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詩
(一)王昌齡
王昌齡(698—757),字少伯,京兆長安(今陜西省西安市)人。進士及第后,任秘書省校書郎。開元二十二年(734年),又選博學宏詞科,改任汜水縣尉。王昌齡曾與岑參、孟浩然、李白等人過從甚密。
王昌齡的仕宦生涯坎坷不斷,《舊唐書》上說他“不護細行,屢見貶斥”,后來連龍標尉這樣一個小小的職務也沒有能夠保住。離任后到了亳州,被當地刺史閭丘曉所殺。后來一向同情詩人的張鎬殺了閭丘曉,為王昌齡報了仇。
王昌齡經歷豐富,交游甚廣,這對他的創(chuàng)作大有好處。王昌齡的詩數量頗豐,《全唐詩》收王昌齡詩四卷,并評價其詩作“緒密而思清”。唐代文學家殷璠在《河岳英靈集》中則把他推舉為唐詩“風骨”的代表。王昌齡的作品中,尤其以七絕最著名,被后代稱為“七絕圣手”。
談及七絕,厲以寧認為這是王昌齡最大的創(chuàng)新。七絕同民歌有密切關系,唐初文人創(chuàng)作的七絕逐漸增多,但成就不大。到了盛唐時期,七絕的創(chuàng)作繁盛一時,樂府唱詞主要使用絕句。在文人詩中,則屬王昌齡對七絕用力最專、成就最高。而且王昌齡大膽吸收民間的絕句,將其融入詩詞的創(chuàng)作中,而且那么自然、流暢、清新和凝練。明代的王世貞曾說:七言絕句,少伯(王昌齡)與李白爭勝毫厘,俱是神品,但厲以寧認為李白最大的成就仍是古體詩,在七絕的創(chuàng)作上,王昌齡才不愧為一時之勝。
王昌齡的著名七絕,除了前面已經提到的《閨怨》(閨中少婦不知愁)外,還有:
七絕·出塞
(唐)王昌齡
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這首詩被推為唐人七絕的壓卷之作,詩中形象之鮮明如雕塑般屹立千古,而感情之飛動又如流水般奔涌不息,堪稱絕唱。還有描寫戎馬生涯的《從軍行》:
七絕·從軍行
(唐)王昌齡
其一
烽火城西百尺樓,黃昏獨坐海風秋。
更吹羌笛關山月,無那金閨萬里愁。
其二
琵琶起舞換新聲,總是關山舊別情。
撩亂邊愁聽不盡,高高秋月照長城。
其三
青海長云暗雪山,孤城遙望玉門關。
黃沙百戰(zhàn)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
其四
大漠風塵日色昏,紅旗半卷出轅門。
前軍夜戰(zhàn)洮河北,已報生擒吐谷渾。
七絕·西宮春怨
(唐)王昌齡
西宮夜靜百花香,欲卷珠簾春恨長。
斜抱云和深見月,朦朧樹色隱昭陽。
王昌齡在寫作方式上擅長以景寓情、情景交融,并能運用七絕這樣一種簡練的形式,創(chuàng)造出宏大的視野和雄渾的意境,在最樸實無華的主題中凝練永恒的思考。王昌齡以他的創(chuàng)新預示了一個偉大的詩歌時代的到來。
厲以寧1992年和2005年先后兩次來到湖南懷化黔城芙蓉樓,芙蓉樓前有碑,上刻有王昌齡被貶為龍標尉時所寫的一首七絕:
七絕·芙蓉樓送辛漸
(唐)王昌齡
寒雨連江夜入吳,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
厲以寧出于對王昌齡的敬慕,兩次都題了詞:
菩薩蠻·湖南黔城芙蓉樓
厲以寧
芙蓉樓外春來早,芙蓉樓下多芳草。不信楚山孤,長吟醉玉壺。
東流沅水急,兩岸崖如壁。隨處有知音,念君一片心。
七絕·重到湖南黔城芙蓉樓
厲以寧
沅江十月木芙蓉,迎客蘆笙有古風。
笑對洛陽親友問,鄉(xiāng)思不在玉壺中。
(二)李白
李白(701—762),字太白,號青蓮居士。祖籍隴西成紀(今甘肅省天水市附近),生于中亞碎葉城(今吉爾吉斯斯坦托克馬克附近),幼年隨父遷居綿州昌隆(今四川省江油市)。
李白的一生,絕大部分是在漫游中度過的。他自少年時代便喜歡結交俠、道、隱士,25歲起仗劍出蜀,“辭親遠游”,后經人推薦被唐玄宗召至長安。在長安,李白被太子賓客賀知章嘆為“謫仙人”,名聲大振。天寶初供奉翰林,但因遭權貴毀謗,僅一年便離開了長安。隨后李白以梁園(開封)為中心生活了十年。安史之亂期間,李白曾隨永王李璘軍,李璘爭奪帝位失敗后,李白也遭受牽連,被流放夜郎,行至巫山,遇大赦。上元二年,李光弼率軍抵抗史朝義,李白曾請纓從戎,途中因病返回金陵,因生活無著,又投奔在當涂做縣令的族叔李陽冰,次年病重,卒年62歲。
李白詩歌的出現可以說是我國詩史上的一個高峰,但是,從詩的發(fā)展脈絡來看,就像厲以寧所指出的,李白并不是橫空出世的,他的許多詩延續(xù)著前人的創(chuàng)作道路。他的兩首《長干行》就是沿著《古詩十九首》的道路前進的,但“青出于藍而勝于藍”,在運用古體這種體裁時他比前人更輕巧、更自由。像“妾發(fā)初覆額,折花門前劇。郎騎竹馬來,繞床弄青梅。同居長干里,兩小無嫌猜……”這些描述,是前人少有的。
厲以寧認為,李白的山水詩受謝靈運(大謝)、謝朓(小謝)和陶淵明的影響較深,如:
五律·訪戴天山道士不遇
(唐)李白
犬吠水聲中,桃花帶露濃。
樹深時見鹿,溪午不聞鐘。
野竹分青靄,飛泉掛碧峰。
無人知所去,愁倚兩三松。
七古·山中問答
(唐)李白
問余何意棲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閑。
桃花流水窅然去,別有天地非人間。
在七絕的創(chuàng)作上,李白與同時代的王昌齡齊名。他的《清平調》三首當時曾廣泛流傳:
七絕·清平調
(唐)李白
其一
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風拂檻露華濃。
若非群玉山頭見,會向瑤臺月下逢。
其二
一枝紅艷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斷腸。
借問漢宮誰得似?可憐飛燕倚新妝。
其三
名花傾國兩相歡,長得君王帶笑看。
