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動人、感人評價詩詞
我們談論任何事情,都需要有一個標準,那么,談論詩詞的標準是什么呢?宋代詩論家嚴羽在《滄浪詩話》中,將“言有盡而意無窮”作為好詩的標準;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則提出“詞以境界為最上。有境界則自成高格,自有名句”,都將有無境界作為評價詩詞的主要依據。到了現代,某些文學評論家愛用西方的文藝思想來重新考察、定位中國的文學史,視角的轉換催生了許多新的見解,同時也造成了許多誤區,比如文學上的“主義”,便是一個典型的誤區。例如,為古代的詩人劃分“主義”,說王維是“自然主義”、杜甫是“現實主義”、蘇軾是“浪漫主義”、李商隱是“形式主義”等。厲以寧認為,這樣的劃分沒有什么意義。理解一首詩詞,或一位詩人、詞人,如果脫離當時的寫作環境,所謂的“主義”便也失去了生動的內涵和概括力。不管是誰,寫出的作品如果既不動人,又不感人悟人,就不會成為好詩好詞。
這里不妨舉一個例子:趙鼎的《鷓鴣天》。
鷓鴣天
建康上元作
(宋)趙鼎
客路那知歲序移,忽驚春到小桃枝。天涯海角悲涼地,記得當年全盛時。
花弄影,月流輝,水精宮殿五云飛。分明一覺華胥夢,回首東風淚滿衣。
趙鼎因遭秦檜迫害,被流放于海南崖州,后來死于流放地。厲以寧認為趙鼎這首詞是動人、感人的。1994年,他在海南三亞天涯海角,想起了趙鼎這首詞,有感而發,填了一首《生查子》:
生查子
海南三亞天涯海角,宋朝趙鼎被流放處
厲以寧
舉杯百感生,杯落千愁了。盛世憶中尋,夢斷臨安道。
崖州春也晚,風急桃花少。只見海鷗飛,相伴隨人老。
從詞中可以看出,厲以寧對趙鼎的《鷓鴣天》是欣賞的,對趙鼎的處境是同情的。
一個作者一生所寫的詩詞很多,怎樣評價才算公允呢?厲以寧提出,評價一個詩人,要看他最有代表性的作品,不要因為一個詩人寫過很多好詩,便認為他所有的作品都是好作品;也不能因為一個詩人有一些并不優秀的作品,便將其一筆抹殺。讀者可以有自己的看法,不要輕易被所謂權威性觀點所迷惑。對每一首詩詞,都應該用心體會。好詩好詞應當動人、感人,這樣人們才愛讀,才去背誦。
比如韓愈有些五古、七古雖有獨到之處,但佶屈聱牙,難以上口,厲以寧不喜歡這樣的詩,而對韓愈贈侄孫韓湘的七律《左遷至藍關示侄孫湘》,則稱贊不已,因為這是一首很感人的詩:
七律·左遷至藍關示侄孫湘
(唐)韓愈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貶潮州路八千。
欲為圣明除弊事,肯將衰朽惜殘年。
云橫秦嶺家何在?雪擁藍關馬不前。
知汝遠來應有意,好收吾骨瘴江邊。
韓愈晚年上《論佛骨表》,觸犯龍顏,幾乎被定為死罪,后經別人說情,才改成貶潮州刺史。行至藍關,侄孫韓湘趕來同行,韓愈寫下了這首七律。全詩氣概悲壯,沉郁頓挫,凄楚之情,感人涕下。
韓愈有些七絕也寫得自然、清新。例如:
七絕·早春呈水部張十八員外
(唐)韓愈
天街小雨潤如酥,草色遙看近卻無。
最是一年春好處,絕勝煙柳滿皇都。
七絕·鎮州初歸
(唐)韓愈
別來楊柳街頭樹,擺弄春風只欲飛。
還有小園桃李在,留花不發待郎歸。
又如,厲以寧認為,秦觀以詞著稱,他的某些小令寫離別之情而感人至深。如:
南歌子
(宋)秦觀
玉漏迢迢盡,銀潢淡淡橫。夢回宿酒未全醒,已被鄰雞催起怕天明。
臂上妝猶在,襟間淚尚盈。水邊燈火漸人行,天外一鉤殘月帶三星。
減字木蘭花
(宋)秦觀
天涯舊恨,獨自凄涼人不問。欲見回腸,斷盡金爐小篆香。
黛蛾長斂,任是春風吹不展。困倚危樓,過盡飛鴻字字愁。
但人們很少注意到秦觀的詩,談論宋詩時也很少提起秦觀。加之,唐人七絕是最動人的,宋詩七絕一般不被重視。但厲以寧認為,唐人七絕固然好,宋人七絕也有佳作,尤其是秦觀以下兩首敘景詩,論造句,論韻律,何嘗比唐人七絕遜色呢?
