垂飲清露(1),流響出梧桐(2)。
居高聲自遠,非是藉秋風(3)。
【注釋】
(1)垂:,人的帽子上或旗桿頂上的纓子;垂,纓子下垂部分。因蟬口部吸管有觸須下垂,像人的帽纓。此處用來形容棲附在高樹枝上蟬用口吸管吸露的樣子。
(2)流響:發出的陣陣蟬鳴聲,持續不斷、流轉動聽,傳向遠方。
(3)藉:依賴、憑借。
【賞析心得】
這是一首詠物明志詩,明寫蟬,實寫人,言簡意賅,實可視為作者夕陽時的人生自我評價。首兩句“垂飲清露,流響出梧桐”,寫出了蟬垂埋頭而飲的是清露。垂本是表示官宦的身份,“垂”今飲“清露”,說明為官清廉。蟬抬首發出陣陣鳴聲,透過秋天高大梧桐稀疏的樹葉,不斷地送往遠方。末兩句“居高聲自遠,非是藉秋風”,說的是蟬居高發音,傳播自遠,并非憑借秋風等動力作用來送鳴聲。
世南入唐,已是六十花甲之年,在唐太宗貞觀年間任職,已近七十古稀,他歷經陳、隋、唐三朝,通過比較,深知當朝(唐朝)進入難得盛世,慶幸自己夕陽人生喜逢開明君主。尤在貞觀年間,凡遇太宗有過失,他就像秋蟬一樣發出鳴聲,犯顏直諫,結果是多為采納,甚得親禮,有助于貞觀開明之治,故太宗贊其德行、忠直、博學、文詞、書翰為“五絕”。
唐代詠蟬之詩出色者,數虞世南、駱賓王、李商隱等,號為“三絕”。藝術成就各有所長,但后兩者的格調遠不同于世南之詠。“露重飛難進,風多響易沉”(《在獄詠蟬》),駱賓王身陷禁所,發出的是患難蟬鳴自辯高潔;“本已高難飽,徒勞恨費聲”(《蟬》),李商隱懷才不遇,發出的是牢騷蟬鳴,哀中有“恨”。而虞世南的蟬詠卻是“居高聲自遠,非是藉秋風”。登高遠矚,清明廉潔,自能聲譽遠播,聞名遐邇,而無須外力幫助。在這里,虞世南似乎忽略了一個因素,其蟬鳴之所以與駱賓王和李商隱蟬鳴的命運不同,那就是他有幸遇上了一個開明的時代和開明的君主。若是作者所謂的秋風不含有帝王之力,那在封建時代是不太現實的。所以,末句寫“端不藉秋風”,似更為妥帖。試問:吹的是陳后主和隋煬帝時代的秋風,他的蟬鳴有這么幸運嗎?
上一篇:蘇軾《臨江仙·夜歸臨皋》即事抒情詞作鑒賞
下一篇:王績《秋夜喜遇王處士》描寫秋夜田園生活和朋友喜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