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禹偁
村行
馬穿山徑菊初黃,信馬悠悠野興長。
萬壑有聲含晚籟,數(shù)峰無語立斜陽。
棠梨葉落胭脂色,蕎麥花開白雪香。
何事吟余忽惆悵,村橋原樹似吾鄉(xiāng)。
這是王禹偁詩歌的代表作之一。王禹偁,字元之,宋代濟州鉅野(今山東巨野)人。“世為農(nóng)家,九歲能文”(《宋史·本傳》)。宋太宗太平興國八年(983)進士。因做過黃州知府,人稱“王黃州”。他曾“兩知制誥,一入翰林”(《小畜集·酬高郵知軍蔣殿丞見寄》),宋太宗曾以“文章獨步當世”(《東都事略》)稱贊和評價王禹偁,可見其文壇聲望。現(xiàn)有《小畜集》和《小畜外集》(殘存七卷)傳世。
王禹偁以文章著名,同時也是優(yōu)秀的詩人。他的詩歌創(chuàng)作步武樂天,力追草堂,以現(xiàn)實主義著稱。其寫景抒情詩也很有特色,大都秀韻天成,優(yōu)美精警。這首《村行》就很有代表性。作者以出游為題材,用通俗的語言,生動地描繪了一幅清新幽美的山村秋景圖,從雋秀的筆鋒里,透露出對田園生活的熱愛和懷鄉(xiāng)思退的心情。
“村行”,意即“山村之行”。詩人的這次山村之行,當在宋太宗淳化三年(992)秋天。一年前,“散騎常侍徐鉉為妖巫道安所誣,謫官”(朱熹:《五朝名臣言行錄》),王禹偁“因抗疏為徐鉉雪誣”(《東都事略》),觸怒了太宗,被西掖除名,由制誥舍人“坐貶商州(今陜西商縣)團練副使”(《宋史·本傳》),來到了窮鄉(xiāng)僻壤的商州。團練副使只是一個掛職空官,并無實務。所以,王禹偁除了“種蔬自給”(朱熹:《五朝名臣言行錄》),能夠“不與郡政,專以吟諷為事業(yè)”(本集:《懷賢詩》序)。在這里,他得以飽覽商州名勝,領略自然風光,并創(chuàng)作出許多優(yōu)秀的詩篇。《村行》就是其中之一。
這是一首七律。作者采用開門見山的寫法,發(fā)端便以生動的畫面點出抒情主人公的出游:“馬穿山徑菊初黃,信馬悠悠野興長。”起句扣題,點明了出游的季節(jié)和境地。“馬穿山徑”直陳騎馬通過山村。“穿”字描寫馬兒行走在山間的羊腸小路上,具有鮮明的動感。“菊初黃”則點出了出游的季節(jié),同時也渲染了曠野的背景,具有一種閑適安逸的氣氛,為對句極寫游人情致作了鋪墊。“信馬悠悠”,刻畫了詩人濃厚的情趣和勃勃的興致。“野興”是指觀賞自然風光的興趣,這是貫穿全詩的線索,也是結(jié)尾的伏筆。作者以“長”字來形容“野興”的濃烈和深遠,既生動形象,又為下面轉(zhuǎn)入寫景作了鋪墊。詩的首聯(lián),運用直接敘述和描寫的方法,一下子便把讀者引入動人的畫面:一位游興方濃的詩翁,騎馬緩行在崎嶇的山間小路上,他陶醉在自然的美景中,以至于任憑坐騎自由自在地漫步緩行。
主人公興致如此之濃,他在去山村的路上,領略到什么奇觀幽景呢?詩的頷聯(lián)和頸聯(lián)便著力描寫了途中的景物:“萬壑有聲含晚籟,數(shù)峰無語立斜陽。棠梨葉落胭脂色,蕎麥花開白雪香。”詩人首先勾勒“萬壑”和“群峰”,然后描繪“棠梨葉”和“蕎麥花”,從而展現(xiàn)了山中的景色,創(chuàng)造出一種幽美清新的意境。
頷聯(lián)寫“萬壑”、“數(shù)峰”的幽妙和壯美。“萬壑”,泛指山中眾多的溝谷洞穴。“壑”之美在其幽深,詩人匠心獨具,通過“有聲”來反映這個特點。“籟”是古代的一種竹管樂器,又稱洞簫。對句寫突兀的群峰:一座座峭拔聳立的山峰,靜穆地屹立在夕陽之中。作者巧妙地利用斜照的陽光襯托聳立的峰巒,使之更加壯偉。詩人為突出峰、壑的形象,還精心選擇了“含”、“立”兩個形象性極強的動詞,使溝壑的深凹和山峰的聳凸更鮮明。作者還賦峰、壑以人的語言和情感。“有聲”者如怨如慕,如泣如訴,似乎在傾吐內(nèi)心曲衷;“無語”者好像為萬壑的悲鳴所感動,默默而立,懷有無限的理解和同情。這不僅使自然形象增加了光彩,趣味橫生,而且深化了詩的意境。充分體現(xiàn)了王禹偁提出的寫景要“幽其旨趣”、“使云憤泉愁,巖羞谷恥”(《小畜外集·桂陽羅君游太湖詩序》)的主張。