解釋春風無限恨,沉香亭北倚闌干。
但厲以寧認為,李白七絕宮詞至多只是同王昌齡不相上下,也有一些評論者認為趕不上王昌齡。至于李白的《登金陵鳳凰臺》雖然是一首好詩,但不一定優(yōu)于崔顥的《黃鶴樓》。
在五絕方面,李白有些作品是優(yōu)秀的,如:
五絕·怨情
(唐)李白
美人卷珠簾,深坐顰蛾眉。
但見淚痕濕,不知心恨誰。
厲以寧認為其五絕水平與王維大體上相當,并沒有超越王維。
那么,李白詩路的創(chuàng)新究竟在哪里呢?厲以寧認為,李白的創(chuàng)新在于古體詩的創(chuàng)作。在古體詩方面,李白以前的任何一個詩人都不曾像他那樣用七言、五言古詩來抒發(fā)自己豐富的想象力,達到如此磅礴、如此夸張而又如此自由的地步。除前面已經提到的《子夜吳歌》二首外,這里還可以舉三首為例。
七古·宣州謝朓樓餞別校書叔云
(唐)李白
棄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
亂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煩憂。
長風萬里送秋雁,對此可以酣高樓。
蓬萊文章建安骨,中間小謝又清發(fā)。
俱懷逸興壯思飛,欲上青天覽明月。
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消愁愁更愁。
人生在世不稱意,明朝散發(fā)弄扁舟。
七古·將進酒
(唐)李白
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
君不見,高堂明鏡悲白發(fā),朝如青絲暮成雪。
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
烹羊宰牛且為樂,會須一飲三百杯。
岑夫子,丹丘生。
將進酒,杯莫停。
與君歌一曲,請君為我側耳聽。
鐘鼓饌玉不足貴,但愿長醉不愿醒。
古來圣賢皆寂寞,惟有飲者留其名。
陳王昔時宴平樂,斗酒十千恣歡謔。
主人何為言少錢,徑須沽取對君酌。
五花馬,千金裘。
呼兒將出換美酒,與爾同銷萬古愁。
五古·月下獨酌
(唐)李白
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
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飲,影徒隨我身,
暫伴月將影,行樂須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亂。
醒時同交歡,醉后各分散。
永結無情游,相期邈云漢。
上面三首古體詩,都以驚人的想象力和大膽的夸張標志了李白在詩歌創(chuàng)作上的創(chuàng)新。李白在感情的表達上從不壓抑收斂,當平常的語言不足以表達其激情時,當現實生活中的事物不足以象征其愿望時,他就借助于大膽的夸張、奇麗的幻想甚至神話,灑脫、奔放成為李白詩歌最大的特色,這是前無古人的。也正因為李白的情感和想象無拘無束,所以他最好的作品都是一些在形式上較少限制的古體詩。
厲以寧認為,李白某些描述閨怨或贈別的詩,即使是古體詩,如《春思》(五古)和《金陵酒肆留別》(七古),雖也受到一些好評,但仍停留在隋代和初唐水平。
五古·春思
(唐)李白
燕草如碧絲,秦桑低綠枝。
當君懷歸日,是妾斷腸時。
春風不相識,何事入羅幃?
七古·金陵酒肆留別
(唐)李白
風吹柳花滿店香,吳姬壓酒勸客嘗。
金陵子弟來相送,欲行不行各盡觴。
請君試問東流水,別意與之誰短長?
至于詩的內容,李白在不少詩中反映了對現實的逃避,并多少帶有消極的色彩,厲以寧對李白的這些特色不認同。他承認李白在古體詩上的造詣無人可及,但論及思想,李白并不能提供好的人生指導。
2002年,厲以寧路過安徽當涂李白墓時,寫了這樣一首五絕:
五絕·安徽當涂李白墓
厲以寧
太白長眠地,青山云霧里。
一生坎坷無,詩意從何起?
通過這首詩可以知道,厲以寧對李白是有較深刻的理解的。他認為在政治上,李白一生所遭遇的是冷落和放逐,即使在他最受恩寵的時候依然沒能擺脫類似于俳優(yōu)的身份;煉丹生活帶給李白的仍是失望。可以說,李白沒有像陶淵明那樣歸于恬淡安然的生活,也沒有像蘇軾、辛棄疾那樣在政治生涯中有多方面的成就和作為,李白一生的坎坷充實了他的創(chuàng)作題材,豐富了他的感情世界,這就成了“斗酒百篇”的緣由。
正因為無法在現實中安身立命,所以李白的詩中總有深深的失落感。不幸的是,一些人將李白的狂放、消極看作是所有詩人應有的特色,甚至還刻意模仿。厲以寧1984年在安徽馬鞍山采石磯太白樓前題過一首七絕,指出不應對李白有所誤解。
七絕·采石磯
厲以寧
碧樹叢中太白樓,楚天寥廓皖峰秋。
百篇斗酒無人學,撈月江心從未休。
在厲以寧看來,詩人李白希望告訴后人的,除了“舉杯消愁愁更愁”,他還以豐富的想象力向我們展示了人生的廣博與深奧。我們應當從中領會,人的一生,難免會有所失落,甚至不能為自己的心靈找到安居之所。但是,這個世界自有生命力在,自有美和自由在,這些美、自由和生命力,不會因為個人的失意和社會的污濁而有絲毫損害,它們流動于宇宙天地間,可為敏感的心靈俯首即得。李白留給我們的啟發(fā)或許即在于此。
2006年6月初,厲以寧到皖南考察,在宣城敬亭山李白詩碑前小坐。碑石上刻有李白的五絕《獨坐敬亭山》:“眾鳥高飛盡,孤云獨去閑。相看兩不厭,只有敬亭山。”厲以寧當即在導游的筆記本上寫下兩首七絕:
七絕·安徽宣城敬亭山,詠李白
厲以寧
其一
敬亭獨坐望西川,煙霧繞峰蜀道難。
水闊江南無路去,孤云傳意過巫山。
其二
孤云翠竹曉風涼,泣血子規(guī)望蜀鄉(xiāng)。
太白有緣重到此,當驚綠雪茶更香。
(三)杜甫
