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集句詩創(chuàng)作考察(順康時期)
經(jīng)過明代的恢復(fù)和發(fā)展,集句詩在清代實現(xiàn)了高度繁榮。清代集句詩人數(shù)量眾多,產(chǎn)生的集句詩集數(shù)量目前也難以有準(zhǔn)確的統(tǒng)計。僅以筆者考知的情況來說,有清一代的集句詩集的數(shù)量比此前所有朝代創(chuàng)作的集句詩集的總和還要多得多。由于清代距今未遠(yuǎn),有些集句詩集可能藏在某些圖書館的角落里沒有被整理,或者藏在民間沒有被發(fā)現(xiàn),不能斷言其是否存世,所以本節(jié)對有材料證明存世的集句詩集(卷)注明“今存”,對有材料表明已經(jīng)亡佚的詩集(卷)注明“已佚”,而對那些不知道是否已經(jīng)亡佚的作品注為“不知存亡”。由于相關(guān)內(nèi)容太多,故按照時間順序分為四節(jié),分別對順康時期、雍乾時期、嘉道咸時期、同光宣時期集句詩集(卷)的創(chuàng)作情況進(jìn)行力所能及的考察。
自清軍入關(guān)到中華民國建立,清代統(tǒng)治中國的歷史共有268年,歷十個皇帝,即所謂“大清十帝”。順康時期包括清世祖順治(1644~1661)和清圣祖康熙(1662~1722)兩位皇帝在位的時間,一共79年,約占總時間的30%。現(xiàn)對其間集句詩集(或卷)的創(chuàng)作情況進(jìn)行考察。
1.方式玉《集杜詩》二十卷,已佚。許承堯《歙事閑譚》“方玉如”條載:“方式玉,字玉如,巖鎮(zhèn)人。工詩畫。順治中以貢授鹿城訓(xùn)導(dǎo),興復(fù)雅樂,著《涉江草》、《集杜詩》。”江慶柏《清代人物生卒年表》載其生卒年為?~1654。孫微《清代杜詩學(xué)文獻(xiàn)考》據(jù)《中國人名大辭典》著錄其有《集杜詩》120首,并注明“已佚”。
2.吳而達(dá)《康侯集古詩》,不知存亡。陳果青《詞學(xué)詞典》載:“吳而達(dá),字康侯,清廣東東莞人,生卒年及事跡不詳。著有《破夢草》,附詞。《全清詞鈔》收其《點絳唇》一首。”章文欽《清初東莞的明遺民》一文載:“他如劉政有《河洛理數(shù)說》,吳而達(dá)有《康侯集古詩》、《破夢草》等。”
3.毛彰《集杜詩》,已佚。毛彰,事跡不詳。《清代杜詩學(xué)文獻(xiàn)考》“毛彰《集杜詩》”條載:“毛彰,字煥文,一字闇齋。鄞縣(今浙江寧波鄞州區(qū))人。順治時監(jiān)生。著有《集杜詩》、《和杜詩》、《闇齋近稿》。《集杜詩》,《(民國)鄞縣通志·藝文志》著錄。已佚。”
4.施端教《嘯閣集古》五卷、《嘯閣集韻詩全稿》八卷、《春江別曲集唐》二卷,今皆存。施端教(1603~1674),字匪莪,號嘯閣,盱眙(今屬江蘇)人。因被推薦為宣城訓(xùn)導(dǎo),仕至東城兵馬司指揮。施閏章《學(xué)余堂文集》卷二十《東城兵馬司指揮施君匪莪先生墓志銘》載其事跡較詳:
匪莪為人好文學(xué),人有贈之言者,裒集不遺一字,積為大帙。其所酬贈人,皆手自書。尤喜集唐人成句為詩,切情指事,吻合渾成,工若己造,多至累數(shù)寸不倦……卒于官,實康熙甲寅年二月七日也,年七十二……著有《唐詩韻匯》五十卷、《集唐》十三卷、《六書指南》、《嘯閣文集》等書……
《江南通志》卷一百六十七《人物志》載:“國朝施端教,字匪莪,以貢訓(xùn)宣城、令范縣,升東城兵馬指揮。風(fēng)雅知名,又精六書,工草隸。所著有《嘯閣集古詩》、《韻匯》、《唐詩韻匯》等書。”《清人別集總目》“施端教”條載:“《嘯閣集古》5卷,順治刻本(北圖)。《嘯閣集韻詩全稿》8卷,順治12年刻本(《皖人書錄》)。《春江別曲集唐》2卷,順治嘯閣刻本(清華)。”《清人詩文集總目提要》卷三“生于萬歷二十九年至三十三年(1601~1605)”中“《嘯閣集韻詩全稿》八卷”條載:
施端教撰。端教生于萬歷三十一(1603),卒于康熙十三年(1674)。字匪莪,安徽泗縣人。順治七年歲貢,由范縣知縣官至東城兵馬司指揮。先有《嘯閣集古》,即《長安秋興》三卷、《春秋閨辭》二卷,順治八年刻,中國國家圖書館藏本缺《秋興》卷一。又有《春秋別曲集唐》二卷,順治間嘯閣刻,清華大學(xué)圖書館藏。《續(xù)修四庫提要》載《嘯閣集韻詩全稿》八卷,集《詩經(jīng)》迄六朝唐宋元句為詩,多至萬首,其師鄒之麟、文震孟等為之點定,有査繼佐、杜濬、顧夢游、黃周星、沈士柱、梅清等二十余序,孫自式序作于順治十二年,集當(dāng)刻于此時。其詩雖多集句,然吳貞度序謂其“屬詞比事,妙合天然”,于詩壇中別樹一幟。另有《嘯閣文集》,不傳。
5.金人瑞《沉吟樓借杜詩》一卷,今存。《清人別集總目》“金人瑞”條載:“《沉吟樓借杜詩》1卷,清刻唱經(jīng)堂才子書本(《叢書綜錄》),民國24至25年排印《中國文學(xué)珍本叢書》第一輯《唱經(jīng)堂才子書匯稿》十一種本(《叢書綜錄》),1985年江蘇古籍出版社排印《金圣嘆全集》本。”《清人詩文集總目提要》卷三“生于萬歷三十四年至三十八年(1606~1610)”中“《沉吟樓詩選》一卷”條載:
金人瑞撰。人瑞生于萬歷三十五年(1607),卒于順治十八年(1661)。原名采,字若采,江蘇常州人。入清后改名人瑞,字圣嘆,順治十八年以哭廟案入獄處死。比他稍后的廖燕為之撰傳,并作《吊金圣嘆》詩,載《二十七松堂集》。其詩原刻有《沉吟樓借杜詩》二十五首,南京圖書館藏……
《沉吟樓借杜詩》一卷乃集杜詩集,但其中也附有少量集句詩以外的作品。孫微在《清代杜詩學(xué)文獻(xiàn)考》一書中說:
《沉吟樓借杜詩》并不全是集杜之作,如其中《燕子》、《聞笛》、《今春》等,都是金圣嘆模仿相關(guān)杜詩自擬的新題,這些詩歌在格調(diào)、遣詞、語氣等方面模仿杜詩,但又善于生發(fā)新意,借杜詩以諷世警世,抒發(fā)金氏個人情懷。
6.黃周星《千春一恨集唐詩》一卷,今存。黃周星(1611~1683),字九煙,號圃庵、而庵、笑蒼道人等,上元(今江蘇南京)人。朱彝尊《明詩綜》卷七十五詩人小傳云:“周星字九煙,上元人,育于湘潭周氏。中崇禎庚辰(1640)進(jìn)士,除戶部主事,疏請復(fù)姓。晚居湖州,有《芻狗齋集》。”后又引其自著的《靜志居詩話》云:
九煙晚變名曰黃人,字曰略似,又號團(tuán)庵,又曰汰沃主人,又曰笑蒼道人。布衣素冠,寒暑不易。人有一言不合,輒謾罵。嘗賦詩云:“高山流水詩千軸,明月清風(fēng)酒一船。借問阿誰堪作伴,美人才子與神仙。”年七十,忽感愴于懷,仰天嘆曰:“嘻!而今不可以死乎?”自撰《墓志》,作《解脫吟》十二章,與妻孥訣,取酒縱飲,盡一斗,大醉,自沉于水,時五月五日也。
《千春一恨集唐詩》一卷,見清張廷華(蟲天子)所輯《香艷叢書》第11集。《香艷叢書》近年來已有人民文學(xué)等多家出版社出版。
7.張吳曼《律蘇和陶》一卷、《集句》一卷、《集唐梅花詩》一卷、《集古梅花詩》十九卷,今皆存。張吳曼(1611~?),字也倩,上海人,事跡不詳。《清人別集總目》“張吳曼”條載:
《大梅韻》1卷《律蘇和陶》1卷《八十自壽》1卷《梅花賦》1卷,光緒張汝翼刻張吳曼張山農(nóng)輯集梅花詩本(《叢書綜錄》)……《梅花百和》1卷《集句》1卷《十詠》1卷《集句》1卷《集唐梅花詩》1卷,清刻本(南圖)。[附]張吳曼,字也倩,上海人。
《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卷一百八十四為其《集古梅花詩》十九卷所作提要云:
吳曼字也倩,上海人。居吳淞江上,其地多梅,因為集句賦詠。凡《和中峰禪師韻》者一百首,《和陳涉江韻》者三十首,自和者十首;又一百首,則吳曼以同里沈球本有是體,為繼作而合刻之者;又一百首,則吳曼六十生日,其仲兄文卿取“十月先聞嶺上梅”句,集古為壽,吳曼因續(xù)為之者。末附《集唐梅歌》一首,乃七十六歲所作,殆終身詠此一花也。
