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釋義]
圖示
所謂圖示是指在言語表達中,有些事物難以用文字表達清楚,就讓符號、圖形、字形、拉丁字母等直接參于言語表達。如用$表示美元,¥表示人民幣等。
圖示法可以分為四種類型:符號示意法、圖形示意法、字形示意法、拉丁字母示意法。
1.符號示意法
符號示意法是利用現成的、人們所熟悉的符號來表達意思。如:
“被動的+主動的+自覺自愿的(怕老婆)=模范丈夫”,就是日常生活中的可能出現的玩笑話。(何炳章《“模范丈夫”格調不高》)
這里作者連用了“+”和“=”兩種符號,組成一個數學計算的形式,用來評論電影《模范丈夫》中所贊揚的“模范丈夫”不具有典型性,以這樣的“怕老婆”作為謳歌的對象,立意太淺。
又如,黃宗英在《固氮藍藻》中有一段文字:
過核桃埡。停車,司機小憩,準備越天險。真是山高一丈,冰厚一分,指路標又紛至沓來:
N——大轉彎。
)(——屏息擦過摩天嶺。
▲——溜過羊子巖。
這段文字用路標符號,形象地描繪了山路的崎嶇險惡,給讀者以深刻的印象。
2.圖形示意法
圖形示意法是利用圖像或簡單的圖案來表達意思。如曲波《林海雪原》中有一段文字:
第三天的下午,三個小組陸續回來,小董先報告了他的路線,劍波根據他的報告在地圖上標了一個8字的藍線條。接著在劉勛蒼、孫達得報告后,他又標上了不同角度的兩個8字線條,三個8字線條加起來,形成一朵C形的花。此時小分隊的位置已在正北那個8形的紅點處。
這里的“8”和“C”是圖形示意,少劍波用它來標記周圍的環境和小分隊的位置。
3.字形示意法
字形示意法是利用文字的形貌來表達意思。如:
①正屋和鍋屋有一堵墻合用,這兩間屋形成了“丁”字形。(盧群《有這么一個地方》)
②他們登完了石級轉一個彎便到了釣臺,那是用石頭造的,臨湖一帶“亞”字欄桿,欄桿前面是一長排石凳。(巴金《春》)
例①中的“丁”字,清楚地告訴讀者正屋和鍋屋的方位,為故事情節的展開提供了極大的指示作用,減少了許多文字表述。例②中的“亞”字,形象地勾勒出釣臺臨湖一帶欄桿的形貌,簡潔明了。
4.拉丁字母示意法
以字示意時,所用的漢字都是一些醒目的筆劃少的字體。但是也有用拉丁字母來示意的。如:
1958年,尼克松拜訪丘吉爾時,這位七十九歲高齡的英國前首相已是步履艱難,不得不借助于兩名助手的挽扶。尼克松寫道:“他看上去像具僵尸”。然而他堅持把尼克松送到門口。“當到前門時,我們被耀眼的攝影燈光照得睜不開眼睛。丘吉爾下腭猛向前伸去,目光灼灼,舉起雙手做了一個人們所熟知的象征勝利的“V”形手勢。”
因無法用言語來描述丘吉爾的手勢,這里用拉丁字母“V”來圖示,言簡意明。
用來圖示的符號、圖形、字形、拉丁字母等在言語表達時不是可有可無的,而是言語作品的有機組成部分。圖示法的特點和作用是:①醒目,有極強的直觀性和形象性。②節省文字。③可表達復雜的事理。
圖示不同文字畫:文字畫只是一種圖畫,是指早期的象形文字,這種文字保存著較為濃厚的圖畫色彩;圖示除了有圖形、符號、字形、拉丁字母等,還常常伴隨著文字說明,圖示法往往是為了使表達簡潔,直觀可感。
通感
通感又叫“移覺”,是將人的聽覺、視覺、嗅覺、味覺、觸覺等不同感覺互相溝通,彼此挪移轉換,將本來表示甲感覺的詞語移用來表示乙感覺,通過“以感覺寫感覺”,使意象更為活潑。在通感中,顏色似乎會有溫度,聲音似乎會有形象,冷暖似乎會有重量。比如“光亮”,也說“響亮”,仿佛視覺和聽覺相通,如“熱鬧”和“冷靜”,感覺和聽覺相通。用現代心理學或語言學的術語來說,這些都是“通感”。
通感根據不同的標準可以有不同的分類。
1.根據聲與行的交互關系分類
(1)聽聲類形。聽聲類形是說聲音感動于人,令人聯想到它的形狀。如:
我在朦朧中,又隱約聽到遠處的爆竹聲聯綿不斷,似乎合成一天音響的濃云。(魯迅《祝福》)
音響是用聽覺器官來感受的,而作者卻把這聽覺的感受形容成“音響的濃云”,使讀者對新年的祝福爆竹聲不僅能聽到,而且還能見到。借此,把祥林嫂在祝福聲中悲慘死去的氣氛烘托得愈見凄涼。