和李白齊名的杜甫(712—770),是我國詩史上的又一個高峰。杜甫,字子美,原籍湖北襄陽,生于河南鞏縣,初唐詩人杜審言之孫。杜甫在青少年時期,曾先后游歷吳、越和齊、趙,期間曾赴洛陽應舉,不第。此后在洛陽遇到李白,二人“醉眠秋共被,攜手日同行”,結下了深厚的友誼。后又遇高適,三人同游梁、宋。李白、杜甫后來又到齊州,分手之后又相遇于東魯,分開之后,就再也沒有機會見面。
杜甫中年時期懷才不遇,一度過著“朝扣富兒門,暮隨肥馬塵。殘杯與冷炙,到處潛悲辛”的生活,最后才得到右衛(wèi)率府胄曹參軍的小官。這期間他寫了《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兵車行》《麗人行》等批評時政、諷刺權貴的詩篇。
安史之亂爆發(fā)后,潼關失守,杜甫把家安置在鄜州,獨自去投奔肅宗,中途為安史叛軍俘獲,押到長安。后來又潛逃到鳳翔行在,做左拾遺。由于忠言直諫,為宰相房琯之事上書而被貶為華州司功參軍。
由于官軍在相州大敗和關輔饑荒,杜甫棄官,攜家逃難,經秦州、同谷等地,在成都過了一段比較安定的生活。后嚴武入朝,蜀中軍閥作亂,杜甫又漂流到梓州、閬州,后返回成都。嚴武死后,他再度漂泊,在夔州住了兩年之后,又漂流到湖北、湖南一帶,不久病死。
關于李杜之高下,在中國文學史上一直是一個爭論不休的話題。李白和杜甫,作為中國文學史上的兩座高峰,他們之間實際上已經超越了簡單的高下之爭。有人說,少讀李白,老讀杜甫;有人說,狷狂之人讀李白,沉郁之人讀杜甫;還有人說,未經世事的人喜歡李白,歷經坎坷的人認同杜甫。在詩壇中,李白以其昂揚、狂狷、飄逸的姿態(tài)為我們留下了一個鮮明的印象,而與其并駕齊驅的杜甫,則以更多元的形象展示了其絕倫的才華。在古代許多詩評家看來,也正是這種單一形象和多元形象的差別,構成了杜甫和李白的高下之分。杜甫的詩,有平淡簡易者,有綺麗精確者,有嚴重威武者,有奮發(fā)馳驟者,有淡泊閑靜者,也有風流蘊藉者,變化開合,出奇無窮。
但是,杜甫最大的成就,正如厲以寧所指出的,一方面在于他運用古體詩概括了社會與時代的特色,把現實中的許多悲劇寫入了詩內,如《兵車行》《悲陳陶》《石壕吏》;另一方面,杜甫的律詩,特別是七律,則達到了新的高度,這是杜甫的創(chuàng)新。他遵守格律,但在內容上擺脫了限制。在他以前,不曾有人像他那樣在嚴謹、工整、相對呆板的律詩中發(fā)揮抒情詩的作用,杜甫的抒情律詩打破了過去律詩的局限性。他不僅以律詩寫應酬、詠懷、羈旅、宴游和山水,而且用律詩寫時事,運用自如。
此外,初唐的律詩是從五言排律發(fā)展而來的,因此,盛唐時期雖然有七律,但仍以五律為主,而杜甫則在七律上大顯身手,這也是他的創(chuàng)新之處。
杜甫優(yōu)秀的律詩創(chuàng)作,如前面已經提到的《蜀相》,還有一首《月夜》:
五律·月夜
(唐)杜甫
今夜鄜州月,閨中只獨看。
遙憐小兒女,未解憶長安。
香霧云鬟濕,清輝玉臂寒。
何時倚虛幌,雙照淚痕干。
厲以寧在讀書筆記中寫道:只此《月夜》一首,便勝過王楊盧駱。杜甫還有許多其他膾炙人口的律詩,如:
五律·春望
(唐)杜甫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
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
七律·登高
(唐)杜甫
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
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
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
詩中的“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富有哲理,一直被人們傳誦。
在厲以寧看來,杜詩中最感人的要數《聞官軍收河南河北》這首七律。
七律·聞官軍收河南河北
(唐)杜甫
劍外忽傳收薊北,初聞涕淚滿衣裳。
卻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詩書喜欲狂。
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xiāng)。
即從巴峽穿巫峽,便下襄陽向洛陽。
這首詩描寫在安世之亂中飽受兵禍而流落他鄉(xiāng)的人們,聽到官軍打了勝仗,收復被叛軍侵占的失地時的歡欣心情,非常動人。厲以寧1992年在湖南芷江抗戰(zhàn)勝利受降紀念牌坊前所寫的七律中,就提到1945年8月15日晚民眾在聽到日軍宣布戰(zhàn)敗投降的消息后,傳誦杜甫這首《聞官軍收河南河北》的情形。
七律·湖南芷江抗戰(zhàn)勝利受降紀念牌坊
厲以寧
今日有緣返故城,當年情景又重生。
路人相遇傳佳訊,陋巷通宵爆竹聲。
游子漫吟工部句,鄉(xiāng)親難禁淚珠橫。
休談往事隨風去,血字牌坊血砌成。
杜甫的七古《茅屋為秋風所破歌》也是一首不朽的佳作。
七古·茅屋為秋風所破歌
(唐)杜甫
八月秋高風怒號,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飛渡江灑江郊。
高者掛罥長林梢,下者飄轉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無力,忍能對面為盜賊。
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歸來倚杖自嘆息。
俄頃風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布衾多年冷似鐵,嬌兒惡臥踏里裂。
床頭屋漏無干處,雨腳如麻未斷絕。
自經喪亂少睡眠,長夜沾濕何由徹!