據(jù)此知此集當(dāng)成于其晚年。此集今存清光緒年間張汝翼刻本,《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集部第258冊據(jù)其收錄。據(jù)《清人詩文集總目提要》卷十三“生于順治八年至十二年(1651~1655)”中“《集古梅花詩》無卷數(shù)”條載:“張吳曼撰……復(fù)旦大學(xué)圖書館藏清鈔本一冊,題《梅花百詠和中峰禪師韻》,署釋智珧撰。此智珧與張吳曼當(dāng)系一人。”
8.沈自南《沈子律陶》一卷,今存。《清人別集總目》“沈自南”條載:“《酬贈草》1卷《沈子律陶》1卷,清抄本(吳江)。[附]沈自南(1612~1666),字留侯,吳江人。順治12年進(jìn)士,官蓬萊知縣。”郝麗霞《吳江沈氏文學(xué)世家研究》載:
沈自南(1612~1667),字留侯,號恒齋。沈珫第十子。崇禎九年(1636)中舉,之后久困場屋,十九年后,直到順治十二年(1655)才中進(jìn)士,家居十余年始謁選,授山東蓬萊知縣。清介至矢,素性簡亢。甲申、乙酉間隱居同里湖濱,絕跡城市,為集陶詩四十首以見志。著有《恒齋稿》。
9.傅扆《漬槻堂集唐(春閨)》一卷,今存。《清人別集總目》“傅扆”條載:“《清[應(yīng)為漬]槻堂近詩》1卷《燕南日征草》1卷《落花詩》1卷《清[應(yīng)為漬]槻堂集唐》1卷,順治刻本(中科院)。按:有鄧之誠題記。……[附]傅扆(1614~1684),字蘭生,一字彤臣,號麗農(nóng),又號荔農(nóng),新城人。順治12年進(jìn)士,官至監(jiān)察御史。”《清人詩文集總目提要》卷五亦著錄此集。《四庫未收書輯刊·第8輯》第23冊據(jù)此本影印收入。
10.沈延銘《靜園集句》十卷,今存。沈延銘,事跡不詳。《清人別集總目》“沈延銘”條載:“《靜園集句》10卷《別集》1卷,康熙2年刻本(北圖、上圖、北大)。[附]沈延銘,嘉興人。”《清人詩文集總目提要》卷五“生于萬歷三十九年至四十三年(1611~1615)”中“《靜園集句》十卷《別集》一卷”條載:“沈延銘撰。延銘號靜園,浙江嘉興人。此集陸又宜評,康熙二年刻,北京大學(xué)圖書館藏。光緒《嘉興府志》著錄此集不署卷數(shù)。”
11.陶季《集唐》一卷,今存。《清代人物生卒年表》載其生卒年為1616~1701。《清史稿》卷四百八十四載:
陶季,寶應(yīng)人。初名澂,字季深,以字行。復(fù)去其一,稱陶季。負(fù)異才,鋒穎踔厲。游燕、趙、齊、魯之郊,逾太行,浮湘、沅,所至皆有詩。士禎刪定其客滇南、閩中諸詩,以高、岑、龍標(biāo)相況。先是詔舉鴻博,公卿爭欲薦,季辭不就,以布衣終。有《湖邊草堂集》及《舟車集》。
《清人別集總目》“陶季”條載:“《舟車集》20卷《后集》10卷附《集唐》1卷,康熙雍正刻本(北圖、上圖、南圖、吉林、中科院文研所、華東師大)。[附]陶季(1616~1703),本名澂,字季深,后以字行,去深曰季,寶應(yīng)人。明諸生,入清隱居。”《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集部第258冊據(jù)此本影印出版。
12.陳煌圖《集唐自述詩》二卷,今存。《清人別集總目》“陳煌圖”條載:“《集唐自述詩》2卷,康熙五聚堂刻本(常熟)。[附]陳煌圖(1618~1694),改名鴻,字鴻文,號定庵,常熟人。明崇禎15年副貢,入清隱居。”《清人詩文集總目提要》卷六亦載此書。
13.柳如是《我聞室梅花集句》三卷,今存。柳如是(1618~1664),本姓楊,名愛,字靡蕪,一字影憐,后改姓柳,名是,字如是。江南吳江(今屬江蘇)人。早歲生活坎坷,為婢為妾,一度入青樓為歌妓,為“秦淮八艷”之一。與錢謙益結(jié)為夫妻后,號我聞室主、河?xùn)|君。柳如是聰慧好學(xué),色藝雙絕,詩文皆有根柢,著有《湖上草》《戊寅草》《柳如是尺牘》等。《我聞室梅花集句》中有五律、七律、七絕各一百首。《清人別集總目》《清人詩文集總目提要》均未收入此書。《中華婦女文獻(xiàn)縱覽》載:“《我聞室梅花集句》三卷/(清)柳如是撰。吳縣潘氏藏丁初我校抄本。”
14.張璠《當(dāng)翠樓集唐》□卷,今存卷一至四及卷七。張璠,事跡不詳。《清人詩文集總目提要》卷六“生于萬歷四十四年至泰昌元年(1616~1620)”中“《當(dāng)翠樓集唐》無卷數(shù)”條載:“張璠撰。璠字魯毓,浙江仁和(今浙江杭州)人,善畫。此集稿本,有清初查繼佐、陸圻序,存卷一至四及卷七,中國國家圖書館藏。”《清人別集總目》“張璠”條載:“《當(dāng)翠樓集唐》□卷,稿本(北圖)。按:存卷1至4、卷7共5卷。有查繼佐、陸圻序。”查繼佐(1601~1676)、陸圻(1614~?)均為清初人,則張璠亦當(dāng)為清初人。
15.李鄴嗣《集世說詩》一卷、《集史》、《集陶》,今皆存。《清人別集總目》“李鄴嗣”條載:“《集世說詩》1卷,《昭代叢書》(道光)本(《叢書綜錄》、旅大)。……[附]李鄴嗣(1622~1680),原名文胤,以字行,號杲堂,鄞縣(今浙江寧波)人。明諸生。”張仲謀《浙東詩學(xué)巨子李鄴嗣》一文說:
鄴嗣的集句詩別開生面,不僅集詩句,亦兼采文句,而稍以其語經(jīng)緯其間。他甚至還創(chuàng)作了“集史”(即集《史記》中文句為詩)41章,其中有的為《史記》原句,多數(shù)則稍加隱括剪裁。這在當(dāng)時被視為創(chuàng)舉,并且引起了一些人的仿效。鄴嗣的集陶詩26首(見《外集》卷一),亦不僅取資于陶詩,陶淵明那為數(shù)不多的文、賦同樣也是采擷的對象,斯真可謂之寢食陶公了。
16.蔣嶟《集唐》一卷,今存。《清人詩文集總目提要》卷七“生于天啟元年至五年(1621~1625)”中“《斯友堂集》八卷”條載:
蔣嶟撰。嶟生于天啟二年(1622),卒于康熙五十四年(1715)。字子巖,號云壑,祖籍浙江青田,僑居山陰。始為諸生,與陳子龍等交往。晚年絕意仕進(jìn),授徒為生。謚安頤。卒后其孫為概輯其遺稿,為《斯友堂集》,凡文二卷、詩六卷,姜希轍、許尚質(zhì)為之序,身后序者有周長發(fā)、胡天游、周良棟,胡天游且為撰碑文,乾隆九年蔣為概刻,中國國家圖書館藏。詩有《偶存》、《贅游》、《秋吟》、《引醇》、《集唐》諸集,皆有小序。《金正希遺稿序》、《明孝廉孫徵君傳》,記明末金聲及孫奇逢事跡甚詳。
17.吳肅公《律陶》一卷,今存。《清人別集總目》“吳肅公”條載:
《街南文集》20卷《續(xù)集》7卷附《讀禮問》3卷《律陶》1卷,康熙28年豐溪吳氏刻本(南圖、北大、日本內(nèi)閣)。[附]吳肅公(1626~1699),字雨若,號晴巖,一號逸塢,別號街南,自署匏道人,宣城人。明諸生,入清隱居。
《清人詩文集總目提要》卷八“《街南文集》三十卷”條也著錄了其《律陶》一卷。
18.徐堅石《梅花集杜詩》一卷,不知存亡。乾隆間《杭州府志》卷五十九載:“《梅花集杜詩》一卷,仁和徐介堅石撰。”《清人詩文集總目提要》卷七“生于天啟元年至五年(1621~1625)”中“《西溪梅花詩》一卷”條云:
徐堅石撰。堅石字孝先,號竹友,一號亭,又號澡雪老人,江蘇吳縣人。此集與施石農(nóng)《渚中雜詩》合鈔一冊,中國科學(xué)院圖書館藏。凡詩七十二首,有《辛亥春日客施子贊伯村居》,則康熙十年所作。題下朱筆書:“按堅石先生有《詠梅詩》一卷,計一百四十四首,其七十二首在《集杜詩》卷中,故不重鈔。”蓋此為鈔者所書。魏禧《施石農(nóng)渚中雜詩》跋云:“予嘗敘徐孝先詩,比于石之崚嶒、滟滪峻仄之水。”今《梅花詩》卷不載此序。
19.徐介《集陶新詠》六卷,今存。《清人別集總目》“徐介”條載:“《貞白齋詩集》10卷《集陶新詠》6卷,清抄本(北圖)。”《清人詩文集總目提要》卷八“生于天啟六年至崇禎三年(1626~1630)”中“《貞白齋詩集》十卷《集陶新詠》六卷”條載:
徐介撰。介生于天啟七年(1627),卒于康熙三十七年(1698)。初名孝直,字孝先,更名后字堅石,號狷庵,浙江仁和人。崇禎十六年諸生,甲申后棄田廬產(chǎn)業(yè),徜徉山水間。所撰詩集向無刻本,皆以鈔本流傳,現(xiàn)存四種:一為《貞白齋詩集》十卷、《集陶新詠》六卷,清鈔本,中國國家圖書館藏……
關(guān)于徐介的事跡,清吳慶坻《蕉廊脞錄》卷四所載較詳:
徐介初名孝直,字孝先;后改今名,字堅石,號狷庵;又名曠,號淥溪,仁和人。明季諸生,陸圻之甥也。家塘棲落瓜堰。乙酉(1645)年二十,棄諸生,易其名曰介。妻死不娶,子死不嗣。去田園,壟墓,白衣冠,垂五十年。轉(zhuǎn)徙無定所,后入河渚,愛浦溆陂塘之勝,遂寄棲施石農(nóng)廡下。嚴(yán)毅疾惡,狹中鮮容,非分之餉錙黍不受。性豪于飲,大醉,取詩箋寸寸碎之,投水中,曰:“世安有能讀徐生書者!”又善哭,醉益甚。春晚間杜鵑聲,則抆淚撇涕,發(fā)聲磕磕而不可止。見者以為狂,生曰:“我非狂,乃狷也!”因號狷庵。既以為狷不敢希,復(fù)易為狷次云。
據(jù)此可知,徐堅石與徐介實為一人,《清人詩文集總目提要》誤將其分為二人,應(yīng)據(jù)以上材料將兩處材料合在一處。
20.閔麟嗣《閔賓連集杜》不分卷,今存。《清代杜詩學(xué)文獻(xiàn)考》“閔麟嗣《閔賓連集杜》不分卷”條載:
閔麟嗣(1628~1704),字賓連,又字檀林,號橄庵,徽州(今安徽歙縣)巖寺鎮(zhèn)人,明末移家江都,為揚(yáng)州府學(xué)生,入清棄之。與魏禧、王猷定、吳嘉紀(jì)、雷士俊諸遺民友善。著有《古國都今郡縣合考》一卷、《周末列國有郡縣考》一卷、《黃山志》七卷、《黃山松石譜》一卷、《廬游草》、《悟雪草堂集》、《植學(xué)堂詩存》、《閔賓連悟雪詩輯佚》、《閔賓連集杜》等。《閔賓連集杜》不分卷,清刊本,一冊。《安徽文獻(xiàn)書目》(安徽人民出版社1961年版)著錄,稱藏于安徽省博物館。
21.張晉《律陶》《集杜》《琵琶十七變》各一卷,今皆存;《集唐》一卷、《七律集句》,不知存亡。張晉(1629~1659),字康侯,狄道(今甘肅臨洮)人。順治九年(1652)進(jìn)士,十四年任江南鄉(xiāng)試同考官,因有人參奏“主考方遒等弊竇實多”,次年被順治皇帝判處絞刑。著有《張康侯詩草》等。《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卷一百八十二為該書所作提要云:
國朝張晉撰。晉字康侯,狄道人。順治壬辰(1652年)進(jìn)士,官丹徒縣知縣。其詩頗學(xué)李白,兼及李賀之體,第一卷為《黍谷吟》,第二卷為《秋舫一嘯》,第三卷為《薊門篇》,第四卷為《勞勞篇》,第五卷為《石芝山房草》,第六卷、七卷為《雍草》,第八卷為《稅云草》,而以詩余附焉,第九卷為《律陶》,集陶詩為五言律也,第十卷為《集杜》,第十一卷為《集唐》,亦皆五言律,據(jù)《后跋》云,尚有七律集句,未經(jīng)編入云。
可惜四庫館臣所見的本子今已不在。趙逵夫根據(jù)現(xiàn)存的幾種不同版本加以整理,仍定名為《張康侯詩草》。此本中有三卷集句詩,分別編為卷七《律陶》,有五律24首;卷八《集杜》,有五律22首;卷九《琵琶十七變》(集杜),雜言古體17首。至于四庫館臣提到的《集唐》一卷和“七律集句”,今皆不知所蹤,恐怕已經(jīng)亡佚了。
22.葉奕苞《集唐人句》一卷,今存。葉奕苞(1629~1687),字九來,號二泉、半園,江蘇昆山人。康熙十八年(1679)舉試博學(xué)鴻儒科,為忌者匿卷,罷歸。《清人別集總目》“葉奕苞”條載:
《經(jīng)鋤堂詩稿》8卷《倡和詩》1卷《花信詩》1卷《北上錄》1卷《集唐人句》1卷《詩余》1卷,康熙17年序刻本(上圖)。《經(jīng)鋤堂詩稿》10卷《詩余》1卷《花信詩》1卷《北上錄》1卷《集唐人句》1卷《文稿》1卷《樂府》1卷《雜著》1卷,清刻本(華東師大)。”
《集唐人句》一卷,《四庫禁毀書叢刊·集部》147冊據(jù)清康熙簡刻本影印收入。
23.黃震青《集唐》一卷,不知存亡。黃震青,字或號為龍標(biāo),生平、事跡均不詳。乾隆間《歷城縣志》卷二十二載:“黃震青,《龍標(biāo)詩集》(見《古歡堂集》,卷未詳)。按《山左詩鈔》云,震青有《遺詩》一卷,《集唐》一卷,亦非其全集也。”文后引田雯《古歡堂集》中為《龍標(biāo)詩集》所作的序文:
余少時曾識龍標(biāo)于濟(jì)南,不知其能詩也。距今四十余年,得其詩讀之,龍標(biāo)亡矣。龍標(biāo)之詩……大率多宛轉(zhuǎn)沉吟、侘傺悲怨之作,如雍門之琴、子野之笛、荊山之泣也。今夫人之傳,殆有幸焉。龍標(biāo)才氣騰踔,睥睨群流,特以遭遇迍邅,故其詞傷其自瘁而磊落不羈之慨,猶浮動毫箸間……聞其晚年以著述自娛,有時徵朋呼酒,蠟屐命游,吊瑯琊之荒臺,慨牛山之禿樹,徜徉擱嘯,濯色磨光。嗟乎!龍標(biāo)文采風(fēng)流,藉以不綴,蓋有詩篇存耳。詎非幸與……
田雯的生卒年為1635~1704。此時黃震青已亡。田雯既云“少時曾識龍標(biāo)于濟(jì)南”,而四十年后他寫此序時“龍標(biāo)亡矣”,故可以推知黃震青的年歲長于他,至少也與他相當(dāng)。
24.王延祚《病余集杜詩》一卷,已佚。王延祚,事跡不詳。《清代杜詩學(xué)文獻(xiàn)考》“王延祚《病余集杜詩》一卷”條載:“王延祚,字綿國。蕭山(今屬浙江州)人。王余高之父。《病余集杜詩》一卷,清施再盛《世善堂書目》著錄。已佚。”
25.周金然《歸興集唐》一卷,今存。《清人別集總目》“周金然”條載:“《歸興集唐》1卷,康熙刻本(北圖)……[附]周金然(1631~?),字廣居,號廣庵,上海人。康熙21年進(jìn)士,官洗馬中允。”《清人詩文集總目提要》卷九“《廣庵集》八十三卷”條亦著錄此書。
26.車萬育《懷園集李詩》八卷、《懷園集杜詩》八卷,今存;《集唐詩》二卷,不知存亡。《清人詩文集總目提要》卷九“生于崇禎四年至八年(1631~1635)”中“車萬育《懷園集李詩》八卷、《集杜詩》八卷、《車都諫集》二卷”條載:
車萬育撰。萬育生于崇禎五年(1632),卒于康熙四十五年(1706)。字與三,一字鶴田,號云崖,湖南邵陽人。僑居金陵。康熙三年進(jìn)士,選庶吉士,散館改戶部給事中,轉(zhuǎn)兵科掌印給事中。善書法,著《螢照堂明代法書石刻》十卷。有《奏疏》十卷,多人所不敢言。此《懷園集李詩》八卷、《懷園集杜詩》八卷,康熙間自刻,中國國家圖書館藏。民國間輯《邵陽車氏一家集》,選入《車都諫集》,凡詩文各一卷,南京圖書館藏。
《清人別集總目》“車萬育”條載:
《懷園集杜詩》8卷,康熙28年刻本(湘圖、北師大)。《懷園集李詩》8卷,康熙33年刻本(上圖)。《懷園集李詩》8卷《懷園集杜詩》8卷,康熙28年刻本(北圖、鄂圖、皖圖、中科院、北京文物局、湖南師大、暨大、成都杜甫草堂)。
《中國古籍善本書目·集部》載:“車萬育,《懷園集李杜詩合選》十六卷。”民國時期劉粹叔(號純公)在《車都諫集》卷一中所作按語云:
《通志·藝文志》稱,都諫有《集李詩》八卷,《集杜詩》八卷,《集唐詩》二卷,皆已分體編印,今均不見。惟《耆舊集》錄其集唐詩八首,車氏譜錄其有關(guān)宗誼者,集李、集杜詩十八首而已。殆本集付印時,老友瑞階又郵到《懷園集杜詩》殘本五卷,起五言律,迄七言絕句,共詩三百四十首,并《耆舊集》車氏譜所錄都三百六十六首。即以集唐、集李各詩,分列于前,而以集杜各詩依原刊本,按體例后。因全集均已排印,此集句詩,雖多至數(shù)百首,不復(fù)再分卷數(shù),閱者諒之。
據(jù)此可知,車萬育的《集唐詩》二卷在民國時期可能就已經(jīng)失傳,但所幸其《懷園集杜詩》八卷、《懷園集李詩》八卷今皆存世,已見上文。易孟純?yōu)椤渡坳栜囀弦患壹纷餍|c時,一仍劉粹叔所輯,對這些重要的作品都不加補(bǔ)充,不能不說是一種遺憾。