(2)見形類聲。
這方場中的建筑節奏其實是和諧不過的。(高中語文課本第六冊《威尼斯》)
古希臘裴斯頓波賽冬的神廟,給人印象最深的是四周廊間整齊圍繞著的三十六根粗大的柱子,如低音樂器演奏的節律,宏大、深沉、莊嚴。(孫汝建《建筑是凍結的音樂》)
許萊格爾曾經把建筑比作凍結的音樂。(孫汝建《建筑是凍結的音樂》)
這種對稱協調的建筑形成了結構嚴密、崇宏精麗的立體空間 , 宛如一首和諧的立體交響曲。(孫汝建《建筑是凍結的音樂》)
(3)聽聲類聲。
月光是隔了樹照過來的,高處叢生的灌木,落下參差的斑駁的黑影;彎彎的楊柳的稀疏的倩影,卻又像是畫在荷葉上。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勻;但光與影有著和諧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著的名曲。(朱自清《荷塘月色》)
這是聽覺與聽覺的相通。因為“梵婀玲”(小提琴)有著高低起伏的音律和輕重緩緊的節奏,拉得好,旋律就悅耳動聽;光和影也有疏密起伏和輕重濃淡之分,調得好,色彩就悅目動人。但是,光和影是否和諧相稱,是很不容易傳達的;琴聲是否和諧好聽,卻是可感可辨的。所以,作者利用聽聲類聲,產生感覺轉移的修辭效果。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語;嘈嘈切切錯雜彈,大珠小珠落玉盤;間關鶯語花底滑,幽咽泉流水下灘。水泉冷澀弦凝絕,凝絕不通聲漸歇。別有幽愁暗恨生,此時無聲勝有聲。銀瓶乍破水漿迸,鐵騎突出刀槍鳴。曲終收撥當心畫,四弦一聲如裂帛。(白居易《琵琶行》)
這里用急雨聲、私語聲、珠落玉盤聲、鶯語聲、幽咽泉聲、銀瓶破裂聲、刀槍相擊聲、裂帛聲來比琵琶聲,是以聲類聲。
(4)聽聲類形、見形類聲、聽聲類聲三者交互作用。
“狀若崇山,又像流波,浩兮湯湯,郁兮峨峨。(嵇康《琴賦》)
琴聲有時如高山峨峨,有時如水聲湯湯。如山是聽聲類形,如水聲是聽聲類聲。
伯牙鼓琴,鐘子期聽之,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鐘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少選之間,而志在流水。鐘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湯湯乎若流水。”(《呂氏春秋·本味》)
這里說琴聲如太山,是聽聲類形;說琴聲如流水聲,是聽聲類聲。鐘子期說像太山時,心目中有太山的形象;說“湯湯乎若流水”時,耳中既有流水聲,眼中也有流水形,所以在以聲類聲時兼有以聲喚起流水形的感覺。
昵昵兒女語,恩怨相爾汝。劃然變軒昂,勇士赴敵場。浮云柳絮無根蒂,天地闊遠隨飛揚。喧啾百鳥群,忽見孤鳳凰。躋攀分寸不可上,失勢一落千丈強。(韓愈《聽穎師彈琴》)
“兒女語”是以聲類聲,又喚起兒女談情。“勇士赴敵場”,是以聲類形了。浮云柳絮的飛揚,既指琴音的縱橫變態,更是以聲類形。從百鳥的喧啾到忽見孤鳳凰,是類聲和類形的結合。
2.根據感覺相通分類
根據排列組合的原理,“你”、“想”、“我”、“要”四個詞會形成以下有意義的組合:
我想要你;你要想我;要我想你;要你想我;我要想你;你想要我;你我想要;我你想要;你我要想;我要你想;你要我想;你想我要;我想你要。
根據眼、耳、舌、鼻、身的官能,人會產生視覺、聽覺、味覺、嗅覺、觸覺。根據排列組合的原理,通感也可以形成以下組合:
視覺和聽覺相通;
視覺和嗅覺相通;
視覺和觸覺相通;
聽覺和嗅覺相通;
聽覺和觸覺相通;
嗅覺和聽覺相通;
觸覺和嗅覺相通。
如:“春之歌”、“搖曳的音調”、“表情冷漠”、“一彎寒月”、“笑得很甜”、“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歌臺暖響,春光融融”、“舞殿冷袖,風雨凄凄”等。再如:
層層的葉子中間,零星地點綴著些白花……微風過處,送來縷縷的清香,仿佛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似的。(朱自清《荷塘月色》)
“清香”只能用嗅覺來感知,“歌聲”只能用聽覺來感受,但作者卻巧妙地以“高樓上渺茫的歌聲”比擬荷的“縷縷清香”,收到了聲色俱佳的絕妙藝術效果。
劉鶚在《老殘游記》中描寫王小玉的演唱效果:
聲音初不甚大,也覺入耳有說不出來的妙境;五臟六腑里,像熨斗熨過,無一處不伏貼,三萬六千個毛孔,像吃了人參果,無一處不暢快。
王小玉的演唱是聽覺可感的形象,卻用觸覺加以表現,使聽覺觸覺交織為一,非常生動傳神。又如:
唱了十數句之后,漸漸的越唱越高,突然拔了一個尖兒,一線鋼絲拋入天際,不禁暗暗叫絕。哪知她于那極高的地方尚能回環轉折;幾囀之后,又高一層,接連三四疊,節節高起。晃如由傲來峰而西,攀登泰山的景象;初看傲來峰削壁千仞,以為上與天通;及至翻到傲來峰頂,才見扇子崖更在傲來峰上;及到翻到扇子崖,又見南天門更在扇子崖上。愈翻愈險,愈險愈奇。
這段文字以動覺、視覺形容聽覺,讓聽覺、動覺、視覺水乳交融,使讀者的聯想、想象活躍起來,變抽象而形象,增加了讀者對文意的理解。“那王小玉唱到極高的三四疊后,陡然一落,又極力騁其千回百折的精神,如一條飛蝗在黃山三十六峰半中腰盤旋穿插,頃刻之間,周匝數遍,愈低愈細,忽又揚起,像放那東洋煙火,一個彈子上天,隨化做千百道五色火光,縱橫散亂,這一聲起,即有無限聲音俱來并發……”。這兒以視覺表現聽覺,把王小玉的表演形容得無以復加。
摹寫
對人、事、物的聲音、顏色、形體、情狀的各種感受,加以描繪形容叫摹寫或模寫。
1.聽覺描摹
你也說喜歡那一首幽幽細細的薩克斯吹奏的曲子。
黎明時,窗外是一片鳥囀,不是吱吱喳喳的麻雀。
妻在房里拍著閏兒,迷迷糊糊地哼著眠歌。
2.視覺描寫
又一個閃,正在頭上,白亮亮的雨點緊著落下來。
層層的葉子中間,零星地點綴著些白花。
當她們掙扎著從店里擠出來時,頭發已經亂了,滿臉倦容。
3.嗅覺描寫
露水和著松脂氣息,涼涼,香香的空氣,一下子進入我的心田之中,精神為之一振。
風里帶來些新翻泥土的氣息,混著青草味,還有各種花的香,都在微微潤濕的空氣里醞釀。
花里帶著甜味;閉上眼,樹上仿佛已經滿是桃兒、杏兒、梨兒!
4.味覺描摹
原來兩人躲在楊桃樹下,盡摘下面的果子,一個一個嘗,發現都是澀澀苦苦的,沒有臺北的楊桃汁甜。
這東西看起來很好吃,想不到吃下去,卻是一股土腥味,讓人反胃。
咖啡的味道有些苦,喝下去,嘴里卻殘留下一絲甜意。
5.觸覺描摹
冰涼地、光膩地、香嫩地貼上來的,是她的臉。
風輕悄悄的,草綿軟軟的。
迷蒙的霧氣,挾著寒氣,絲絲滲進肌膚,無從抵御。
6.心覺描寫
那天我讀著這封信,心情鼓蕩沖激,就像狂風猛刮下的波濤,洶涌澎湃。(黃麗貞《幸福的女人二十九歲的煩惱》)
小溪兒一跳一跳的向前飛行,流到了河,暖溶溶的流波,閃亮的銀波,陽光里微酡,小溪兒笑呷呷的跳入了河,鬧嚷嚷的合唱一曲新婚歌。(徐志摩《渦堤孩新婚歌》)
看到溪水“一跳一跳”,觸及溪水之“暖溶溶”,聽到溪水“笑呷呷”、“鬧嚷嚷”,為感覺印象綜合的摹寫。
【辨析】
1.圖示與通感
所謂圖示是指在言語表達中,有些事物難以用文字表達清楚,就讓符號、圖形、字形、拉丁字母等直接參于言語表達,是外在的、可見的;通感是“以感覺寫感覺”,在描述客觀事物時把人的聽覺、視覺、嗅覺、味覺、觸覺等不同感覺互相溝通,彼此挪移轉換。通感是內在的、可感的。
2.摹寫與通感
摹寫是對聽覺、視覺、嗅覺、味覺、觸覺等不同感覺的摹寫或模寫;通感是聽覺、視覺、嗅覺、味覺、觸覺等不同感覺互相溝通,是“以感覺寫感覺”。
上一篇:漢語修辭《呼告·省略·互文》釋義與辨析
下一篇:漢語修辭《夸張·精細·換算》釋義與辨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