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絕語修辭手法
[定義]把假定可能實現的甲事物和絕對不可能實現的乙事物放在一起,互為條件,以乙事物之絕對不可能實現,達到否定甲事物目的的一種修辭方式。又稱絕對、決意、特例。
[例釋]根據是否對假設作出回答,可以把絕語分為以下兩種:
(1)陳述式。即用陳述語氣來表示假設。
例1:上邪,我欲與君相知,長命無絕衰。山無陵,江水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與君絕。(漢樂府《上邪》)
例2:父之命,惡用子矣,有無父之國則可也。(《左傳·桓公十六年》)
例3:(鄭莊公)遂置姜氏與城潁,而誓之曰:“不及黃泉,不相見也!”(《左傳·隱公元年》)
例4:工廠里的一臺機器出了故障,幾位老師傅修了好長時間也修不好,這時,一位剛來到廠里的大學生主動請纓要求試一試,一位老師傅覺得很沒面子,因此不屑地說:“你要是能把它修好,公雞都會下蛋!”
例1以五個不可能實現的想象作為假設,以此表達對愛情的忠貞。例2表達的是只有那沒有父親的國家才會有不管父親死活的兒子,但人們都知道不可能存在這樣的國家,所以兒子不管父親的死活是絕不能許可的。例3,據史料記載,鄭莊公和公叔段兄弟相殘,他們的母親姜氏暗中支持公叔段,鄭莊公十分惱火。當鄭莊公克段之后,遂幽禁了姜氏,并發誓不到黃泉不相見,表明斷絕母子關系的決心。例4中,老師傅對新來的大學生表示不屑,以“公雞都會下蛋”這一不可能的事實來難倒對方,達到嚇退對方,維護自己面子的目的。
(2)問答式。即用反問語氣或者問答的形式來表示假設。
例5:自古執筆為文者,何可勝言,然至于宏麗精華,不過數十篇耳。但使不失體裁,辭意可觀,便稱才士。要須動俗蓋世,亦俟河之清乎?(《顏氏家訓·文章》)
例6:如果我有一千萬,我就能買一棟房子。我有一千萬嗎?沒有。所以我仍然沒有房子。如果我有翅膀,我就能飛。我有翅膀嗎?沒有。所以我也沒辦法飛。如果把整個太平洋的水倒出,也澆不熄我對你愛情的火。整個太平洋的水全部倒得出嗎?不行。所以我并不愛你。(痞子蔡《第一次親密接觸》)
例5用反問語氣表達不可能有驚世駭俗的文章。例6假設三種不可能實現的情況并作答,以此表明自己不可能有愛情。
[辨析1]絕語與反設。見“反設”條。
[辨析2]絕語與偏語。見“偏語”條。
[辨析3]絕語與假設句。形式上都是由假設條件和結論兩個部分構成。區別是:
(1)絕語所假設的事物都是現實生活中不可能出現或實現的;而假設句所假設的事物或所提出的條件沒有這一要求,可以是現實的,也可以是超現實的。
(2)絕語所假設的條件與結論之間是不一致的非對應關系;而假設句所假設的條件與結論之間是一致的對應關系。
有些修辭著作認為“絕語”相當于“設誓”,可以合并。
上一篇:什么是緊縮修辭手法
下一篇:什么是類字修辭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