27.王士禎《漁洋山人集句梅花詩》不分卷,今存。王士禎(1634~1711),字貽上,號阮亭,又號漁洋山人,新城(今山東桓臺)人。王士禎是清初文壇領(lǐng)袖,與浙江朱彝尊齊名,時有“南朱北王”之稱。《清人別集總目》“王士禎”條載:“《漁洋山人集句梅花詩》不分卷,乾隆35年刻本(南圖)。”
28.李天馥《古宮詞》一卷,今存。《清人別集總目》“李天馥”條載:“《古容[宮]詞》1卷,康熙刻本(中科院)。按:有鄧之誠題記。[附]李天馥(1635~1699),字湘北,號容齋,合肥人。順治15年河南永城籍進(jìn)士,官至吏部尚書、武英殿大學(xué)士。謚文定。”《四庫未收書輯刊》第8輯第16冊據(jù)該本收錄。李天馥自序云:
粵稽《三百篇》之旨,多載宮吟;《十九首》之辭,半題閨怨。下至八代,爰及三唐,世尚香評,人耽艷詠。蓋以寓忻寄慨,調(diào)近風(fēng)騷,故而繪寵編愁,詞傳禁掖耳。況昭陽殿里,八百無雙;長信宮里,三千第一。蜃窗春曉,晴開翡翠之樓;鴛瓦煙浮,寒鎖珍珠之幕。輦陪素蒂,職號司花;枕薦紅蕤,嬌名來夢。香散蚊毫之理,豆蔻芳心;妝留獺髓之痕,芙蓉脂肉。沉香亭北,漸聞玉磬敲殘;太液池邊,頓使文犀擊碎。斯則盟深百劫,誓切三生者矣。別有望幸長門,待迎永巷,對韶光而羞萱草,赧顏面而咒桃花。遙追貯屋之恩,妒殺守宮之跡。自恃承光女士,何來子客外人。甄后玉衣,久悲香散;班姬紈扇,長恨秋捐。復(fù)道草青青,露濕羅縢彩紲;掖庭塵裊裊,風(fēng)生羽佩金搖。聽殘長樂鐘聲,寒鴉滿院;望斷昭陽樹影,明月流天。蟬鬢御金蟲,寂寞蘭香帳額;猊煙冷銀葉,蕭條柳絮簾櫳。宋氏若昭,空擁先生之號;劉家阿淖,徒邀博士之稱。是以羿后黃蓍,飛來月里;晉嬪紅葉,流出人間。愁地茫茫,情天漠漠。淚珠事業(yè),夢蝶生涯。此固在昔,同傷于今,共悼者也。擬摛巴曲,愧不能佳;爰采唐音,遍羅厥纖,擇數(shù)百人之警句,故聲調(diào)易工;積十余日之精研,遂捃摭特切。閱者以詞會旨,宜百首作一首觀;亦以要該繁,更一句作一首讀可爾。乙巳(1665)冬日自識。
29.陳光龍《貞可齋集宋》十卷,《集唐詩》三卷,今皆存;《集杜詩》一卷,已佚。陳光龍,字羲臣,湖北黃陂人,順治十六年(1659)進(jìn)士。章學(xué)誠所撰《湖北通志未定稿》有傳。《清人別集總目》“陳光龍”條載:“《貞可齋集宋》10卷,康熙刻本(南圖)。按:有佚名批。”《清代杜詩學(xué)文獻(xiàn)考》“陳光龍《集杜詩》一卷”條載:
陳光龍,周采泉《集杜書錄》誤作“陳龍光”。字義臣,黃陂(今屬湖北武漢)人。清順治十六年(1659)進(jìn)士,任南陽府推官。有獄,坐大辟者七人,光龍廉雪其冤,改平樂知縣。吳三桂叛,粵帥孫延齡謀應(yīng)之。光龍密上書巡撫馬雄鎮(zhèn),雄鎮(zhèn)疑懼,不敢先發(fā),孫遂舉兵反,進(jìn)逼平樂。光龍堅守孤城四十余日,外援不至,守弁聶祿開門降,光龍乘間懷印奔梧州。久之,擢梧州府同知。事平,以父疾乞歸。有《集杜詩》一卷。生平事跡見《(民國)湖北通志·人物志十六·列傳六》。《集杜詩》一卷,《(宣統(tǒng))湖北通志·藝文志》著錄。已佚。
中山大學(xué)圖書館藏《貞可齋集唐》三卷、《集宋》三卷,清康熙刻本,4冊;《貞可齋集唐》三卷、《集宋》十卷,清康熙陳氏家刻本,4冊。又《清人詩文集總目提要》卷八“生于天啟六年至崇禎三年(1626~1630)”條載:“陳光龍《陳羲臣集律》十卷”條載:“陳光龍撰。光龍字羲臣,湖北黃陂人。順治十六年進(jìn)士,授南陽府推官,改廣西平樂知縣,以抗擊吳三桂有功,擢梧州府同知。此集康熙二十三年刻,中山大學(xué)圖書館藏。”此處所說《陳羲臣集律》十卷,即《貞可齋集宋》十卷。
30.朱襄《無題集韻》三十首,不知存亡。黃開國《經(jīng)學(xué)辭典》“朱襄”條載:“字贊皇。江蘇無錫人。清代經(jīng)學(xué)家。康熙年間(1662~1722年)諸生,善作詩,客居北京。著有《易緯》二卷以及《碧山吟》。”王謇《宋平江城坊考》卷四《東北隅》中“碧鳳坊”條引《流寓傳》載:
朱襄,字贊皇,無錫人。八歲有詩名,能作擘窠書,時人目為神童。弱冠游京師,館于諸王,為王所禮敬。王自號紅蘭主人,又酷愛襄詩。海內(nèi)名人皆樂與交游。晚年僑寓長邑之清真觀巷,貧困以死。尤精《易》理,著《易韋[應(yīng)為緯]》十二卷,《集唐詩》三十首為一卷。
吳承學(xué)在《集句論》一文中說:
優(yōu)秀的集句有時可以超過原作。顧嗣立《寒廳詩話》說朱贊皇(襄)《無題集韻》三十首,其中如“新水亂侵青草路,好風(fēng)輕透白莎衣”,“千樹梨花百壺酒,一莊水竹數(shù)房書”,“一彈流水一彈月,半入江風(fēng)半入云”,“海棠花底三年客,蟋蟀聲中一點燈”。姜宸英極喜之,說“此在全首或未為佳句,殘縑舊繡,一經(jīng)其心杼而新之,有起有承,有轉(zhuǎn)有闔,莫不聲切云漢,思入杳冥”。故這種以普通詩歌為集句對象,披沙揀金,經(jīng)過藝術(shù)的提煉,集成新作的方法為“贊皇詩法”。
31.釋蒼林岫《松阿詩集略選》四卷,今存。《清人詩文集總目提要》卷八“生于天啟六年至崇禎三年(1626~1630)”條載:“釋蒼林岫撰。作者生年不詳,卒于康熙二十八年(1689)。此集韓鴻遇、張興淳選,有張興淳跋,康熙二十九年刻,山西大學(xué)圖書館藏。詩多和陶、集唐之作。”
32.楊為松《三唐集韻》二卷,今存。楊為松,生平、事跡不詳。《清人別集總目》“楊為松”條載:“《三唐集韻》2卷,清初米拜堂刻本(北圖)。”《清人詩文集總目提要》卷十“生于崇禎九年至十三年(1636~1640)”中“《三唐集韻》二卷”條載:
楊為松撰。為松字青冬,自署茂苑人。此集清初米拜堂刻,中國國家圖書館藏。無序有目,署苕上韓裴萊園圃鑒,松陵趙沄山子父閱。卷一五言詩,卷二七言詩,皆集唐人詩句成詩。有《題畫寄傅玉雯》、《送李煥章東歸》等詩。顧有孝選《百名家英苑》載:“青冬故將家子,為余宗之婿。”
33.彭祖訓(xùn)《集蘇詩》,不知存亡。彭祖訓(xùn),字號、生卒年不詳,澧州(今湖南澧縣)人。康熙二十年(1681)進(jìn)士,仕至知縣。《湖廣通志》卷三十六載:“康熙二十年辛酉鄉(xiāng)試榜:彭祖訓(xùn),澧州人,知縣。”光緒間《湖南通志》卷二百五十七載:“《燕游草》、《集蘇詩》、《海上吟》、《拙存齋詩文》,澧州彭祖訓(xùn)撰。(《州志》)”此書今不知存亡。
34.徐旭旦《世經(jīng)堂集唐詩詞刪》八卷,今存。《清人別集總目》“徐旭旦”條載:
《世經(jīng)堂集唐詩詞刪》8卷,康熙53年世經(jīng)堂刻本(南圖、北師大)。……[附]徐旭旦,字溶咸,號西泠,錢塘人。副貢生,康熙18年(1679)舉博學(xué)弘辭,官連平知州。
王起《元明清散曲選》徐旭旦小傳云:
徐旭旦(1659~1720),字浴咸,號西泠,別署圣湖漁父,浙江錢塘(今杭州)人。少有才名,但仕途不順,一充拔貢,三中副車,九赴棘圍,不能博一第。一度為大將軍尚善幕僚,從戎湖湘,康熙十八年復(fù)薦舉博學(xué)宏詞。旋以河督靳輔薦開中河。三十三年(1694),大功告成,以六品服俸補(bǔ)興化縣丞;三十八年,升知縣。次年丁母憂;服除,起補(bǔ)清瀏、溆邑等地。四十九年,遷廣東連平知州。工詩善曲,孔尚任曾借用其散曲兩套入《桃花扇》傳奇。著有《世經(jīng)堂初集》、《世經(jīng)堂詩詞集》、《世經(jīng)堂集唐詩詞刪》、《靈秋會》雜劇和《芙蓉樓》傳奇……
35.馮泌《集陶詩》一卷,今存。《清人詩文集總目提要》卷十一“生于崇禎十四年至順治二年(1641~1645)”中“《東里子集》不分卷”條載:
馮泌撰。泌生于崇禎十六年(1643),卒年不詳。字仁可,號東里子,自署古儀人……今存《東里子集》四冊,未見伯章所撰序跋及田氏總序,康熙間刻,中國科學(xué)院圖書館藏。冊一為《東里子集正編》,計《喪禮廣論》九篇、《讀史偶見》十篇、《集陶詩》及《儗古學(xué)試草》若干首,詩止于康熙三十六年,當(dāng)為前集……