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
嗚呼!何時眼前突兀見此屋,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
在詩中,杜甫不僅感嘆自己生活的潦倒、窮困,更由此想到天下窮人的遭遇。“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盼望窮人都能住上不為風雨所動的房屋。厲以寧1984年回到母校南京金陵中學時,特地去看望幾十年前教過他的數學老師向培豪先生。向培豪先生這時80多歲,退休多年,一家住在危房內。厲以寧深有感觸,想起了杜甫的《茅屋為秋風所破歌》,寫了一首七絕。
七絕·看望金陵中學向培豪先生
厲以寧
病軀白發(fā)住危樓,暗室窄梯墻碰頭。
重讀杜詩茅屋句,無權似我也知羞。
總之,杜甫和李白不同,他生長在奉儒守官的家庭,在性格上比李白要持重一些;他對于世人,也比李白更多一份關愛。綜觀杜甫一生,其思想始終是“窮年憂黎元”“致君堯舜上”,所以他的詩作,始終貫穿著憂國憂民這條主線,杜詩具有豐富的社會內容、強烈的時代色彩和鮮明的政治傾向。厲以寧認為,正是這種完美的藝術和高尚的人格,才使得杜甫成為盛唐最偉大的詩人。
(四)白居易
白居易(772—846),字樂天,號香山居士,祖籍太原。白居易的一生可以44歲被貶江州司馬為界,前期“兼濟天下”“惟歌生民病,愿得天子知”(《寄唐生》);后期則“獨善其身”“靜讀古人書,閑釣清渭濱”(《詠拙》)。白居易于貞元二十六年(800年)29歲中進士,先后任秘書省校書郎、盩厔縣尉、翰林學士,元和年間任左拾遺。這一期間,白居易寫了大量的諷喻詩,代表作是《秦中吟》十首和《新樂府》五十首,這些詩使權貴變色。44歲時,白居易因被斥“僭越”以及有傷孝道,而被貶為江州司馬,這使他遭受了沉重的打擊,“面上滅除憂喜色,胸中消盡是非心”(《詠懷》),佛道思想暗中滋長。后來唐穆宗愛惜他的才華,又把他召回長安,先后做司門員外郎、主客郎中知制浩、中書舍人等。但當時朝政混亂,穆宗政治荒怠,不聽勸諫,于是白居易極力要求外放,先后擔任杭州刺史、蘇州刺史。在杭州時,白居易曾修筑湖堤,蓄水灌田千余頃,并疏浚城中六口井,以利引用。離開蘇州的時候,郡中民眾涕泣相送。白居易晚年定居洛陽,先后擔任太子賓客、河南尹、太子少傅等職,以刑部尚書致仕。75歲病終,葬于龍門香山琵琶峰,李商隱為其撰寫墓志銘,唐宣宗也寫詩悼念他說:“綴玉聯珠六十年,誰教冥路作詩仙?浮云不系名居易,造化無為字樂天。童子解吟長恨曲,胡兒能唱琵琶篇。文章已滿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愴然。”
厲以寧認為,白居易的最大成就是長篇敘事詩的創(chuàng)作。《長恨歌》和《琵琶行》這兩首詩可作為代表,它們不僅詞藻優(yōu)美、音律協(xié)調,而且人物塑造極具特色。白居易在詩路上的創(chuàng)新是顯著的。
除《長恨歌》《琵琶行》外,白居易還以淺顯易懂的筆調寫了一些反映當時社會矛盾的詩篇,前面提到的《賣炭翁》就是一例。這里再舉《新豐折臂翁》《上陽白發(fā)人》為例。
七古·新豐折臂翁
(唐)白居易
新豐老翁八十八,頭鬢眉須皆似雪。
玄孫扶向店前行,左臂憑肩右臂折。
問翁臂折來幾年,兼問致折何因緣。
翁云貫屬新豐縣,生逢圣代無征戰(zhàn)。
慣聽梨園歌管聲,不識旗槍與弓箭。
無何天寶大征兵,戶有三丁點一丁。
點得驅將何處去,五月萬里云南行。
聞道云南有瀘水,椒花落時瘴煙起。
大軍徒涉水如湯,未過十人二三死。
村南村北哭聲哀,兒別爺娘夫別妻。
皆云前后征蠻者,千萬人行無一回。
是時翁年二十四,兵部牒中有名字。
夜深不敢使人知,偷將大石捶折臂。
張弓簸旗俱不堪,從茲始免征云南。
骨碎筋傷非不苦,且圖揀退歸鄉(xiāng)土。
此臂折來六十年,一肢雖廢一身全。
至今風雨陰寒夜,直到天明痛不眠。
痛不眠,終不悔,且喜老身今獨在。
不然當時瀘水頭,身死魂孤骨不收。
應作云南望鄉(xiāng)鬼,萬人冢上哭呦呦。
老人言,君聽取。
君不聞開元宰相宋開府,不賞邊功防黷武。
又不聞天寶宰相楊國忠,欲求恩幸立邊功。
邊功未立生人怨,請問新豐折臂翁。
七古·上陽白發(fā)人
(唐)白居易
上陽人!上陽人!紅顏暗老白發(fā)新。
綠衣監(jiān)使守宮門,一閉上陽多少春。
玄宗末歲初選入,入時十六今六十。
同時采擇百余人,零落年深殘此身。
憶昔吞悲別親族,扶入車中不教哭。
皆云入內便承恩,臉似芙蓉胸似玉。
未容君王得見面,已被楊妃遙側目。
妒令潛配上陽宮,一生遂向空房宿。
宿空房,秋夜長。夜長無寐天不明。
耿耿殘燈背壁影,蕭蕭暗雨打窗聲。
春日遲,日遲獨坐天難暮。
宮鶯百囀愁厭聞,梁燕雙棲老休妒。
鶯歸燕去長悄然,春往秋來不記年。
唯向深宮望明月,東西四五百回圓。
今日宮中年最老,大家遙賜尚書號。
小頭鞋履窄衣裳,青黛點眉眉細長。
外人不見見應笑,天寶末年時世妝。
上陽人,苦最多。少亦苦,老亦苦。
少苦老苦兩如何。
君不見昔時呂向美人賦,
又不見今日上陽白發(fā)歌!
在《新豐折臂翁》中,白居易寫道:“此臂折來六十年,一肢雖廢一身全。至今風雨陰寒夜,直到天明痛不眠。痛不眠,終不悔,且喜老身今獨在。”“又不聞天寶宰相楊國忠,欲求恩幸立邊功。邊功未立生人怨,請問新豐折臂翁。”這些詩句讀起來令人心酸。在《上陽白發(fā)人》中,白居易刻畫了白頭宮女一生的悲慘遭遇,也對皇宮罪惡提出了控訴。
白居易的這些長篇詩作,在藝術上有巨大魅力,對后世產生了巨大影響。以《長恨歌》而言,清人吳偉業(yè)的《永和宮詞》和《圓圓曲》,詞藻之華麗鋪敘,敘景之委婉流暢,都明顯地受到《長恨歌》的影響,雖然其中不乏名句,但從總體藝術水平看,同白居易的差距仍然較大。
厲以寧認為,《琵琶行》同《長恨歌》相比,更勝一籌。這可能同白居易遭貶后的遭遇和心情有關。《長恨歌》作于元和元年。《琵琶行》作于元和十一年,即白居易被貶為江州司馬的第二年。他送客湓浦口,遇一淪落天涯的琵琶女,聽其演奏,感其身世,“始覺有貶謫意”,感慨之余,創(chuàng)作了這首《琵琶行》:
七古·琵琶行
(唐)白居易
潯陽江頭夜送客,楓葉獲花秋瑟瑟。
主人下馬客在船,舉酒欲飲無管弦。
醉不成歡慘將別,別時茫茫江浸月。
忽聞水上琵琶聲,主人忘歸客不發(fā)。
尋聲暗問彈者誰?琵琶聲停欲語遲。
移船相近邀相見,添酒回燈重開宴。
千呼萬喚始出來,猶抱琵琶半遮面。
轉軸撥弦三兩聲,未成曲調先有情。
弦弦掩抑聲聲思,似訴平生不得志。
低眉信手續(xù)續(xù)彈,說盡心中無限事。
輕攏慢捻抹復挑,初為霓裳后六幺。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語。
嘈嘈切切錯雜彈,大珠小珠落玉盤。