七絕·泗州東城晚望
(宋)秦觀
渺渺孤城白水環,舳艫人語夕霏間。
林梢一抹青如畫,應是淮流轉處山。
七絕·秋日
(宋)秦觀
霜落邗溝積水清,寒星無數傍船明。
菰蒲深處疑無地,忽有人家笑語聲。
還有以下兩首宋人七絕,厲以寧認為同樣不遜于唐人:
七絕·宿新市徐公店
(宋)楊萬里
籬落疏疏一徑深,樹頭花落未成陰。
兒童急走追黃蝶,飛入菜花無處尋。
七絕·湖州歌
(宋)汪元量
北望燕云不盡頭,大江東去水悠悠。
夕陽一片寒鴉外,目斷東南四百州。
厲以寧認為,唐人五絕為詩中極品;但宋人五絕,也有佳作,如:
五絕·江上漁者
(宋)范仲淹
江上往來人,但愛鱸魚美。
君看一葉舟,出沒風波里。
五絕·山中
(宋)王安石
隨月出山去,尋云相伴歸。
春晨花上露,芳氣著人衣。
五絕·柳橋晚眺
(宋)陸游
小浦聞魚躍,橫林待鶴歸。
閑云不成雨,故傍碧山飛。
上述幾首詩得之自然,深入淺出,所以不遜于唐人五絕。
厲以寧的觀點提醒我們,分析詩詞應該深入到詩詞本身的世界,不應該受到外在評判標準的影響。詩詞運用的是感發的力量,喚起的是讀者的感受。評賞詩詞要做到“感同身受”,才是至高的境界,也是人們欣賞、喜愛詩詞最重要的原因。
運用這種標準,我們就可以分清什么是陳腐堆砌的模仿,什么是巧妙自然的借用。一般來說,詩詞創作最忌亦步亦趨,因襲模仿不會有好詩。一首詩之所以能夠打動讀者,往往是出于意象的清新、自然,出于其原創的語言風格,一首好詩,就如同一幅視角獨特的畫作,能讓我們從尋常景物中感受到不尋常的東西。但是,也有一些詩詞創作,雖然帶有較重的模仿前人的痕跡,但經過作者獨特的境遇和情感的點染,也能煥發出新的生機。
厲以寧認為,宋代吳激的《人月圓》就是一個例子:
人月圓
(宋)吳激
南朝千古傷心事,猶唱后庭花。舊時王謝,堂前燕子,飛向誰家?