陽海青《中國叢書廣錄》著錄馮泌“《東里子集》”正編里有“《集陶詩》一卷”。《中州文獻(xiàn)總錄》載:“……今存《東里子集》四冊:冊一為《東里子集正編》,計《表禮廣論》九篇、《讀史偶見》十篇,《集陶詩》及《擬古學(xué)試草》若干首,詩至于康熙三十六年,當(dāng)為前集……”
36.沈善世《集句詩》三卷,今存。《清人別集總目》“沈善世”條載:“《集句詩》3卷,乾隆沈氏刻本(川圖)。[附]沈善世,秀水人。”《清人詩文集總目提要》卷十一“生于崇禎十四年至順治二年(1641~1645)”中“《集句詩》三卷”條載:“沈善世撰。善世字為九,浙江秀水人。工于集杜,士林傳誦之。此集乾隆間沈氏刻,四川省圖書館藏。”
37.高士奇《簡靜齋集唐悼亡詩》二卷,不知存亡。高士奇(1645~1703),字澹人,錢塘(今浙江杭州)人。一生著述甚多。《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卷二十九為“《春秋地名考略》十四卷”所作的提要云:“士奇字澹人,錢塘人,居于平湖。以諸生薦直內(nèi)廷,授中書舍人,改翰林院侍講,官至內(nèi)閣學(xué)士。”《浙江通志》卷二百五十一載其文集有:
《隨輦集》十卷,《續(xù)隨輦集》一卷,《城北集》八卷,《苑西集》十二卷,《歸田集》十四卷,《獨旦集》六卷,《四明山題詠》一卷,《簡靜齋集唐悼亡詩》二卷,《獨旦詞》一卷,《田間恭紀(jì)》一卷,《清吟堂集》九卷,《清吟堂續(xù)集》十二卷,《竹窗集》二十卷,《經(jīng)進(jìn)文稿》六卷,錢塘高士奇澹人著。
38.張潮《集杜梅花詩》一冊,今存。《清代杜詩學(xué)文獻(xiàn)考》“張潮《集杜梅花詩》一冊”條載:
張潮(1650~?),字山來,號心齋、三在道人,一說別署心齋居士。江都(今屬江蘇)人,歙縣(今屬安徽)籍。康熙初歲貢,入貲授翰林孔目。好學(xué)能文,交游甚廣,著述豐富。有《聯(lián)莊》一卷、《聯(lián)騷》一卷、《飲中八仙令》、《集杜梅花詩》等……
《集杜梅花詩》,為清詒清堂刻本,署“心齋張潮山來集”,集杜梅花詩百韻。《成都杜甫紀(jì)念館館藏杜集目錄》著錄。
39.王材任《復(fù)村集杜詩》一卷、《尊道堂別集》六卷、《劍外集》二卷,今存。《清人別集總目》“王材任”條載:“《復(fù)村集杜詩》1卷。清初刻本(北圖)。[附]王材任(1652~1739),字子重,號西澗,黃岡人。康熙十八年進(jìn)士,官僉都御史,后寓常熟。”《清人詩文集總目提要》卷十三“生于順治八年至十二年(1651~1655)”中“《尊道堂詩鈔》八卷、《別集》六卷”條載:“所撰《復(fù)村集杜詩》一卷,約康熙間刊,中國國家圖書館藏……《別集》六卷,曰《集唐》《集杜》。集于乾隆四年玉照亭刻,上海圖書館藏。”《杜集書錄》“王子重《尊道堂集杜詩》”條載:“清抄本,一冊。卷首有朱日浚序,另有《劍外集》二卷集陸游詩句,《尊道堂別集》三卷集唐人詩句。《成都杜甫紀(jì)念館館藏杜集目錄》著錄。”《杜集敘錄》載:“《尊道堂詩鈔》八卷、《別集》六卷,其中包括《望云集》二卷、《南沙集》四卷、《劍外集》二卷、《疊韻詩》三卷、《集杜詩》一卷,余有《西澗詩鈔》等。”
40.丁文衡《集唐詩》四卷,不知存亡。據(jù)《清代人物生卒年表》,丁文衡(1653~1723),字公銓,號乃清、茜園,錢塘(今浙江杭州)人。乾隆間《杭州府志》卷五十九載:“《采露堂文集》十卷……《集唐詩》四卷,仁和丁文衡公銓撰。”
41.徐聰《紀(jì)游集句》一卷,今存。徐聰,事跡不詳。《清人別集總目》“徐聰”條載:“《紀(jì)游集句》1卷,康熙52年懷文堂自刻本(北圖)。”《清人詩文集總目提要》卷十三“生于順治八年至十二年(1651~1655)”中“《紀(jì)游集句》一卷、《積水齋詩稿》不分卷”條載:“徐聰撰。此集康熙五十二年懷文堂刻,中國國家圖書館藏。又《積水齋詩稿》不分卷,鈔本,南京圖書館藏。”
42.許周仁《集句詩》一卷,今存。《清人詩文集總目提要》卷十三“生于順治八年至十二年(1651~1655)”中“《稽古堂詩草》六卷”條載:
許周仁撰。周仁字汝公,號思齊,安徽歙縣人。此集前有宋衡、田實發(fā)、晏芳生、王蓍、吳元桂序,前四卷為分體詩,卷五集句,卷六詩余,田序作于雍正十一年,又稱周仁“年近大耋而卒”,則當(dāng)歿后于雍正十二年所刻,復(fù)旦大學(xué)圖書館藏。末附其子敏事《自怡草》一卷,敏事字志勉,號耐庵。
43.沈堅《借題集句》一卷,今存。沈堅,事跡不詳。《清人別集總目》“沈堅”條載:“《借題集句》1卷,康熙刻本(北圖)。按:與《黃山紀(jì)游草》《柘胡小稿》《柳州詩存》合一冊。”《清人詩文集總目提要》卷十三“生于順治八年至十二年(1651~1655)”中著錄此集。
44.鄭新命《集古詩》一卷,已佚。《青田古詩詞選注》“鄭新命”條載:“鄭新命,字浣吾。四川遂寧人。清康熙二十五年(1686)任青田知縣。青田剛遭洪水,官民廬舍全被漂沒,田地荒蕪。新命蒞任,將縣治、學(xué)官、倉廒等整飭如新,災(zāi)民按戶借給口糧。”王闿運《尊經(jīng)書院初集》載:“《九水吟集》四卷、《集古詩》一卷。并《省志》鄭新命。”
45.宋長白《集唐》,已佚。《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卷一百九十七“《柳亭詩話》三十卷”條載:“國朝宋長白撰。長白原名俊,以字行,山陰人。是編成于康熙乙酉……”《柳亭詩話》卷三“集韻”條載:
集韻始于傅咸《七經(jīng)詩》,集經(jīng)語;袁淑詠啄木鳥,集《左傳》,自晉、宋已有其兆矣。至王介甫,特好此體,嗣后祖之者益多。文信公集杜有二百首;王文節(jié)思任集陶為律三十四首;沈太常延銘集唐至數(shù)十卷,各體俱備,覘仙呂純陽為之序;施廣文端教集唐至三千首,皆絕句;錫山朱贊皇襄七言律集唐,有盛名,丁卯(1687)遇于都門,顧梁汾舍人屬余序之。〔癸未年(1703),沈氏采山堂詩會,有《小春》一題,余集唐四十八首。俞鞠陵、劉存白、胡東也、車合友皆和,咸帙□□□,以正大方。〕
46.李茹旻《集句》,今存。《清人詩文集總目提要》卷十四“生于順治十三年至十七年(1656~1661)”中“《二水樓集》三十八卷”條載:
李茹旻撰。茹旻生于順治十六年(1659),卒于雍正十二年(1734)。字覆茹,號鷺洲,江西臨川人。康熙五十二年進(jìn)士,官中書舍人。所撰詩文,其孫若膺先于乾隆十三年編《李鷺洲集》十卷……又四年刻《二水樓詩集》十八卷,詩分體,有《蔓草》、《蓬草》、《觀草》、《西清草》、《桂江草》、《歸榮草》、《補(bǔ)遺雜匯》、《集句》諸集。雍正八年羅復(fù)晉序,又康熙五十五年周彝序,又康熙五十一年李紱序,又有門人完顏留保序,山西大學(xué)圖書館藏……
清龍顧山人《十朝詩乘》中“李覆如集句”云:
