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黃建國
人都要放聲一哭
所有的山路必泥濘
所有的冥幣必蝴蝶
所有的煙篆必裊裊
所有的無語問蒼天
只余我們
只余我們
爬在案牘墳墓上
燒一張又一張的公文
抽一根又一根的煙
聽祖先在遙遠的山頭哭我們
有淚
淚灑何處
有哭
哭給誰看
辛牧
每個人的心中都掩埋一段傷心的故事,都珍藏一眼悲哀的淚泉。“人都要放聲一哭”的,特別是無助的“現代人”更要哭自己的孤獨、無望、煩悶,也哭自己的蒼白、平庸、卑瑣與墮落,但是“有淚/淚灑何處/有哭/哭給誰看。”本詩首尾遙相呼應,首句突兀而起,如拉滿的弓弦,在我們的幻象中,那箭簇已凌空逝去,帶著磨擦空氣的絲絲微響。但作者妙在將畫面定格在箭簇待發(fā)而未發(fā)的一瞬間,賦予詩歌以強烈的動勢和緊張感。詩歌結尾那箭簇始終引而未發(fā),這便使我們有一種不滿足,而這也正是作者自己的遺憾:心與心的隔膜、個體與個體之間那段永恒的真空地帶,永遠困擾著人們。
詩的第二段,詩人憑藉集中型想象從清明微雨祭奠圖中選取幾個富有特征的意象,這組指歸性很強的意象重合于一點——心與心的隔膜。意象疊合的手法不僅賦予詩人的感覺以有形的形式,也反復渲染濃化了這種感覺。“泥濘的山路”不正暗喻人們心路的泥濘和難以逾越嗎?“冥幣”該是我們向死者也是向他人放飛的祝福與善良的愿望了,但是,它們如漫天飛舞的黑蝴蝶一樣,迷失了自己的方向,找不到那窄窄的心與心的航道。燒燃“冥幣”的青煙裊裊而升,幻化出各種篆字之形,變幻莫測。于是,“所有的無語問蒼天”,亙古如斯的蒼天目睹了人類的滄桑與變遷,它憑藉歷史的感性定能回答人們心中的疑難。
詩的第三段與第二段對應,詩人把自己埋在如墳的案牘中,試圖再次找尋心與心間的默契與交結點。“公文”與“冥幣”、香煙與“煙篆”對應,詩人在這里描繪了一幅自祭圖:是祭奠自己的孤獨?那逝去的永遠不再來的時光?曾經徒勞無益的追索……但詩人分明聽到了“祖先在遙遠的山頭哭我們”。厚厚的黃土隔成了兩個絕緣的世界——活人的世界與死人的世界,連想象的青鳥和夢幻的黃鳥都不能穿透,這正是自己的世界與他人的世界的象征:我們其實始終處于隔岸觀火的窘境,我們想走進別人的心,但只能用自己的心去猜度、去感應,我們最終得到的永遠只是自己的真實和他人的虛假。詩人雖聽不出祖先為何而哭,祖先給我們指點迷津的箴言也無法到達我們的心,但那哭聲是明明白白的,那是詩人渺茫的希望。
心靈的路總該有的,雖然“必泥濘”;心與心之間總該有縫隙的,雖然微乎其微。但愿詩人不懈地尋找,探索乃至開辟心與心的新航道。
上一篇:柳宗元·江雪
下一篇:(美國)希爾達·杜利特爾《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