間關鶯語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難。
冰泉冷澀弦凝絕,凝絕不通聲暫歇。
別有幽愁暗恨生,此時無聲勝有聲。
銀瓶乍破水漿迸,鐵騎突出刀槍鳴。
曲終收撥當心畫,四弦一聲如裂帛。
東船西舫悄無言,唯見江心秋月白。
沉吟放撥插弦中,整頓衣裳起斂容。
自言本是京城女,家在蝦蟆陵下住。
十三學得琵琶成,名屬教坊第一部。
曲罷曾教善才服,妝成每被秋娘妒。
五陵年少爭纏頭,一曲紅綃不知數。
鈿頭云篦擊節(jié)碎,血色羅裙翻酒污。
今年歡笑復明年,秋月春風等閑度。
弟走從軍阿姨死,暮去朝來顏色故。
門前冷落鞍馬稀,老大嫁作商人婦。
商人重利輕別離,前月浮梁買茶去。
去來江口守空船,繞船月明江水寒。
夜深忽夢少年事,夢啼妝淚紅闌干。
我聞琵琶已嘆息,又聞此語重唧唧。
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
我從去年辭帝京,謫居臥病潯陽城。
潯陽地僻無音樂,終歲不聞絲竹聲。
住近湓江地低濕,黃蘆苦竹繞宅生。
其間旦暮聞何物?杜鵑啼血猿哀鳴。
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還獨傾。
豈無山歌與村笛?嘔啞嘲哳難為聽。
今夜聞君琵琶語,如聽仙樂耳暫明。
莫辭更坐彈一曲,為君翻作琵琶行。
感我此言良久立,卻坐促弦弦轉急。
凄凄不似向前聲,滿座重聞皆掩泣。
座中泣下誰最多?江州司馬青衫濕。
《琵琶行》表面上描寫淪落天涯的琵琶女的悲慘遭遇,實則寄托了作者游子飄零、寒士淪落的感懷,“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的感嘆,全然不同于過去描寫歌女的詩篇。不僅如此,一曲《琵琶行》中,最生動、最聲情并茂的,莫過于對音樂的描寫,如“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語。嘈嘈切切錯雜彈,大珠小珠落玉盤”這幾句,對音樂的描寫達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厲以寧指出,這種由音樂引發(fā)的詩情,在白居易之前,只有李白的兩首“聞笛七絕”和杜甫的《贈花卿》《江南逢李龜年》可以相比:
七絕·與史郎中欽聽黃鶴樓上吹笛
(唐)李白
一為遷客去長沙,西望長安不見家。
黃鶴樓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
七絕·春夜洛城聞笛
(唐)李白
誰家玉笛暗飛聲,散入春風滿洛城。
此夜曲中聞折柳,何人不起故園情。
七絕·贈花卿
(唐)杜甫
錦城絲管日紛紛,半入江風半入云。
此曲只應天上有,人間能得幾回聞。
七絕·江南逢李龜年
(唐)杜甫
岐王宅里尋常見,崔九堂前幾度聞。
正是江南好風景,落花時節(jié)又逢君。
但這四首詩都是七絕,同白居易的《琵琶行》無法相比,因此厲以寧認為,用長篇歌行寫類似題材而又達到如此藝術高度的,《琵琶行》是古今第一。
白居易曾經把自己的詩分為四類:諷喻(包括“新樂府”)、閑適、感傷和雜律,他本人最為看重、意義也最為重大的,當屬第一類,這也符合他一貫的“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的主張。但其實在后面三類詩中,白居易也留下了不少佳作,他晚年和劉禹錫擬作民間的《竹枝詞》《楊柳詞》《憶江南》等,更是開了后來詞的先河,其中有很多朗朗上口的佳作,比如這首由民歌改寫而來的《浪淘沙》:
浪淘沙
(唐)白居易
借問江潮與海水,何似君情與妾心。
相恨不如潮有信,相思始覺海非深。
又如這首廣為流傳的《憶江南》:
憶江南
(唐)白居易
江南好,風景舊曾諳,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能不憶江南?
再如這首可以歸類為“雜律”的《花非花》,以文藝且朦朧的手法,表達了往事的捉摸不定:
花非花
(唐)白居易
花非花,霧非霧,夜半來,天明去。來如春夢幾多時,去似朝云無覓處。
在白居易留下的這類作品中,厲以寧最喜歡的就是這首《花非花》,他在1954年也曾寫下一首《花非花·重讀白居易詞》:
花非花·重讀白居易詞
厲以寧
苦亦甜,甜亦苦,花瓣飛,終成土。從來禍福本相依,曲曲彎彎山上路。
但厲以寧的《花非花·重讀白居易詞》和白居易的《花非花》意境截然不同,白居易詞朦朧而捉摸不定的情緒,在厲以寧的《花非花·重讀白居易詞》中,變成了豁達而向上的辯證精神。
與白居易的《花非花》創(chuàng)作于同一時代、同樣代表了詞的潮流的,還有劉禹錫的《瀟湘神·斑竹枝》:
瀟湘神·斑竹枝
(唐)劉禹錫
斑竹枝,斑竹枝,淚痕點點寄相思。楚客欲聽瑤瑟怨,瀟湘深夜月明時。
和《花非花》一樣,厲以寧同樣也很喜歡這首《瀟湘神·斑竹枝》,1954年,他也寫了一首《瀟湘神·重讀劉禹錫〈瀟湘神〉有感》:
瀟湘神·重讀劉禹錫《瀟湘神》有感
厲以寧
江上煙,江上煙,瀟湘離去已三年。明月問君何時返,窗前風起卻無言。
劉禹錫詞中明月傳達的神思,到了厲以寧的詩中,卻又被風吹散了,讀來真是精妙而傳神。
在這里,還應當提一下李賀的詩。在后人的評論中,有時把李白、李賀、李商隱并提,稱為“三李”。厲以寧不是這樣看待李賀的。他認為,李賀有些七古寫得不錯,如《金銅仙人辭漢歌》、《雁門太守行》和《湘妃》:
七古·金銅仙人辭漢歌
(唐)李賀
茂陵劉郎秋風客,夜聞馬嘶曉無跡。
畫欄桂樹懸秋香,三十六宮土花碧。
魏官牽車指千里,東關酸風射眸子。
空將漢月出宮門,憶君清淚如鉛水。
衰蘭送客咸陽道,天若有情天亦老。
攜盤獨出月荒涼,渭城已遠波聲小。
七古·雁門太守行
(唐)李賀
黑云壓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鱗開。
角聲滿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紅旗臨易水,霜重鼓寒聲不起。
報君黃金臺上意,提攜玉龍為君死。
七古·湘妃
(唐)李賀
筠竹千年老不死,長伴秦娥蓋湘水。
蠻娘吟弄滿寒空,九山靜綠淚花紅。
離鸞別鳳煙梧中,巫云蜀雨遙相通。
幽愁秋氣上青楓,涼夜波間吟古龍。
盡管如此,李賀的詩仍難以與李白和李商隱的詩相提并論,因為,李白和李商隱都開創(chuàng)了新的詩路,李賀做不到這一點。李賀的七古既遜于李白、杜甫,又遜于白居易。因此在厲以寧的讀書筆記中,李賀未被列為一代詩風的開創(chuàng)者。也許因為李賀27歲就謝世了,如果他再活若干年,可能會有更大的成就。
當然,這并不等于厲以寧不喜歡李賀的某些詩。1976年,他寫過一首七古《讀李賀〈金銅仙人辭漢歌〉有感》:
七古·讀李賀《金銅仙人辭漢歌》有感
厲以寧
大霧沉沉秦山緲,落葉紛飛咸陽道。
隆冬朝起又驚雷,長安城里行人少。
行人翹首問青天,世間是非何顛倒?
