愿意只是黑暗,或者會消失于你的白天;我愿意只是虛空,決不占你的心地。
我愿意這樣,朋友——
我獨自遠行,不但沒有你,并且再沒有別的影在黑暗里。只有我被黑暗沉沒,那世界全屬于我自己。
魯迅
這首散文詩寫于1924年9月24日,最初發表于1924年12月8日《語絲》周刊第4期,后來作者收入散文詩集《野草》。
散文詩深刻而真切地揭示了作者思想深處光明和黑暗、希望和絕望、理想和現實的矛盾,以及克服這種矛盾的努力。1925年3月18日作者在給許廣平的信中說:“我的作品,太黑暗了,因為我常覺得惟‘黑暗與虛無’乃是‘實有’,卻偏要向這些作絕望的抗戰,所以很多著偏激的聲音。”(《兩地書·四》)詩中的“影”,著重指一種“黑暗與虛無”的思想感情。所以,“影”不僅棄絕牧師的“天堂”,否定魔鬼的“地獄”,并且懷疑“你們將來的黃金世界”。“影”和“形”(即“人”)本來是一同“彷徨于明暗之間”的,結果卻選擇黑暗,使自己“在黑暗里沉沒”,在黑暗中永遠“彷徨于無地”了。作者說過:“我的反抗,卻不過是與黑暗搗亂?!?《兩地書·二四》)“影”寧愿為黑暗沉沒,固然是作者由于過多地看到黑暗而產生的精神重壓,然而,又表現為“絕望的抗戰”和“與黑暗搗亂”式的戰斗?!坝啊毕颉靶巍备鎰e,就是“形”對“影”擺脫,“形”獲得光明和充實,“影”肩住黑暗和虛無。
“影”的本身,是迷離恍惚的,在黑暗里沉沒和在光明中消失,都是其自然屬性。作者以精細的感觸寫下了這一在明暗之間飄忽的幻象,記下了它的委婉曲折的告別辭,從而恰當地表達了從猶疑到決絕的復雜矛盾的情懷?!坝啊钡男蜗笃嬖幠獪y,灰暗朦朧,卻又令人神往。這是多么杰出的創造,多么天才的想象。試問:還有什么比用“影”來標志“黑暗與虛無”更巧妙的呢?
晉代大詩人陶淵明寫過《形、影、神三首》,其中《影答形》寫“影”對“形”的規勸。它表達的是縈繞在詩人心中用世的抱負:“立善有遺愛”即“立德、立功、立言”而已。那里的“影”只不過是儒家說教的化身。而在散文詩《影的告別》里,“影”卻是以鮮明的個性色彩表現了作者的時代性的大苦悶。魯迅畢竟是“五四”新文化運動的先驅者,靈魂的自由、意志的獨立、人格的健全,是前無古人的,其大手筆,也是天馬行空的。
上一篇:(英國)詹姆士·曼甘:形體與征兆
下一篇:汪靜之:心上的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