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從軍行
李 頎
白日登山望烽火,黃昏飲馬傍交河。
行人刁斗風沙暗,公主琵琶幽怨多。
野云萬里無城郭,雨雪紛紛連大漠。
胡雁哀鳴夜夜飛,胡兒眼淚雙雙落。
聞道玉門猶被遮,應將性命逐輕車。
年年戰骨埋荒外,空見蒲桃入漢家。
被鋒鏑和狼煙湮掩的名字,走不進史家的筆端。
作為封建統治的工具,征夫戍卒用浸滿血淚的骨骸鋪墊起將相王侯升官晉爵的階梯,他們所擁有的,只是焦黑的沙場和永遠望不盡的鄉愁。
兩千年的封建帝制,形成了強有力的中央集權,也相應建立了一套嚴苛的兵役制度。軍隊與政治息息相關,與皇權息息相關,為了維護統治,炫耀武功,歷代皇帝不惜耗費民力,窮兵黷武。唐律中明確規定,征兵范圍在二十一歲到六十歲的丁壯男子之間。這樣長的年齡跨度意味著兩種結局,一是意味著男子一生中最寶貴的歲月將要交付給朔漠黃沙,他們要遠離土地,遠離家園,遠離親人,而且生還的可能微乎其微;其二,是田園荒蕪,耕織廢弛將成為必然,耕作于田垅之上的將是一群老弱婦孺。
為了逃避曠日持久的征戰,一些農民被迫自毀手足,用殘肢和斷臂向不可抗拒的皇權做出微弱的抗爭;而已經被征募的戍卒的處境就更為悲慘。唐律規定,兵士逃亡一天,罰徒刑一年,逃亡十五天絞死,對敵作戰時逃亡則隨時處死;鎮守邊防的兵士,逃亡一天杖八十;宿衛兵士逃亡一天杖一百,情節嚴重者則處流刑三千里。高高在上的皇權讓征夫戍卒明白,飄白青絲、望斷歸雁是他們的生命格局,不可逆轉。
兵士們無法擺脫工具的地位,忍著凍餒之苦、切膚之痛及因水土不服而生的瘟疫,廝殺在戰場上,橫陳在戰場上,青春和血液被廉價地拋灑,他們一無所得。平步青云晉身富貴對征夫們來說,是一場永遠難圓的夢。“一將功成萬骨枯。”天子腳下最卑賤的等級決定他們的勇武和驍悍,只能輝煌將相王侯。
駱駝草刺破如血的殘陽,作為戰爭的意象,樓蘭和陰山血流如注地走進邊塞詩人的文字。“年年戰骨埋荒外,空見蒲桃入漢家。”征夫的悲劇不在戰爭,而在于戰爭的背后。
上一篇:描寫春天的詩句,這是最好的寫春天的古詩之一
下一篇:(法國)阿拉貢:1940年的理查二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