青天不語冷眼觀,有情無情誰知曉?
天若有情應憐民,終年勞碌難溫飽。
江淮農家四壁空,渭北田頭盡餓殍。
天若有情應愛民,曠野墳上添新草。
壯漢豈因貧病亡,自相殘殺一身了。
天若有情應知情,天既無情天該老!
(五)李商隱
李商隱(約813—約858),字義山,號玉溪生,祖籍懷州河內(今河南省沁陽縣)。初為“牛黨”令狐楚賞識,被表為巡官。開成二年,因令狐楚之子令狐绹推薦,中進士。“李黨”王茂元愛其才,表為掌書記。后李商隱與王女結婚,被“牛黨”視為“背主、忘恩”。從此他終生處在牛李黨爭的漩渦里,無法擺脫,郁郁不得志。開始,他雖遭打擊,但還有熱情反對宦官和藩鎮(zhèn)勢力,想有所作為。到李德裕為相,朝政有些起色,他也比較積極。后來“牛黨”上臺,他再次受到排擠,到外地做幕僚,抑郁而死。
李商隱是晚唐詩風的代表。他與杜牧合稱為“小李杜”,與溫庭筠合稱為“溫李”,可見他的重要性。和李白一樣,李商隱也是位個人風格極為明顯的詩人,正因為這種風格純粹屬于李商隱個人,所以往往眾說紛紜、評價不一。
厲以寧對李商隱的概括是獨到并有見地的。他認為,李商隱在詩路上的創(chuàng)新在于情感和辭藻的統(tǒng)一性。詩的情感和辭藻的美應該統(tǒng)一,感情通過辭藻表現出來。因此,修辭、聲律、對仗和意境的融會不僅僅是形式的問題,它們同詩要表達的感情是統(tǒng)一的。
若要明白這一點,也許要對晚唐詩壇做一番考察。晚唐時期,詩人們因為感到盛世早已結束,所以往往有一種生逢末世的失落感。詩人們在政治和社會生活方面難以有所作為,因此詩的創(chuàng)作開始轉向詩人的心靈世界,表達的對象不再局限于外在的一時一事。李商隱就是這一時期詩壇轉向心靈的代表。
李商隱喜歡運用華麗的辭藻,喜歡用典,在意象的選擇上跳躍性較大,但是這些都是為了服務于作品所要表達的心靈世界——唯有如此,精神的迷離恍惚、感情的深摯婉約和心情的抑郁彷徨,才能得到精確的表現。
因此,厲以寧不同意把李商隱的詩說成追求形式主義的看法。在李商隱以前,從來沒有人能達到這樣的高度。后來西昆派詩人模仿李商隱,也只是略得皮毛,在詞藻、感情、境界上遠沒有達到李商隱的高度。
李商隱的代表作主要是七律,除了前面提到的《錦瑟》《隋宮》《馬嵬》外,還可舉出以下幾例:
七律·無題
(唐)李商隱
其一
昨夜星辰昨夜風,畫樓西畔桂堂東。
身無彩鳳雙飛翼,心有靈犀一點通。
隔座送鉤春酒暖,分曹射覆蠟燈紅。
嗟余聽鼓應官去,走馬蘭臺類轉蓬。
其二
來是空言去絕蹤,月斜樓上五更鐘。
夢為遠別啼難喚,書被催成墨未濃。
蠟照半籠金翡翠,麝熏微度繡芙蓉。
劉郎已恨蓬山遠,更隔蓬山一萬重。
其三
颯颯東風細雨來,芙蓉塘外有輕雷。
金蟾嚙鎖燒香入,玉虎牽絲汲井回。
賈氏窺簾韓掾少,宓妃留枕魏王才。
春心莫共花爭發(fā),一寸相思一寸灰。
其四
相見時難別亦難,東風無力百花殘。
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
曉鏡但愁云鬢改,夜吟應覺月光寒。
蓬山此去無多路,青鳥殷勤為探看。
其五
鳳尾香羅薄幾重,碧文圓頂夜深縫。
扇裁月魄羞難掩,車走雷聲語未通。
曾是寂寥金燼暗,斷無消息石榴紅。
斑騅只系垂楊岸,何處西南任好風。
其六
重幃深下莫愁堂,臥后清宵細細長。
神女生涯原是夢,小姑居處本無郎。
風波不信菱枝弱,月露誰教桂葉香。
直道相思了無益,未妨惆悵是清狂。
從這幾首詩不難看出,李商隱的詩華麗、朦朧、喜歡用典,這在缺乏天才的詩人筆下,容易形成支離破碎、鑲金嵌玉的感覺,但是,李商隱獨能做到以艷麗通于渾融,同時在藝術上具有深邃的意味和完整性,這就是厲以寧所說的“修辭與情感的統(tǒng)一性”。
在厲以寧的讀書筆記中,關于李商隱的無題詩,有兩段很有意思的文字,值得一提。
一段是:“無題就是無題,為什么一定要有個題目?不必去揣測:這是思念某個人,追憶某件事,還是另有隱喻?不要管這些,只求欣賞就行。能夠欣賞,就會有回味。”
另一段是:“那么多典故,都能查清楚嗎?未必。都能讀懂嗎?也未必。似懂非懂,沒有關系,不求甚解也好。也許過一段時間重讀,領會又深了一層。”這段評價不禁讓我們想起元好問的兩句詩:“詩家總愛西昆好,獨恨無人作鄭箋。”意思便是李商隱的詩是最難解的,但與其硬解,不如不解,就帶著一點疑惑和不解讀李商隱的詩,才是對詩人最大的尊重吧。
(六)陸游
唐朝是詩的巔峰時代,既為后人留下了寶貴的、足資繼承的遺產,似乎也為后人設定了不可逾越的障礙。到了杜甫,唐詩已經足夠成熟。到了李商隱,詩的題材和意象也已經足夠豐富。在整個唐代,詩的題材、體裁、技巧、形式都已經發(fā)展完備,并且已被熟練掌握,因此隨之而來的宋代不可避免地成為一個模仿的時代。與此同時,語言的發(fā)展逐漸趨向散文化、議論化,不再適宜于詩的表達,這也妨礙了宋代諸家在詩上的創(chuàng)新。