臨川李覆如舍人(如旻)久值禁近,而厄于春官。詩近盛唐,尤工集句。《吳山瞻仰行宮讀圣制詩恭紀(jì)》二首云:“林表吳山色(錢起),鳴鑾降紫霄(李嶠)。樓棲滄島月(李白),門對浙江潮(駱賓王)。魚樂偏尋藻(宋之問),龍妃合獻(xiàn)綃(鄭畋)。睿詞懸日月(上官昭容),勝擬赤城標(biāo)(孫逖)。”“靈峰標(biāo)勝境(駱賓王),憑欄出重霄(沈佺期)。法駕還雙闕(杜甫),鏘洋韻《九韶》(許渾)。山藏伯禹穴(薛元超),江落伍胥潮(孟浩然)。更欲尋芝術(shù)(孫逖),天臺訪石橋(孟浩然)。”《豫章望幸新修百花洲暨滕王閣恭紀(jì)》二首云:“習(xí)坎疏丹壑(李嶠),晴光轉(zhuǎn)綠蘋(杜審言)。林篁天際密(宋之問),花嶼水中春(錢起)。圣德超千古(王昌齡),聲名走百神(杜審言)。翠華如見幸(宋迪),恩共物華新(楊巨源)。”“今日滕王閣(錢起),云窗網(wǎng)碧紗(李嶠)。晴開萬井樹(岑參),燈發(fā)九枝花(張子容)。極岸浮佳氣(闕名),長天照落霞(楊炯)。尚思歌吹入(杜甫),風(fēng)送紫鸞車(吳融)。”《景州道遇圣駕南巡恭紀(jì)》云:“鉤陳周衛(wèi)儼旌旄(薛曜),玉佩聲來雉尾高(韓愈)。曉氣初馳朱雀道(米芾),日華遙上赤霜袍(耿煒)。為乘陽氣行時令(王維),始見堯眉出壽毫(王元之)。遙羨枚皋扈仙蹕(錢起),文章分得鳳凰毛(元稹)。”《恭紀(jì)金山行宮》四首,云:“竹島蘿蹊委曲通(皮日休),棲鸞樹杪出行宮(李商隱)。魚龍恍惚階墀下(儲光羲),臺榭參差煙霧中(崔湜)。畫漏稀聞高閣報(杜甫),花光不減上陽紅(李白)。曾經(jīng)玉輦從容處(王涯),士女歡娛萬國同(杜甫)。”“澄潭皎鏡石崔巍(唐玄宗),玉輦金輿天上來(李頻)。黛色晴峰云外出(錢起),朱樓畫壁水中開(李嶠)。鶴群長繞三珠樹(司空圖),花氣濃薰萬壽杯(鄭獬)。幸遇甘泉尚詞賦(劉禹錫),愿將巴曲奏康哉(楊巨源)。”“玉輦登山桂葉稠(王建),離宮秘院勝瀛洲(宋之問)。釣竿欲拂珊瑚樹(杜甫),珍簟新鋪翡翠樓(魚玄機(jī))。舞蝶飛行飄御席(李適),祥魚出戲躍王舟(蘇瑰)。要知盡慶華封祝(蔡襄),共哂橫汾歌吹秋(徐彥伯)。”“金鋪綴日雜紅光(李賀),數(shù)樹巖花照夕陽(薛逢)。共荷發(fā)生皆雨露(皇甫曾),自憐深院得回翔(沈佺期)。風(fēng)隨玉輦笙歌迥(許渾),水滴銅龍晝漏長(薛逢)。獨把魚竿終遠(yuǎn)去(杜甫),可能垂白待文王(許渾)。”諸作皆天衣無縫。南巡盛概,恍在眼中。是時海宇雍熙,飏拜于朝,謳歌于野,獨副憲孫灝以日食諫阻巡幸見斥,改三品卿。憂盛危明,若有履霜之儆。
47.張山農(nóng)《和涉江梅花詩》一卷、《集唐梅花詩》一卷,今皆存。此二卷附錄于張吳曼《集古梅花詩》十九卷之后,計有《和涉江梅花詩》和《集唐》二組。前卷有七律十六首,題下有“張山農(nóng)集(臨仙)”字樣;后卷有五律三十首,題下有“孫男山農(nóng)集”字樣,下面所注兩個小字潦草而模糊,無法辨認(rèn)。綜合二者,可知張山農(nóng)是張吳曼之孫,字或號為臨仙。《清人別集總目》“張山農(nóng)”條載:“《和涉江梅花詩》1卷《集唐梅花詩》1卷,光緒張吳曼、張山農(nóng)輯,張汝翼刻《集梅花詩》本(上圖)。”
48.李鐘麟《陶軒集陶詩》六卷,今存;《二集》六卷,缺三卷。李鐘麟,生卒年不詳,字玉書,號筠巢,武定(今屬山東)人。歷官江南廬鳳道副使。有《筠巢詩集》。《江南通志》卷一百六《職官志》在有關(guān)“廬鳳道”的職官上有這樣的記載:“李鐘麟,武定人,蔭生。康熙三十八年任。”《清人別集總目》“李鐘麟”條載:“《陶軒集陶詩》6卷《二集》6卷,康熙45年李炳宸刻本(中科院)。按:《二集》缺卷3。”
49.沈玉亮《集千家詩》,不知存亡。沈玉亮,生卒年不詳,字瑤岑,又率亦村,號紉芳,武康(今屬浙江)人。康熙間諸生,著有雜劇《鴛鴦墳》,又嘗與陳統(tǒng)輯時人應(yīng)制之詩,分體編輯為《鳳池集》。生平、事跡見江唯憲《沈瑤岑記》。毛奇齡《西河集》卷五十一《沈瑤岑集千家詩序》曰:
自集詩法興,而繼之者集古、集唐、集三百篇、集陶詩杜詩、集樂府詩余長短句,而獨無有集宋人詩者,則以宋人詩之記之者之少也。蓋不記則不能集,不記則讀之者亦不以為集之者之巧。是以集詩萬首,莫如泗上施助教,然除所記外,漠漠而已,如此,則與自作何異焉?今人好宋詩而皆不能記蘇黃楊陸,掩卷茫然。予嘗取《千家詩》示之曰:“一團(tuán)茅草亂蓬蓬,此宋詩也。”沈子瑤岑乃取是詩而集之,驟讀之而驚,既而頤解,又既而心曠神豁,拍桌叫快事。猶是孩豎所誦,諳于心而熟于口,而乃曳白妃黑,移子而換午,耳目變幻,一至于此。今人好刀,大食百辟,豈有畸制?乃雜取莊山之銅,歷山之金,冶百以為一,渙然若冰釋,爛然若芙蓉之出于塘。今人亦好裘,剸豹以為襜,貍首以為袪,綴千羊之皮以為三英五紽,而浮光集翠、千純百結(jié)之名,其價什倍。然則集詩雖小道,其亦足以見其裘、見其冶,有如是也。
50.李都官《榕臺集詩》,不知存亡。李都官,姓名、事跡俱不詳,福州人。毛奇齡《西河集》卷二十六《榕臺集詩序》云:
榕臺李都官,詩與文往往而工,集句其一也。即以集句論,偶然感觸,有所記憶,雜組而成之,亦暫焉耳。榕臺集唐至千首,已可怪矣,又掇拾新巧,匹配精卓,雖使子曕舉筆而魯直、介甫從傍纂輯,無所過之……
味其文意,李都官當(dāng)與毛奇齡大致同時。毛奇齡生卒年為1623~1716,故此集產(chǎn)生時間應(yīng)在康熙五十五年(1716)之前。
51.王余高《退庵集杜詩》一卷、《退庵北征集杜詩》一卷,已佚。《清代杜詩學(xué)文獻(xiàn)考》“王余高《退庵集杜詩》一卷”條載:
王余高,字自牧,號退庵。蕭山(今屬浙江杭州)人。為張遠(yuǎn)《杜詩會稡》校閱人之一。著有《退庵集杜詩》一卷、《退庵北征集杜詩》一卷。生平散見《(民國)蕭山縣志稿·文苑傳》、毛奇齡《王自牧集杜詩序》、趙時揖《貫華堂評選杜詩總識》……
其后“《退庵北征集杜詩》一卷”條云:“《退庵北征集杜詩》一卷,《蕭山縣志稿·文苑傳》著錄。疑即《退庵集杜詩》。可參“退庵集杜詩”條。
52.張叔埏《集唐》二卷,今存。張叔埏,事跡不詳。《清人別集總目》“張叔埏”條載:“《嘯文集》2卷《詩集》10卷《集唐》2卷,康熙刻本(北圖、粵圖、復(fù)旦、華東師大)。《嘯文集》2卷《二集》不分卷附《集唐》不分卷,清刻本(北圖)。[附]張叔埏,字方客,又字鵠巖,漢陽人。三異子,康熙間歷官東流知縣、新安知府。”
53.郎廷極《舟次集唐詩》廿七首,不知存亡。郎廷極(1663~1715),字紫衡,一字紫垣,號北軒,奉天廣寧(今遼寧北鎮(zhèn))人。官絡(luò)漕運總督,謚溫勤。周汝昌《紅樓夢新證》“一七一二,康熙五十一年壬辰”條:“五月,李陳常來為鹽運使。江西巡撫郎廷極來金陵署制府事,有《舟次集唐詩》廿七首,跋之。”
54.莊蕡蓀《玉照堂集句》不分卷,今存。《清人別集總目》“莊蕡蓀”條載:“《玉照堂集句》不分卷,康熙刻本(北圖)。[附]莊蕡蓀,一作賁蓀,女,字宜三,陽湖人。冏生次女,國子監(jiān)生孫賢妻。”查其父莊冏生的生卒年為1627~1679,則莊蕡蓀的生活年代可以推知。
55.徐基《景蘇閣集句》四卷,今存。《清人別集總目》“徐基”條載:“《景蘇閣集句》4卷,康熙49年自刻本(北圖、南圖、復(fù)旦)。……[附]徐基,字宗頊,號后坡,華亭人。貢生,官蕭縣訓(xùn)導(dǎo)。”
56.柯煜《借題集句》,今存。《清人別集總目》“柯煜”條載:
《柳州詩存》1卷(與《黃山紀(jì)游草》《柘湖小稿》《借題集句》合訂),康熙刻本(北圖)……[附]柯煜(1665~1735),字南陔,號石庵,嘉興人。崇樸侄。雍正元年(1723)進(jìn)士,官衢州府學(xué)教授。雍正13年(1735)舉鴻博,未及試卒。
57.楊維坤《律陶》,今存。《清人詩文集總目提要》卷十六“生于康熙五年至九年(1666~1670)”中“《研堂詩稿》十八卷”條載:
楊維坤撰。維坤生于康熙五年(1666),卒年不詳。字地臣,號研堂,一號素堂,又號安定居士,江蘇常州人。年四十與龔時愷結(jié)醉吟詩會。此《研堂詩稿》,康熙至乾隆間陸續(xù)刻成,中國國家圖書館藏。前有趙東旭、錢陸燦序,又董訥題詞。凡《研堂詩稿》八卷,分《存菅》、《律陶》、《括囊》、《飴庭》、《琴余》、《南丘佃余》、《復(fù)醉》諸集,詩起康熙三十四年,止四十六年……
58.黃之雋《香屑集》十八卷,今存。黃之雋(1668~1748),初名兆森,字若木、石牧,號堂,晚號石翁、老牧,休寧人。光緒《重修安徽通志》卷二二五載:
黃之雋,字石牧,休寧人,幼有神童之目。康熙辛丑進(jìn)士(1721年)。選庶常,歷春坊中允,為福建學(xué)政,擯詭異,敦行誼,閩士爭自濯磨。之雋文辭高邁,凡大禮鉅典,所制文多稱旨。著有《堂集》六十卷,《集唐香屑集》十八卷。(《休寧縣志》)