恍然一夢,仙肌勝雪,宮鬢堆鴉。江州司馬,青衫淚濕,同是天涯。
吳激在宋欽宗時奉命出使金朝,被金人扣留,后在金為官。某日在金朝張侍御家出席宴會,見宋亡之后被俘的小宮姬佐酒,有感而作這首《人月圓》。這首詞中,無論是“后庭花”“舊時王謝”“堂前燕子”,還是“仙肌勝雪”“青衫淚濕”,皆出于前人詩作。但厲以寧認為,引用前人的這些意象,并不妨礙它成為一首感情真摯的佳作,一來因為化用得自然而流暢,毫無斧鑿痕跡,二來因為作者在去國懷鄉、感時傷懷這一層面上,和前人取得了情感上的共鳴,因真摯而感人。1957年,厲以寧與同窗馬雍談起這首詞,兩人都認為這是一首佳作:
七絕·與馬雍夜談吳激《人月圓》,兩人看法相同
厲以寧
詞中雖有前人語,信手拈來卻自然。
此境此情無可議,感人名句歷朝傳。
就對詩人的評價而言,前面已經提到,厲以寧指出不要把詩詞作者劃入什么“主義”,很多詩詞也根本無法被歸到某種“主義”之下。如:
五律·賦得古原草送別
(唐)白居易
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
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
遠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孫去,萋萋滿別情。
你能說這是“自然主義”、“現實主義”還是“浪漫主義”?類似的例子還可以舉出幾首:
七絕·江上
(宋)王安石
江北秋陰一半開,晚云含雨卻低徊。
青山繚繞疑無路,忽見千帆隱映來。
卜算子·送鮑浩然之浙東
(宋)王觀
水是眼波橫,山是眉峰聚。欲問行人去那邊?眉眼盈盈處。
才始送春歸,又送君歸去。若到江南趕上春,千萬和春住。
菩薩蠻
(宋)曾布妻魏氏
溪山掩映斜陽里,樓臺影動鴛鴦起。隔岸兩三家,出墻紅杏花。
綠楊堤下路,早晚溪邊去。三見柳綿飛,離人猶未歸。
這幾首詩詞都很動人,但很難從“主義”的角度對它們進行區分,如果硬要套用“主義”進行評價,就失去了欣賞詩詞的意義。
厲以寧還指出,辭藻文雅而繁復并不一定能夠打動人心。有些詩詞,盡管用詞造句樸實平和,沒有過多雕刻的痕跡,但多年以來卻一直在人們口頭流傳,并且一讀就能被記住,這不是偶然的,這些詩一定有吸引人的地方。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一些五絕佳作。五絕,因其篇幅短,所以沒有堆砌詞句的空間,對用字的樸實、凝練有格外高的要求。厲以寧在他的讀書筆記中寫道:“詩中,五絕是最難寫的。短短二十個字,要寫得自然,要有較深的含義,很不容易。”以下三首五絕,都是厲以寧在講課時一再舉例提到的:
五絕·相思
(唐)王維
紅豆生南國,春來發幾枝。
愿君多采擷,此物最相思。
五絕·春曉
(唐)孟浩然
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
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
五絕·江雪
(唐)柳宗元
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
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
再看幾首七絕:
七絕·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唐)王維
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
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七絕·題都城南莊
(唐)崔護
去年今日此門中,人面桃花相映紅。
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
七絕·清明
(唐)杜牧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
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七絕·書河上亭壁
(宋)寇準
岸闊檣稀波渺茫,獨憑危檻思何長。
蕭蕭遠樹疏林外,一半秋山帶夕陽。
七絕·飲湖上初晴后雨
(宋)蘇軾
水光瀲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
七絕·惠崇春江晚景
(宋)蘇軾
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
蔞蒿滿地蘆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時。
厲以寧在課堂上說過:“五絕難寫,七絕也難寫。七絕寫得不好,就流于俗氣,也就沒有韻味了?!币陨吓e的幾首唐宋七絕,都是佳作。厲以寧還說:“如果詩詞很難讓人記住,說明它還沒有引起人們足夠的共鳴,或者在韻律上不是十分上口,所以記起來很困難。”因此,除了內容是否生動、感人外,能否被人們記住,也是評價詩詞好壞的標準之一。而詩詞若想易于被人們記誦,首要的一點便是要讓人大體上讀懂。
上一篇:一種精神力量
下一篇:厲以寧詩詞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