盡管如此,宋詩還是開辟了一條新的路徑,雖然難說超越了唐代,但也形成了獨特的韻味。厲以寧指出,宋詩從詩路上說真正有創(chuàng)新的,當推陸游。在陸游之前,宋代有一些著名的詩人,他們寫過一些好詩,比如,前面提到的王安石的七古《明妃曲》、七絕《泊船瓜洲》、五絕《山中》等。蘇軾也是一位大詩人,他的許多詩作不遜于唐人,如七絕《題西林壁》《海棠》《題惠崇春江晚景》等。而在蘇軾的七古中,厲以寧最欣賞的則是他的《李思訓畫長江絕島圖》。
七古·李思訓畫長江絕島圖
(宋)蘇軾
山蒼蒼,水茫茫,大孤小孤江中央。
崖崩路絕猿鳥去,惟有喬木攙天長。
客舟何處來,棹歌中流聲抑揚。
沙平風軟望不到,孤山久與船低昂。
峨峨兩煙鬟,曉鏡開新妝。
舟中賈客莫漫狂,小姑前年嫁彭郎。
但厲以寧認為,蘇軾在詞作上的成就大于他在詩作上的成就,他開了一代詞風,創(chuàng)造出一條新的詞路,但還不能認為他開了一代詩風或創(chuàng)造出一條新的詩路。
此外,宋初還有“西昆派”。“西昆派”單純從形式上模仿李商隱,結果,不僅歪曲了李商隱的風格,而且還往往使后人誤解了李商隱,甚至把西昆體的浮艷空泛同李商隱混為一談。“西昆”之名,源于宋初楊億編的詩集《西昆酬唱集》,代表作家有楊億、劉筠、錢惟演。所謂“西昆”,是指神話中的西方昆侖群玉之山,相傳該山為古代帝王藏書之所。楊億等人將其比作他們供職的“秘府”,故稱“西昆”唱和。西昆派的詩主要描寫禁中生活,另外也寫一些詠物詩,尤其愛模仿李商隱寫無題詩,而表述的無非是一些嘆離傷別、傷春悲秋甚至迷離恍惚的感情。西昆派的創(chuàng)作屬于宋朝盛極一時的“學者”之詩,楊億、錢惟演都供職于內廷藏書的秘閣,有良好的學識和詞章修養(yǎng)。但這些學識和修養(yǎng)限制了他們,使得他們的詩幾乎成了典故的堆砌,成了炫耀學識的工具,成了相互之間較量、比擬的通道,這樣,詩本身的韻味和意境便蕩然無存了。
北宋黃庭堅(1045—1105)寫過一些好詩,他曾猛烈地抨擊西昆派詩人,并曾提出“文章最忌隨人后”(《贈謝敞王博喻》),可見他是有意開辟新詩路的。黃庭堅的《雨中登岳陽樓望君山》二首,就是得到厲以寧好評的七絕:
七絕·雨中登岳陽樓望君山
(宋)黃庭堅
其一
投荒萬死鬢毛斑,生出瞿塘滟滪關。
未到江南先一笑,岳陽樓上對君山。
其二
滿川風雨獨憑欄,綰結湘娥十二鬟。
可惜不當湖水面,銀山堆里看青山。
但是,黃庭堅的生活范圍比較狹小,大部分時間都在書齋度過,遠沒有像李白、杜甫和白居易那樣豐富的經歷,他似乎想開辟新的詩路,但只能選擇在書本知識和寫作技巧上爭奇斗勝。厲以寧還認為,黃庭堅把杜甫和韓愈的詩作為最高的師法對象,以杜甫詩為形式,以韓愈詩的造拗句、押險韻、用怪字、作硬語為特點,這樣,既學不到杜甫詩的真諦,又失之自然,所以談不到詩路的創(chuàng)新。
厲以寧在讀書筆記中寫道,宋詩中真正談得上詩路創(chuàng)新的,是陸游。
陸游(1125—1210),字務觀,號放翁,越州山陰(今浙江紹興)人,生于宋徽宗宣和七年,3歲時隨父舉家南遷。少年時即深受家中愛國思想的熏陶。29歲時,陸游應試名列第一,居秦檜孫子之前,又因為他不忘國恥、“喜論恢復”,所以竟在復試時遭除名。后任夔州(今四川奉節(jié))通判等職。淳熙五年(1178年),陸游詩名日盛,受到孝宗召見,但并未得到重用,只在福州、江西做了兩任提舉常平茶鹽公事。在江西的時候,陸游因觸犯當道,被人彈劾而憤然辭官。陸游在家閑居一段時間之后,又被起用為嚴州(今浙江建德)知州,任滿后還鄉(xiāng)。后又被召回,歷任軍器少監(jiān)、禮部郎中,結果又遭彈劾,以“嘲詠風月”的罪名再度被罷官。此后,陸游便長期居于農村,于嘉定二年十二月二十九日(1210年1月26日)與世長辭,終年85歲。
北宋的滅亡、南宋朝廷的茍安,激發(fā)了一些南宋文人昂揚的精神。陸游,因為滿懷憂患意識,其詩作獲得了新的動力和新的內涵。也正是由于心懷天下,陸游的詩超越了一己之情,達到了博大廣闊的精神境界。因此,厲以寧認為,陸游的創(chuàng)新即在于以積極的抒情、而不是消極的感嘆的方式,把愛國主義的詩篇提到了新的藝術高度,這是前人沒有做到或很少做到的。
長久的戎馬生涯,國家的屈辱和個人的失意,使得陸游的詩既秉承了岑參詩的豪放,又滿含著杜甫詩的悲壯特色。南宋劉克莊在《后村詩話》中盛贊陸游,說在宋代的因襲模仿、亦步亦趨中,“惟放翁記問足以貫通,力量足以驅使,才思足以發(fā)越,氣魄足以陵暴。南渡而后,故當為一大宗”。梁啟超也曾表達過類似的看法,他在《讀陸放翁集》一詩中稱贊陸游說:“詩界千年靡靡風,兵魂銷盡國魂空。集中什九從軍樂,亙古男兒一放翁。”
能代表陸游這種風格的七古有:
七古·金錯刀行
(宋)陸游
黃金錯刀白玉裝,夜穿窗扉出光芒。
丈夫五十功未立,提刀獨立顧八荒。
京華結交盡奇士,意氣相期共生死。
千年史策恥無名,一片丹心報天子。
爾來從軍天漢濱,南山曉雪玉嶙峋。
嗚呼,楚雖三戶能亡秦,
豈有堂堂中國空無人!
