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宿府》古詩背景解析與注釋
清秋幕府井梧寒,獨宿江城蠟炬殘①。
永夜角聲悲自語,中天月色好誰看②。
風塵荏苒音書斷,關塞蕭條行路難③。
已忍伶俜十年事,強移棲息一枝安④。
【注釋】
①幕府,指嚴武節度使府。古時行軍,將帥無固定駐所,以帳幕為府署,故稱幕府。后遂用作地方軍政長官與節度使衙署的代稱。井梧,井邊的梧桐樹。江城,指成都。蠟炬,蠟燭。首聯“井梧寒”、“蠟炬殘”,其景凄清,正見“獨宿”。②永夜,長夜。角聲,號角聲。頷聯進一層寫獨宿的孤寂無聊。二句均為上五下二句式,于“悲”、“好”處略作停頓。角聲悲涼,響徹夜空,如怨如訴,猶似自語;皓月當空,月色雖好,誰來觀賞!不是無人望月,而是無心賞月。角聲是戰亂的象征,明月是思鄉的觸媒,不由得勾起獨宿人無限的鄉愁。③頸聯即寫思鄉難歸的苦衷。風塵荏苒(rěnrǎn),時光在戰亂中流逝。荏苒,謂時間漸進推移。音書,指親朋間的音信。關塞,關隘要塞。蕭條,寂寞冷落。④伶俜(línɡpīnɡ),孤苦貌。十年事,從天寶十四載(755)安史之亂爆發到寫此詩,前后凡十年。強移棲息,勉強棲身。末句照應首句,言幕府供職,本非初心,只是為了一家生計和彼此友誼,才勉強入幕的。
【評析】
廣德二年(764)六月,嚴武表薦杜甫為節度參謀、檢校工部員外郎。此詩即為是年秋獨宿節度使府時作。題是“宿府”,而“獨宿”二字為全詩關鍵。詩借獨宿所見所聞之景,抒發獨身飄零之感、抑郁寂寞之情。詩八句皆對,章法謹嚴,對仗工巧。
上一篇:杜甫《去蜀》古詩背景解析與注釋
下一篇:杜甫《丹青引》古詩背景解析與注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