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悲陳陶》詩中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
孟冬十郡良家子②,血作陳陶澤中水。
野曠天清無戰聲,四萬義軍同日死③。
群胡歸來血洗箭,仍唱胡歌飲都市④。
都人回面向北啼,日夜更望官軍至⑤。
【注釋】
①至德元載(756)十月二十一日,宰相房琯率軍與安史叛軍大戰于陳陶斜,此時賊勢方盛,而官軍以輕敵遂致大敗,死傷四萬余人。杜甫時陷長安,聞之而作此詩,字里行間充滿悲憤之情。陳陶,即陳陶斜,又名陳濤斜,在今陜西咸陽市東。②孟冬,冬季第一個月,即陰歷十月。十郡,泛言士兵占籍之廣。良家子,清白人家的子弟。③二句極言官軍傷亡慘重。野無戰聲,指激戰過后,全軍覆沒,戰場一片死寂。義軍,謂官軍為國而戰,乃正義之師。④二句憤安史叛軍之得志驕橫。群胡,指安史叛軍。血洗箭,兵器上沾滿了血。箭,指代兵器。都市,國都長安的街市。⑤二句寫長安士民亟盼光復。都人,京都士民。當時,肅宗遷至彭原(今甘肅西峰),地處長安西北,所以說“回面向北啼”。
【評析】
這首詩以實錄反映了唐軍慘敗、叛軍氣焰正盛的形勢,以典型的畫面凸顯了戰爭的殘酷。表現的不僅僅是詩人對時勢變化的關注,更主要的是無數生命的毀滅在詩人內心造成的強烈震撼,及由此而產生的深沉的憂患意識。杜甫的可貴就在他的心始終與人民一起滴血,并未因熟視喪亂而變得麻木,所以他的痛切悲苦之詞,才能使千載以下的讀者為他的博大仁愛而感奮流涕!在藝術處理上做到了明寫與暗寫、實寫與虛寫的高度統一,即將陳陶會戰及其后果、詩人愛憎和民心所向統一了起來。
上一篇:杜甫《月夜》詩中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
下一篇:杜甫《悲青坂》詩中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