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江月(玉骨那愁瘴霧)【原文】
玉骨那愁瘴霧,冰肌自有仙風。海仙時遣探芳叢,倒掛綠毛么鳳。
素面常嫌粉涴,洗妝不褪唇紅。高情已逐曉云空,不與梨花①同夢。
〔注〕
①梨花:王昌齡梅詩:“落落寞寞路不分,夢中喚作梨花云。”東坡引用此詩。見《苕溪漁隱叢話》前集卷四十一引《高齋詩話》。近人認為《高齋詩話》所引兩句不是王昌齡梅詩,而是王建的梨花詩,但《全唐詩》未收此詩,疑不能明,姑從舊說。
【鑒賞】
這首詞是蘇軾貶到惠州(今屬廣東)以后,紹圣三年(1096)十月間的作品。有的本子題作梅,也有的本子題作梅花(見龍榆生《東坡樂府箋》)。宋人釋惠洪《冷齋夜話》和王懋《野客叢書》都說這首詞是蘇軾為悼念侍妾朝云而作。細玩詞意,他們的說法是可信的。
朝云,字子霞,姓王氏,錢塘(今浙江杭州)人,能歌善舞,少歸蘇軾為妾,曾生一子名遯,小名榦兒,未周歲而夭。蘇軾自元豐八年(1085)繼室王夫人去世后,沒有再娶,其他幾個侍妾也都先后辭去,紹圣元年南貶時,只有朝云相從,紹圣三年七月五日死于惠州,年三十四。蘇軾作有《朝云墓志銘》、《悼朝云》詩及這首《西江月》詞。
詞的上闋寫惠州梅花的風神。“玉骨那愁瘴霧”,憑空而起,說惠州的梅花不怕瘴霧的侵襲。古代廣東沿海是瘴氣很重的地區,唐代韓愈貶為潮州(治所在今廣東潮安)刺史時寫的一首詩中說“好收吾骨瘴江邊”(《左遷至藍關示侄孫湘》),也可以說明這一點。惠州的梅花生長在瘴癘之鄉,卻不怕瘴氣的侵襲,是因為它“冰肌自有仙風”。冰雪般的肌體,神仙般的風致,瘴霧對它是無能為害的,它的仙姿艷態,引起了海仙的羨愛,“海仙時遣探芳叢”,經常地派遣使者來到花叢中探望,這個使者是誰呢?原來是“倒掛綠毛么鳳”。這個么鳳在嶺南名叫“倒掛子”。東坡有詩云:“蓬萊宮中花鳥使,綠衣倒掛扶桑暾。”自注云:“嶺南珍禽,有倒掛子,綠毛紅喙,如鸚鵡而小,自東海來,非塵埃中物也。”
下闋追寫梅花的形貌。“素面常嫌粉涴”,它的天然潔白的容貌,是不屑于用鉛粉來妝飾的;施了鉛粉,反而掩蓋了它的自然美容。張祜說虢國夫人“卻嫌脂粉污顏色,淡掃蛾眉朝至尊”,正是為了炫耀自己的天生國色,才摒棄粉黛而不用。“洗妝不褪唇紅”,說唇上的紅色不因卸妝而消減,這紅也是天然的紅。白色的梅花中,何來紅色呢?據說廣南的梅花,花葉四周皆紅。《雞肋編》云:“而梅,花葉四周皆紅,故有‘洗妝’之句。”即使梅花謝了(洗妝),而梅葉仍有紅色(不褪唇紅),稱得上是絢麗多姿,大可游目騁懷,然而面對著這種美景的東坡,卻另有懷抱:“高情已逐曉云空,不與梨花同夢。”東坡慨嘆愛梅的高尚情操已隨著曉云而成空無,已不再夢見梅花,不像王昌齡夢見梨花云那樣做同一類的夢了。句中“梨花”即“梨花云”,“云”字承前“曉云”而省。曉與朝疊韻同義,這句里的“曉云”,可以認為是朝云的代稱,透露出這首詞的主旨所在。
這一首悼亡詞是借詠梅來抒發自己的哀傷之情的,寫的是梅花,而且是惠州特產的梅花,卻能很自然地綰合到朝云身上來。東坡在《人嬌·贈朝云》一詞里說:“朱唇筯點,更髻鬟生彩。這些個千生萬生只在。”從中可以得知朝云長得很美。當東坡南貶時,只有她不畏瘴癘,跟隨著萬里投荒,她不僅有美的容貌,兼有美的心靈。上闋的前兩句,贊賞惠州梅花的不畏瘴霧,實質上則是懷念朝云對自己的深情。下闋的前兩句,結合《人嬌·贈朝云》一詞來看,很明顯,也是在寫朝云。再結合末兩句來看,哀悼朝云的用意,更加明朗了。
詠物詞貴在空靈蘊藉,言近旨遠,給人以無限深思的余地,而忌拘于形似,索寞乏神,正如劉熙載所說的“詞以不犯本位為高”(《藝概·詞曲概》),在這首《西江月》里,他緊緊地把握住廣南梅花的特色,用夸張的描寫手段,多方面烘托出它的亭亭玉立、妖嬈多姿的形象,單就寫花來說,已經到了絕妙的境地,更妙的是這亭亭玉立、妖嬈多姿的形象,同時也就是朝云的形象,如莊周化蝶,兩相契合,渾然無跡,把比興的表現手法發展到了高度。最后兩句,回蕩一筆,點明了主題,凄然傷懷之情,溢于言外。廣南的梅花在這首詞里獲得了永久的生命,朝云也隨之而獲得了永久的生命,兩種生命同時存在于僅僅五十個字的一首小令之中,這種回天的筆力,巧妙的構思,在詠物的詩詞里極為罕見。就是他本人的《悼朝云》詩,感情雖真,藝術上卻顯得平實少采,也不及此詞的拗折多姿,具有很強的感染力量。
字數:1786
作者:李廷先
上一篇:蘇東坡《西江月(照野彌彌淺浪)》樂觀而豁達胸襟詞作
下一篇:蘇東坡《西江月(世事一場大夢)》詠人生短促,嘆事業無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