七古·長歌行
(宋)陸游
人生不作安期生,醉入東海騎長鯨。
猶當出作李西平,手梟逆賊清舊京。
金印煌煌未入手,白發(fā)種種來無情。
成都古寺臥秋晚,落日偏傍僧窗明。
豈其馬上破賊手,哦詩長作寒螀鳴?
興來買盡市橋酒,大車磊落堆長瓶。
哀絲豪竹助劇飲,如巨野受黃河傾。
平時一滴不入口,意氣頓使千人驚。
國仇未報壯士老,匣中寶劍夜有聲。
何當凱還宴將士,三更雪壓飛狐城。
讀后最令人振奮的是“國仇未報壯士老,匣中寶劍夜有聲”兩句。
七古·五月十一日夜且半,夢從大駕親征,盡復漢唐故地,見城邑人物繁麗,云:西涼府也。喜甚,馬上作長句,未終篇而覺,乃足成之
(宋)陸游
天寶胡兵陷兩京,北庭安西無漢營。
五百年間置不問,圣主下詔初親征。
熊羆百萬從鑾駕,故地不勞傳檄下。
筑城絕塞進新圖,排仗行宮宣大赦。
岡巒極目漢山川,文書初用淳熙年。
駕前六軍錯錦銹,秋風鼓角聲滿天。
苜蓿峰前盡亭障,平安火在交河上。
涼州女兒滿高樓,梳頭已學京都樣。
七古·關山月
(宋)陸游
和戎詔下十五年,將軍不戰(zhàn)空臨邊。
朱門沉沉按歌舞,廄馬肥死弓斷弦。
戍樓刁斗催落月,三十從軍今白發(fā);
笛里誰知壯士心,沙頭空照征人骨。
中原干戈古亦聞,豈有逆胡傳子孫?
遺民忍死望恢復,幾處今宵垂淚痕!
以上四首七古體現了不同于盛唐時期七古邊塞詩的詩路和詩風。再以七律為例:
七律·聞武均州報已復西京
(宋)陸游
白發(fā)將軍亦壯哉,西京昨夜捷書來。
胡兒敢作千年計,天意寧知一日回。
列圣仁恩深雨露,中興赦令疾風雷。
懸知寒食朝陵使,驛路梨花處處開。
七律·書憤
(宋)陸游
早歲那知世事艱,中原北望氣如山。
樓船夜雪瓜洲渡,鐵馬秋風大散關。
塞上長城空自許,鏡中衰鬢已先斑。
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
七律·十一月五日夜半偶作
(宋)陸游
草徑江村人跡絕,白頭病臥一書生。
窗間月出見梅影,枕上酒醒聞雁聲。
寂寞已甘千古笑,馳驅猶望兩河平。
后生誰記當年事,淚濺龍床請北征。
再看陸游的七絕,除了前面已提到的絕筆之作《示兒》外,還有:
七絕·雪中忽起從戎之興戲作
(宋)陸游
群胡束手仗天亡,棄甲縱橫滿戰(zhàn)場。
雪上急追奔馬跡,官軍夜半入遼陽。
七絕·夜讀范至能《攬轡錄》,言中原父老見使者多揮涕,感其事作絕句
(宋)陸游
公卿有黨排宗澤,帷幄無人用岳飛。
遺老不應知此恨,亦逢漢節(jié)解沾衣。
七絕·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
(宋)陸游
僵臥孤村不自哀,尚思為國戍輪臺。
夜闌臥聽風吹雨,鐵馬冰河入夢來。
寫這首詩時,陸游已經68歲,年老多病,但壯志如故,雄風依舊。
陸游的詩并不限于一種題材、一種風格。厲以寧認為,除了積極抒情的愛國詩篇外,他的其他詩作也是高水平的。正如乾隆御定的《唐宋詩醇》中所說的,陸游“其感激悲憤,忠君愛國之誠,一寓于詩。酒酣耳熱、跌蕩淋漓。至于漁舟樵徑,茶碗爐熏,或雨或晴,一草一木,莫不著為詠歌,以寄其意”。這說明他的詩中除了忠君愛國之誠,也有閑適隱逸之風。厲以寧特別欣賞的《臨安春雨初霽》,便屬于后一種風格,他把這首詩列為唐宋最佳詩作之一:
七律·臨安春雨初霽
(宋)陸游
世味年來薄似紗,誰令騎馬客京華。
小樓一夜聽春雨,深巷明朝賣杏花。
矮紙斜行閑作草,晴窗細乳戲分茶。
素衣莫起風塵嘆,猶及清明可到家。
這首詩作于淳熙十三年(1186年),陸游奉命出任嚴州(今浙江省建德市)知州時。到任之前,需先到京城臨安辦理手續(xù)。此次上任,是陸游在故里閑居六年之后再次入仕做官。久經散淡的生活,用世之心已淡,想不到又要出來做官。特別是看到臨安的十里紅塵、官場沉浮,不禁感慨萬分,就寫了這首詩。
同一類型的詩作還有:
七絕·小舟游近村,舍舟步歸
(宋)陸游
斜陽古柳趙家莊,負鼓盲翁正作場。
死后是非誰管得,滿村聽說蔡中郎。
七絕·農桑
(宋)陸游
農事初興未苦忙,且支漏屋補頹墻。
山歌高下皆成調,野水縱橫自入塘。
七絕·東關
(宋)陸游
煙水蒼茫西復東,扁舟又系柳陰中。
三更酒醒殘燈在,臥聽蕭蕭雨打篷。
七絕·劍門道中遇微雨
(宋)陸游
衣上征塵雜酒痕,遠游無處不消魂。
此身合是詩人未?細雨騎驢入劍門。
從上面這些“閑適”風格的詩中可以看出,陸游堪稱一個俯仰進退無不自如的大詩人,厲以寧特別喜歡陸游的原因,可能正在于此。
陸游所寫的詩不僅從數量上大大超過詞,而且,正如前面所指出的那樣,陸游在詩的創(chuàng)作上開創(chuàng)了新路新風。雖然陸游的詞也寫得很好,但在宋代詞壇上,還不能算作一代新路新風的開拓者。關于這一點,下面在談詞作時將會提及。
關于陸游的詩詞,厲以寧1954年曾寫過一首七絕,在1993年的《浙江紹興沈園》中也有論述。
七絕·重讀陸游《釵頭鳳》
厲以寧
酒寒手冷帶愁行,舊夢新詞嘆薄情。
烽火邊城人浪跡,錦書難托月空明。
七絕·浙江紹興沈園
厲以寧
英雄老卻奈何天,退隱鏡湖心不閑。
身在沈園西北望,汴梁舊柳可飛綿?
上一篇:厲以寧詩詞的主題與情懷
下一篇:詩詞欣賞的層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