《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卷一百七十三載:“《香屑集》十八卷,國朝黃之雋撰。是編皆集唐人之句為香奩詩,凡古今體九百三十余首。前有自序,亦集唐人文句為之,凡二千六百余言。江蘇巡撫采進(jìn)本。”據(jù)《清人別集總目》,《香屑集》十八卷今存雍正十二年海寧陳邦直遂初園刻本、四庫全書本、嘉慶十八年留真堂刻本、同治十年近文堂刻本、宣統(tǒng)文瑞樓石印本、民國二年上海掃葉山房石印本、民國二年掃葉山房石印本、民國七年掃葉山房石印本、民國十一年掃葉山房石印本、民國十五年掃葉山房石印本。
59.柴楫青《西高秋集句》,今存。柴楫青,字岸公,溫州人,號東山賒來園主人。據(jù)該集中曾再作于康熙丁酉(1717)的書跋,柴楫青曾于壬辰(1712)請其為該集作序;又據(jù)陳毓聲作于同年的書跋,柴楫青曾于康熙甲午(1714)春設(shè)粥場賑濟(jì)饑民,由文中“賴有曹川林氏伯安、伯俊兩昆季,夙負(fù)奇氣,與君甚相得,繼訂姻誼,既經(jīng)紀(jì)其后事,復(fù)刊其所著《西高秋集古》三十律”云云可知,柴楫青卒于1717年之前;再據(jù)朱鴻增作于康熙五十四年(1715)十二月的祭文,可進(jìn)一步推知柴楫青卒于1715年之前。綜合以上材料,可以斷定柴楫青卒于1714~1715之間,其中卒于1715年的可能性更大。柴楫青去世時大約不及五十歲,故曾再用“王子敬中捐,人琴俱痛”作比(東晉王獻(xiàn)之字子敬,去世時43歲)。該集共有30首五律,按照一東、二冬的順序構(gòu)成一組完整的韻目詩。
從以上排列可知,順康時期詩人寫作的集句詩集流傳到今天至少有施端教《嘯閣集古》五卷、《嘯閣集韻詩全稿》八卷、《春江別曲集唐》二卷,金人瑞《沉吟樓借杜詩》一卷,黃周星《千春一恨集唐詩》一卷,張吳曼《律蘇和陶》一卷、《集句》一卷、《集唐梅花詩》一卷、《集古梅花詩》十九卷,沈自南《沈子律陶》一卷,傅扆《漬槻堂集唐》一卷,沈延銘《靜園集句》十卷,陶季《集唐》一卷,陳煌圖《集唐自述詩》二卷,柳如是《我聞室梅花集句》三卷,張璠《當(dāng)翠樓集唐》□卷(今存卷一至四及卷七),李鄴嗣《集世說詩》一卷、《集史》、《集陶》,蔣嶟《集唐》一卷,吳肅公《律陶》一卷,徐介《集陶新詠》六卷,閔麟嗣《閔賓連集杜》不分卷,張晉《律陶》《集杜》《琵琶十七變》各一卷,葉奕苞《集唐人句》一卷,周金然《歸興集唐》一卷,車萬育《懷園集李詩》八卷、《懷園集杜詩》八卷,王士禎《漁洋山人集句梅花詩》不分卷,李天馥《古宮詞》,陳光龍《貞可齋集宋》十卷、《集唐詩》三卷,釋蒼林岫《松阿詩集略選》四卷,楊為松《三唐集韻》二卷,徐旭旦《世經(jīng)堂集唐詩詞刪》八卷,馮泌《集陶詩》一卷,沈善世《集句詩》三卷,張潮《集杜梅花詩》一冊,王材任《復(fù)村集杜詩》一卷、《尊道堂別集》六卷、《劍外集》二卷,徐聰《紀(jì)游集句》一卷,許周仁《集句詩》一卷,沈堅《借題集句》一卷,李茹旻《集句》,張山農(nóng)《和涉江梅花詩》一卷、《集唐梅花詩》一卷,李鐘麟《陶軒集陶詩》六卷,《二集》六卷(缺三卷),張叔埏《集唐》二卷,莊蕡蓀《玉照堂集句》不分卷,徐基《景蘇閣集句》四卷,柯煜《借題集句》,楊維坤《律陶》,黃之雋《香屑集》十八卷,柴楫青《西高秋集句》,共計58種,超過此前所有朝代保留下來的集句詩集(卷)的數(shù)量總和。
注釋:許承堯:《歙事閑譚》,黃山書社,2001,第439頁。###江慶柏:《清代人物生卒年表》,人民文學(xué)出版社,2005,第83頁。###孫微:《清代杜詩學(xué)文獻(xiàn)考》,鳳凰出版社,2007,第99頁。###陳果青:《詞學(xué)詞典》,貴州人民出版社,1990,第394頁。###東莞市政協(xié):《東莞歷史文化論集》,廣東人民出版社,2008,第226頁。###孫微:《清代杜詩學(xué)文獻(xiàn)考》,鳳凰出版社,2007,第106頁。###(清)施閏章“《學(xué)余堂文集》,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313冊,第260~261頁。###(清)黃之雋等:《江南通志》,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511冊,第826頁。###王欲祥、李靈年、陸林、陳敏杰:《清人別集總目》,安徽教育出版社,2000,第1659頁。###柯愈春:《清人詩文集總目提要》,北京古籍出版社,2001,第42頁。###王欲祥、李靈年、陸林、陳敏杰:《清人別集總目》,安徽教育出版社,2000,第1418頁。###柯愈春:《清人詩文集總目提要》,北京古籍出版社,2001,第57頁。###孫微:《清代杜詩學(xué)文獻(xiàn)考》,鳳凰出版社,2007,第17頁。###(清)朱彝尊:《明詩綜》,中華書局,2007,第3725~3726頁。###王欲祥、李靈年、陸林、陳敏杰:《清人別集總目》,安徽教育出版社,2000,第1145頁。###(清)紀(jì)昀等:《四庫全書總目提要》,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第5011頁。###柯愈春:《清人詩文集總目提要》,北京古籍出版社,2001,第346頁。###王欲祥、李靈年、陸林、陳敏杰:《清人別集總目》,安徽教育出版社,2000,第1034~1035頁。###郝麗霞:《吳江沈氏文學(xué)世家研究》,復(fù)旦大學(xué)出版社,2009,第224頁。###王欲祥、李靈年、陸林、陳敏杰:《清人別集總目》,安徽教育出版社,2000,第2252頁。###王欲祥、李靈年、陸林、陳敏杰:《清人別集總目》,安徽教育出版社,2000,第1034頁。###柯愈春:《清人詩文集總目提要》,北京古籍出版社,2001,第90頁。###江慶柏:《清代人物生卒年表》,人民文學(xué)出版社,2005,第683頁。###趙爾巽、柯劭忞:《清史稿》,中華書局,1983,第13358頁。###王欲祥、李靈年、陸林、陳敏杰:《清人別集總目》,安徽教育出版社,2000,第1977頁。###王欲祥、李靈年、陸林、陳敏杰:《清人別集總目》,安徽教育出版社,2000,第1323頁。###齊文穎:《中華婦女文獻(xiàn)縱覽》,北京大學(xué)出版社,1995,第52頁。###柯愈春:《清人詩文集總目提要》,北京古籍出版社,2001,第133頁。###王欲祥、李靈年、陸林、陳敏杰:《清人別集總目》,安徽教育出版社,2000,第1103頁。###王欲祥、李靈年、陸林、陳敏杰:《清人別集總目》,安徽教育出版社,2000,第789頁。###張仲謀:《清代文化與浙派詩》,東方出版社,1997,第131頁。###柯愈春:《清人詩文集總目提要》,北京古籍出版社,2001,第155頁。###王欲祥、李靈年、陸林、陳敏杰:《清人別集總目》,安徽教育出版社,2000,第898頁。###(清)鄭澐修、邵晉涵纂《杭州府志》,《續(xù)修四庫全書》第702冊,第480頁。######柯愈春:《清人詩文集總目提要》,北京古籍出版社,2001,第149頁。###王欲祥、李靈年、陸林、陳敏杰:《清人別集總目》,安徽教育出版社,2000,第1850頁。###柯愈春:《清人詩文集總目提要》,北京古籍出版社,2001,第188頁。###(清)吳慶坻:《蕉廊脞錄》,中華書局,1990,第120頁。###孫微:《清代杜詩學(xué)文獻(xiàn)考》,鳳凰出版社,2007,第37頁。###(清)紀(jì)昀等:《四庫全書總目提要》,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第4937頁。###(清)張晉撰、趙逵夫校點《張康侯詩草》,蘭州大學(xué)出版社,1989。###王欲祥、李靈年、陸林、陳敏杰:《清人別集總目》,安徽教育出版社,2000,第315頁。