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句的誕生
少年不識愁滋味,愛上層樓。愛上層樓,為賦1新詞強2說愁。
而今識盡愁滋味,欲說還休3。欲說還休,卻道天涼好個秋。
——辛棄疾·丑奴兒
完全讀懂名句
1、賦:吟詠、寫作。2、強:勉力、勉強。3、休:停歇、終止。
年輕的時候涉世未深,無法體會人生的艱難,不知什么叫做愁,所以總喜歡跑上高樓,是為了能刻意找點悲秋愁緒寫進詩詞中,勉強自己說:“那愁呀!那恨啊!”
而如今飽受憂患,遍嘗人世苦痛,那些不如意的事不提也罷。不提也罷,假如真要說,就說:“好一個涼爽肅颯的秋天啊!”
名句的故事
在辛棄疾43歲那年,因再度遭到彈劾,全家搬到帶湖新居,再續閑居生活。辛棄疾有一個小孩叫辛贛,小名鐵柱,又叫做玉雪兒。小鐵柱長得潔白可愛,又十分聰明伶俐,辛棄疾有九個孩子,其中最疼愛的就是鐵柱。但是鐵柱從小多病,容易受驚,辛棄疾夫婦一直小心撫養,細心照料,希望他無災無難,健康成長。小鐵柱活潑好動,在居住帶湖期間,一有空閑就會拉著父親的手,央求父親陪他到湖邊玩。但湖邊風大,一次不小心,小鐵柱感冒了。連續幾天高燒不退,當地的土法也失靈,后來在辛棄疾多方求助下,小鐵柱總算痊愈。然而多災多難的小鐵柱又走過三年的人生旅程,終于一病不起。
辛棄疾不惜重金,四處求醫問卜,最后還是換不回愛子的性命。官場的失意、抱負的無處施展,已經讓辛棄疾不堪忍受,現在又加上喪子之痛,辛棄疾的內心頓時涌起千愁萬恨,于是便寫下了這闋詞。
歷久彌新說名句
登高樓、高臺,倚危欄,自古以來在文學作品中,就象征著悲愁。魏晉南北朝的文學家沈約曾寫過一首詩《臨高臺》,里頭有這樣的句子:“高臺不可望,望遠使人愁。”唐朝的陳子昂在登幽州臺后也寫下:“前不見古人,后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登幽州臺歌》)長久以來生活不如意,于是登上高樓散心;或是想到離別已久的懷人,于是登上高樓,看看能不能瞧見他的身影。沒想到映入眼簾的,卻是草木雕敗、一片枯寂,迎面又吹來蕭瑟的西風。這樣的景象,讓人覺得心情更加沉重了;努力地憑欄眺望,卻又望不到懷人,于是興起身世之感:想到這些年來,都是自己獨自一人,身邊沒有半個了解自己的人,自己受到委曲,也沒有人可以訴苦,可以說是極其悲涼,難怪要說“高臺不可望”了。
唐朝大詩人白居易曾寫過一首詩《寄湘靈》,“湘靈”據說是白居易在結識妻子楊氏前的戀人,兩人相戀八年,已經到了論及婚嫁的地步,但是因為唐朝門第觀念森嚴,而且白居易當時家境貧寒,女方的家境較好,兩人受到各種現實情況的逼迫,后來就中斷交往。在交往期間,白居易曾寫過許多首詩記錄兩人的愛情,分手以后,白居易也以詩歌寫下自己對湘靈的思念之情,其中一首便是《寄湘靈》,有這樣的句子:“遙知別后西樓上,應憑欄桿獨自愁。”看得出白居易的內心還是深愛著湘靈,如今湘靈已經不在身邊,只好獨自一人登上西樓,但也只能依憑著欄桿,獨自發愁。獨上高樓,身旁再無他人的陪伴,不只顯出自己的孤單,更是單獨面對自己的傷痛,所以辛詞中寫自己年少時為了體驗悲傷的感受,于是“愛上層樓”,其實是倒果為因,這樣當然不能真的體會“愁”,故也只能勉強說“愁”了。
辛詞中也表現了對“愁”的體悟的經過:剛開始不了解什么是愁,以為登上高樓就是愁,“高臺不可望,望遠使人愁”?????????????????????????????。自古以來的大詩人不都是這么說的嗎?這便是“見山是山”的境界;后來,辛棄疾遍嘗了人生各種苦痛亂離、愛恨情愁,對“愁”的體會痛徹心扉,他不愿也無力再說“愁”了,“卻道天涼好個秋”。凄涼的景象結合著凄涼的身世,不直說愁,反而道出深刻而綿綿不絕的哀愁。
上一篇:《啼鳥還知如許恨,料不啼清淚常啼血》名句鑒賞
下一篇:《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后名》名句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