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界辭的修辭手法與語句例子
[定義]不直接采用直敘、確指的說法,而以所言兩端的界限來顯示事物的種種狀態、情態的一種修辭方式。界辭不以精細明確、詳密真切見長,而以劃出大致的界限或難以劃出界限為特征,由此形成一種朦朧之美、適度之美。
[例釋]界辭就內容來分,有兩種類型:
(1)言其正處于相反或相對的甲乙兩端之間,大致可以劃個界限。
例1:我曾見過北京什剎海拂地的綠楊,脫不了鵝黃的底子,似乎太淡了。我又曾見過杭州虎跑寺近旁高峻而深密的“綠壁”,叢疊著無窮的碧草與綠葉的,那又似乎太濃了。其余呢,西湖的波太明了,秦淮河的也太暗了。可愛的,我將什么來比擬你呢?我怎么不能得出呢?(朱自清《綠》)
例1是寫景的佳篇,作者沒有一句確指的話告訴那梅雨潭瀑布到底是怎樣一種綠色。只見作者把自己提供的場景先一一道出,又一一否定,從相反相對兩端,說這個“太淡”,那個“太濃”;這個“太明”,那個又“太暗”。但奇妙就介于這“不淡不濃不明不暗”之間,讀者在似是而非中,誘發了無窮的遐想,最后劃出個大致的界限,捕捉到并品味出那恰到好處、令人心醉的“綠”的形象。
(2)言其游移于甲乙兩者,界限若有若無、似此似彼,難以劃定。
例2:愛情,像朵花嗎?/花朵的生命太短暫/短暫得令人哀傷。/像樹?/而樹又不會思想。/那么像大地/滋育著萬物生長?/像,又不像/當大地冰封雪蓋/愛情之樹仍葉綠枝壯。(雁翼《愛的思索》)
例2是敘事抒情的好詩,作者不正面直說愛情到底是什么,先用三個實體“花、樹、大地”作喻體,把所提的問題形象化起來,接著卻另辟蹊徑,否定掉三個喻體,使思緒由實體落入虛幻,將愛情這個古今中外文藝上永恒的話題的界限,演繹成若有若無、似此似彼、虛實相生的了。巧妙也就在此,讀者則在這靈動的思索中各自領悟出愛情的涵義與真諦。
[辨析1]界辭與含糊。兩者都有不把話說得那么明確直接的一面。區別是:
界辭述說事物及其種種狀態,雖不精細明確、詳密真切,但總要說出可供思索與想象的某些實體來;含糊述說事物或其狀態時,是故意含糊其辭,根本不給人任何信息,更談不上足以思索的信息。
[辨析2]界辭與伸縮。兩者都有故意把話說得不那么明確的一面,也常常在話語里運用一些不確定的詞語。區別是:
界辭有意不確指,是為了給人留下思索、想象空間,以達到一種朦朧美、適度美;伸縮故意不把意思說得明確,是為了給自己留有余地,說得富有彈性,不那么絕對。
上一篇:什么是拈比的修辭手法與語句例子
下一篇:什么是仿篇的修辭手法與語句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