###(清)李文藻等:乾隆朝《歷城縣志》,《續(xù)修四庫全書》第694冊,第403頁。###(清)李文藻等:乾隆朝《歷城縣志》,《續(xù)修四庫全書》第694冊,第403頁。###孫微:《清代杜詩學(xué)文獻(xiàn)考》,鳳凰出版社,2007,第104頁。###王欲祥、李靈年、陸林、陳敏杰:《清人別集總目》,安徽教育出版社,2000,第1465頁。###柯愈春:《清人詩文集總目提要》,北京古籍出版社,2001,第234頁。###王欲祥、李靈年、陸林、陳敏杰:《清人別集總目》,安徽教育出版社,2000,第199頁。###中國古籍善本書目編輯委員會:《中國古籍善本書目集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第1529頁。###(清)車萬育:《車都諫集》,《邵陽車氏一家集》,岳麓書社,2008,第357頁。###王欲祥、李靈年、陸林、陳敏杰:《清人別集總目》,安徽教育出版社,2000,第89頁。###王欲祥、李靈年、陸林、陳敏杰:《清人別集總目》,安徽教育出版社,2000,第764頁。###(清)李天馥:《古宮詞》,《四庫未收書輯刊》第8輯第16冊,第351頁。###(清)章學(xué)誠:《湖北通志未定稿》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第281~282頁。###王欲祥、李靈年、陸林、陳敏杰:《清人別集總目》,安徽教育出版社,2000,第1277頁。###孫微:《清代杜詩學(xué)文獻(xiàn)考》,鳳凰出版社,2007,第105~106頁。###柯愈春:《清人詩文集總目提要》,北京古籍出版社,2001,第212頁。###黃開國:《經(jīng)學(xué)辭典》,四川人民出版社,1993,第192頁。###王謇:《宋平江城坊考》,江蘇古籍出版社,1999,第181頁。###吳承學(xué):《集句論》,《文學(xué)遺產(chǎn)》1993年第4期,第19~20頁。###柯愈春:《清人詩文集總目提要》,北京古籍出版社,2001,第212頁。###王欲祥、李靈年、陸林、陳敏杰:《清人別集總目》,安徽教育出版社,2000,第705頁。###柯愈春:《清人詩文集總目提要》,北京古籍出版社,2001,第281頁。###(清)夏力恕等:《湖廣通志》,《四庫全書》第532冊,第392頁。###(清)曾國荃等:《湖南通志》,《續(xù)修四庫全書》第667冊,第25頁。###王欲祥、李靈年、陸林、陳敏杰:《清人別集總目》,安徽教育出版社,2000,第1879頁。###王起:《元明清散曲選》,人民文學(xué)出版社,1988,第440頁。###柯愈春:《清人詩文集總目提要》,北京古籍出版社,2001,第300頁。###陽海青:《中國叢書廣錄》,湖北人民出版社,1999,第295頁。###呂友仁、査洪德:《中州文獻(xiàn)總錄》,中州古籍出版社,2002,第936頁。###王欲祥、李靈年、陸林、陳敏杰:《清人別集總目》,安徽教育出版社,2000,第1051頁。###柯愈春:《清人詩文集總目提要》,北京古籍出版社,2001,第296頁。###(清)紀(jì)昀等:《四庫全書總目提要》,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第759頁。###(清)沈翼機(jī)等:《浙江通志》,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525冊,第712頁。###孫微:《清代杜詩學(xué)文獻(xiàn)考》,鳳凰出版社,2007,第58頁。###王欲祥、李靈年、陸林、陳敏杰:《清人別集總目》,安徽教育出版社,2000,第130頁。###柯愈春:《清人詩文集總目提要》,北京古籍出版社,2001,第347頁。###周采泉:《杜集書錄》,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第417頁。###張忠綱、趙睿才、孫微:《杜集敘錄》,齊魯書社,2008,第332頁。###江慶柏:《清代人物生卒年表》,人民文學(xué)出版社,2005,第3頁。###(清)邵晉涵等:《杭州府志》,《續(xù)修四庫全書》第702冊,第484頁。###王欲祥、李靈年、陸林、陳敏杰:《清人別集總目》,安徽教育出版社,2000,第1862頁。###柯愈春:《清人詩文集總目提要》,北京古籍出版社,2001,第351頁。###柯愈春:《清人詩文集總目提要》,北京古籍出版社,2001,第351頁。###王欲祥、李靈年、陸林、陳敏杰:《清人別集總目》,安徽教育出版社,2000,第1016頁。###張錢松:《青田古詩詞選注》,北方文藝出版社,2006,第208~209頁。###(清)王闿運:《尊經(jīng)書院初集》,《中國歷代書院志》第16冊,江蘇教育出版社,1995,第332頁。###(清)紀(jì)昀等:《四庫全書總目提要》,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第5442頁。###(清)宋長白:《柳亭詩話》,《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集部》第421冊,齊魯書社,1997,第355頁。###柯愈春:《清人詩文集總目提要》,北京古籍出版社,2001,第381頁。###(清)龍顧山人:《十朝詩乘》,福建人民出版社,2000,第418~419頁。###王欲祥、李靈年、陸林、陳敏杰:《清人別集總目》,安徽教育出版社,2000,第1112頁。###(清)黃之雋等:《江南通志》,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510冊,第153頁。###王欲祥、李靈年、陸林、陳敏杰:《清人別集總目》,安徽教育出版社,2000,第805頁。######(清)毛奇齡:《西河集》,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320冊,第444頁。###(清)毛奇齡:《西河集》,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320冊,第216~217頁。###孫微:《清代杜詩學(xué)文獻(xiàn)考》,鳳凰出版社,2007,第104頁。###孫微:《清代杜詩學(xué)文獻(xiàn)考》,鳳凰出版社,2007,第105頁。#########王欲祥、李靈年、陸林、陳敏杰:《清人別集總目》,安徽教育出版社,2000,第1153頁。###周汝昌:《紅樓夢新證》,人民文學(xué)出版社,1976,第508頁。###王欲祥、李靈年、陸林、陳敏杰:《清人別集總目》,安徽教育出版社,2000,第492頁。###王欲祥、李靈年、陸林、陳敏杰:《清人別集總目》,安徽教育出版社,2000,第1858頁。###王欲祥、李靈年、陸林、陳敏杰:《清人別集總目》,安徽教育出版社,2000,第1602頁。###柯愈春:《清人詩文集總目提要》,北京古籍出版社,2001,第417頁。#########(清)沈葆楨等:光緒朝《重修安徽通志》,《續(xù)修四庫全書》第654冊,第11頁。###(清)紀(jì)昀等:《四庫全書總目提要》,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第4547頁。###王欲祥、李靈年、陸林、陳敏杰:《清人別集總目》,安徽教育出版社,2000,第2004頁。###(清)柴楫青:《西高秋集句》,清鈔本,溫州圖書館藏。
上一篇:清代集句詩創(chuàng)作考察(雍乾時期)
下一篇:目錄學(xué)著作中的集句詩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