詩人在描寫了晚山的壯美之后,緊接著又通過“棠梨葉”和“蕎麥花”展示了景色的秀麗。“棠梨”也叫白棠,葉為紅色。“蕎麥”,是適于山區(qū)種植的莊稼,紅秸稈,開白花。作者抓住了這些植物的葉或花在顏色上的特點,寫出了山中景色的秀麗:那經(jīng)霜后紅得可愛的棠梨葉,閃著逗人的俊氣,在微風中翩翩舞落;那盛開著的蕎麥花,像冬天的積雪一樣潔白晶瑩,并且殷勤地給游人送來陣陣清香。多么愜意的景色!這里沒有秋天的肅殺凄涼之氣,卻含斗艷爭芳之機。唐代詩人杜牧曾一反文人悲秋之習,吟出過“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于二月花”(《山行》)這樣的名句,但也不過是欣賞“霜葉”之美而已。詩人在這里則更勝一籌,他不僅欣賞“棠梨葉落胭脂色”的紅葉之美,而且看到了季秋之時自然界中“蕎麥花開白雪香”的勃勃生機,充分體現(xiàn)了詩人對大自然特別是對山區(qū)生活的熱愛。他以細致的觀察力和敏銳的嗅覺,抓取景物的特點,并用細膩的筆觸和通俗的比喻,給予精彩的描繪。葉子的鮮紅,花兒的潔白,相映成輝,充滿了色彩明麗的美感;暗暗浮動的馨香,更增添了幾分幽靜的氣氛。像那“葉落”之聲,“花開”之狀,無不為優(yōu)美靜謐的境界增添了色彩。
幽壑峻峰、紅葉素花,織成了動人的畫卷。由于詩人調(diào)動了各種藝術手法,并充分利用自己的聽覺、視覺和嗅覺獲得主觀感受來描寫景物,因此使畫面充滿了活力,給人以身臨其境之感。在形式上則對仗工穩(wěn),如“萬壑”對“數(shù)峰”、“有聲”對“無語”、“含”對“立”、“色”對“香”等等。
自然界的天工造化,沖開了游客詩情的閘門,使他情不自禁地高聲吟詠起來。不知不覺,馬兒已經(jīng)悄悄地把詩人載到山村的附近。那坐落在坳地上的人家,橫臥在溪流上的小橋,侍立在田埂上的樹木,都爭先恐后地一齊闖進了游客的眼簾。然而這些景物并沒有增添詩人的欣喜,反倒勾起了一腔思鄉(xiāng)情腸:“何事吟余忽惆悵,村橋原樹似吾鄉(xiāng)。”主人公對著前面的“村橋原樹”,忽然停止了吟詠,一種“似曾相識”的感覺襲上心頭,就在懵然一怔的剎那,故鄉(xiāng)的影子閃現(xiàn)于腦際,同眼前的景物疊映在一起,使他不由自主地發(fā)出了深沉的感慨:這里與我家鄉(xiāng)的情景是多么相似啊!其懷念家園、想念親人和歸隱山林的情思,被含蓄地表達出來了。這個尾聯(lián)在手法上與上面以鋪陳描寫景物為主不同,這里是以情為主,情中有景,如果說上面三聯(lián)是寄情于景的話,那么此處便是情中見景。這在感情和意境上,都形成了突變的波瀾,為了加強藝術效果,作者特取設問句式。問句中巧妙地使用了一個“忽”字,使詩的上下結(jié)構和內(nèi)容都自然緊密地粘接在一起,完成了詩意的轉(zhuǎn)折;而在答句中,詩人又獨具匠心地安排了一個“似”字,把眼前的景物和游客的思緒融接在一起,使詩的意境極為含蓄,所謂“言已盡而意無窮”,發(fā)人深思,耐人尋味,確有余音裊裊、不絕如縷之妙。同時,詩的結(jié)尾也照應了開頭,“野興”之“長”,乃至于思鄉(xiāng)歸隱,可謂深遠。
這首寫景抒情詩意境清新,感情深沉。作者以出游山村為題,用細膩的筆觸描繪了一幅幽靜秀麗的圖畫,洋溢著自然的美感。同時,作者又把自己深沉的情感融于筆端,不著痕跡地表達了貶宦中的愁傷,含蓄委婉,真摯感人。詩中的形象豐富,語言通俗。一首七律總共只有五十六字,除了主人公之外,作者描繪了馬、徑、菊、壑、聲、峰、陽、葉、花、村、橋、樹等十幾種景物,它們各以自己的聲、色、形、味的美,把讀者帶入真實、具體的藝術境界之中。通篇不征典實,不用僻字,通俗易懂,像以“胭脂”形容落葉的鮮紅,用“白雪”比喻素潔的蕎麥花,淺而不俗,且有親切之感。雪帆在由潘問奇、祖應世編選的《宋詩啜醨集》里說王禹偁的七律“清深警秀,神韻在元和、大歷間”,當指此類作品而言。
上一篇:貶死云南楊狀元——讀楊慎詞
下一篇:五代宋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