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崇《春江晚景》
蘇軾
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
蔞蒿滿地蘆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時。
【題解】
選自《蘇軾詩集》。作者蘇軾(1037-1101),字子瞻,一字和仲,自號東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屬四川)人。北宋文學家、書畫家。父洵平有文名,母程氏曾親課詩書。少年時期即能博通經史,屬文日數千言。宋仁宗嘉祐二年進士,為主習歐陽修及梅堯臣等所賞識。歷任福昌主簿、鳳翔判官及殿中丞。宋神宗熙寧四年(1071),出任杭州通判,后轉密州(今山東諸城)、徐州(今江蘇銅山)、湖州(今浙江吳興)等地知州。元豐二年(1079),因寫詩諷刺王安石變法,被陷入獄,出獄后貶為黃州(今屬湖北)團練副使。后舊黨司馬光執政,奉召回京,任翰林學士兼侍讀、龍圖閣學士等。后因不滿司馬光對王安石變法全盤否定的做法,復受攻擊,又請外調,出知杭州、揚州等地。紹圣元年(1094)新黨上臺,橫遭報復,被貶到惠州(今廣東惠陽)、儋州(今海南儋縣)。徽宗即位(1101),被赦北歸,次年卒于常州。一生雖屢遭打擊,但心胸曠達,貶為地方官期間,每有政績。文學上主張“有為而作”,“有補于國”,“言必中當世之過”。又提倡自然平易的文風,反對“好奇務新”。蘇軾具有多方面的文學才能,散文、詩詞、書畫都有極高成就。在文學史上居重要地位,對后世影響深遠。散文如波瀾迭出,舒卷自如,明白曉達,論理透辟,敘事準確,寫景生動,熔寫景、抒情、議論于一爐。與父洵、弟轍并稱“三蘇”,同屬“唐宋八大家”之列。《前赤壁賦》、《石鐘山記》尤為傳世名作。詩則清新豪放,揮灑自如,富有浪漫主義色彩。又“以理為詩”,“以學為詩”,與黃庭堅并稱“蘇黃”。詞尤致力于內容與形式的革新,舉凡山川景色、人情物態、農舍風光、史實古跡,“無意不可入,無事不可言”,擴大了詞的題材,增強了詞的藝術表現力,雄杰奔放,成為豪放詞派的開創者。《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念奴嬌》(“大江東去”)諸詞,是其代表作,至今為人所傳誦。又擅行書、楷書,自創“蘇體”。論畫主神似,善畫竹及枯木怪石。詩文有《東坡七集》等。書法存世者有《赤壁賦》等。畫跡有《竹石圖》等。
《惠崇〈春江晚景〉》,是一首題畫詩。畫的題目是《春江晚景》。畫的作者是北宋時期的著名畫家詩僧惠崇。此畫已失傳。我們根據題畫詩推測,所畫當為群鴨戲水圖。
【解讀】
“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一片碧綠的竹林之外,探出幾枝紅艷艷的桃花;一江春水之上,群鴨嬉戲,春水的暖意鴨兒最先感知。〕
詩的第一句,繪出了畫面上兩種形象:“竹”、“桃花”。這兩種景物,從方位上看,“桃花”在“竹外”,近者是竹,遠者是桃花,分成了兩個層次;從數量上看,“竹”是一片,是茂密的竹林,“桃花”是“三兩枝”,只是數枝,這樣疏密相間;從色彩的配搭上看,竹是碧綠,青青一片,外有紅艷艷的幾枝桃花,碧竹映襯出了桃花紅,紅桃襯托出了翠竹綠,紅綠掩映,分外鮮明、悅目。綠竹常青,難以表現出季節特征,但在“竹外”詩人又繪上了剛發的“三兩枝”“桃花”,顯示出了早春季節所具有的物象特征。畫面充滿了春意,使讀者嗅到了馥香的春天氣息。
詩的首句是寫襯景,在這幅靜物畫的襯托下,次句忠實地寫出了圖畫上的主體,也就是主景。這句詩繪出了“江”和“鴨”兩種形象。為什么在“江”前加一“春”字呢?上句中的“三兩枝”“桃花”,已作了顯示,說明剛剛春回大地。這樣,詩人在竹林近邊畫上了一江春水。在春江水面上,點畫了“鴨”的可愛的形象。鴨有幾只?詩人沒有交代。但可以想象,是群鴨戲水:有的浮在水上,一動不動,若有所思;有的把頭插進水中,正欲潛游;有的潛游欲出,剛露水面;還有的展翅擊水,歡蹦亂跳,激起水花朵朵,千姿百態,生氣勃勃。這些形象都是畫面上所能表現出來的,但“水暖”是畫家難以用線條與色彩表現的,這是詩人的獨特感受,通過想象寫出來的:“春江”,溢滿春水,春水融進了春暖,飽和著春意。陽春時節,水溫回升,而水的暖意,只有戲水的群鴨“先知”。一個“先”字,把初春刻畫得惟妙惟肖。詩人對春暖、水暖的感受,讓水上的鴨兒傳達出來,詩意便特別濃厚,韻味便特別悠美,開拓了畫之外的深遠意境,啟迪人們展開豐富的聯想。群鴨戲水不正是迎接溫暖的春天到來嗎?預示著一個生機勃勃的局面即將到來。前句繪出了“竹外桃花”的靜態畫面,后句又添上了戲水的群鴨,收到了動靜相襯,情趣橫生的藝術效果。
“蔞蒿滿地蘆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時。”〔蔞蒿沿江岸而生,滿地皆是,蘆葦芽兒剛剛破土而出,冒尖遍地;河豚也曉得春的氣息,正是成群結隊逆水上行的日子。〕
詩的第三句,是寫“春江”近岸的景物,也寫出了兩種形象:“蔞蒿”、“蘆芽”,這是原畫所固有的。蔞蒿、蘆葦多生于水濱。蔞蒿,剛生時柔嫩香脆,可吃。蘆筍形似竹筍而小,嫩芽可食,味微甜。秋風,吹黃了葉子;冬風,吹枯了枝干,但“春風吹又生”,生出了茁壯的新一代。蔞蒿、蘆芽沿“春江”相間而生長,得“水暖”,早生早發,“滿地”皆是,生機勃勃。“蘆芽短”,一個“短”字,寫出了蘆芽得春暖剛剛萌發,剛剛破土而出,冒尖遍地,充滿生命的活力。同時,再一次點明了正是早春時節。寫“蔞蒿”用“滿地”,寫“蘆芽”突出了一個“短”字,寫得參差各異,各有特色。江岸“滿地”的“蔞蒿”、“蘆芽”,與岸邊的翠竹、紅桃,構成了一幅“早春圖”。
第四句,是寫“春江”中的景物,寫“河豚”。河豚在水中,是畫家無法在畫面上表現出來的。這是詩人在豐富的生活知識基礎上所作的創造,所作的聯想:這個季節,“正是河豚”曉得春之氣息,開始逆水旅游的日子。那“春江”之中,大概是味道鮮美的“河豚”魚成群結隊地溯水而上吧?借助這一想象,豐富了原畫的意境,不僅繪出了“春江晚景”之美,而且告訴人們這些都是逐時新菜,別有生活趣味。
【綜述】
一首成功的題畫詩,不僅能再現原畫的畫境,而且能創造出詩的意境來。惠崇的《春江晚景》,是一幅群鴨戲水圖,加之“竹外桃花”、蔞蒿和蘆芽的點綴,生動地描繪了早春風光。但詩人沒有被原畫所局限,他從群鴨戲水感知“春江水暖”,進而聯想到“河豚欲上”,把讀者從畫境里帶進了充滿生機的詩境之中了。寫出了畫面之外的春水方生的暖意,和潛伏于這暖流之下的“河豚欲上”的信息,給詩的畫面增添了春天的活力。
這首詩的意境是:“竹外桃花”,是寫岸邊靜景;“春江”戲鴨,是寫水上動景;“蔞蒿”、“蘆芽”,是寫沿岸靜景;“河豚欲上”,是寫水中動景。這樣,岸邊、水上、沿岸、水中相間寫來,靜景動景相襯,實景虛景相映,生動地描繪出了初春風光。和暖的陽春,從這詩畫的意境中透出了陣陣沁人心脾的清香。
上一篇:白居易《憶江南》原文解讀|賞析綜述|題解
下一篇:蘇軾《題西林壁》原文解讀|賞析綜述|題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