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澤東《漁家傲·反第一次大“圍剿”》詩詞原文、注解與賞析
(一九三一年春)
萬木霜天紅爛漫,天兵怒氣沖霄漢。霧滿龍岡千嶂暗,齊聲喚,前頭捉了張輝瓚。二十萬軍重入贛,風煙滾滾來天半。喚起工農千百萬,同心干,不周山下紅旗亂。
【作者自注】
關于共工頭觸不周山的故事:
《淮南子·天文訓》:“昔者共工與顓頊爭為帝,怒而觸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維絕。天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滿東南,故水潦塵埃歸焉。”
《國語·周語》:“昔共工棄此道也,虞于湛樂,淫失其身,欲壅防百川,墮高堙庳,以害天下。皇天弗福,庶民弗助,禍亂并興。共工用滅。”[韋昭注:“賈侍中(按指后漢賈逵)云:共工,諸侯,炎帝之后,姜姓也。顓頊氏衰,共工氏侵陵諸侯,與高辛氏爭而王也。”]
《史記》司馬貞補《三皇本紀》:“當其(按指女媧)末年也,諸侯有共工氏,任智刑以強,霸而不王,以水乘木,乃與祝融戰,不勝而怒,乃頭觸不周山崩,天柱折,地維缺。”
毛按:諸說不同。我取《淮南子·天文訓》,共工是勝利的英雄。你看,“怒而觸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維絕。天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滿東南,故水潦塵埃歸焉。”他死了沒有呢?沒有說。看來是沒有死,共工是確實勝利了。
【題解】
“漁家傲”,雙調,62字。上下闋各五句,五仄韻。
第一次反“圍剿”發生在1930年10月至1931年1月初。1930年9月,中共六屆三中全會糾正了李立三的“左”傾路線,中央蘇區又有擴大。10月4日,紅一方面軍占領吉安,此后連克數縣,在贛江兩岸的34個縣建立了政權,蘇區人口達200多萬;紅一方面軍亦擴大到4萬多人。就在這年10月,中原大戰結束,蔣介石勝,于是騰出手來調集十萬大軍,進攻江西蘇區。10月28日,江西省主席魯滌平就任總司令。11月2日,他率七個師一個旅兵分三路,以“長驅直入,分進合擊”戰術進攻贛南。紅軍則采取“誘敵深入”方針,漸次撤到根據地中部的東固、龍岡一帶。12月28日,張輝瓚部三個旅向龍岡推進。29日晚,毛、朱二人發總攻令。30日激戰一天,紅軍全殲十八師一個師部兩個旅近萬人,并活捉張輝瓚。1931年1月3日,紅軍又攻擊敵五十師,殲敵3000多人。第一次反“圍剿”遂以敵人紛紛潰逃勝利結束。
蔣介石聞敗,電令魯滌平“只許前進,不許后退”??。不久,第二次“圍剿”又起。
【注釋】
[龍岡]江西永豐縣南部城鎮。地處永豐、吉安、興國三縣交界處,地勢險要。
[張輝瓚]國民黨軍十八師師長,時任前線總指揮,于龍岡戰役被俘。
[重入贛]指蔣介石調兵20萬,以何應欽為總司令發動第二次“圍剿”。
【品評】
上闋寫紅軍龍岡之戰的輝煌勝利,與詞題緊緊拍合。“萬木”與“天兵”二句,一寫時令,一寫軍威。時令為“景語”,軍威為“情語”,以“景語”烘染、襯托“情語”,其情也奮發昂揚;“沖霄漢”,即為“怒氣”之極點。中國古人論戰,有“一鼓作氣”之說。“氣”可鼓不可泄,“怒氣”久積,一旦噴發,必“豪氣”干云也!以詞藝論之,此二句有蓄勢待發之妙。
“霧滿”三句,寫戰斗及戰斗結局。高明在于完全繞過了對戰場搏斗的正面描寫,一句“景語”,二句“歡聲”,槍炮聲更在“畫外音”之外;音畫呼應,一場血戰即輕松勾勒完畢。“霧滿”句之景,與“萬木”句之景小有異處,一冷調,一暖調,一暗,一明,既有詞境區別,也是由晨及昏的戰斗實景。因為光線漸暗,視覺漸弱,那從陣前而至陣后的呼喚才愈加洪亮。“擒賊先擒王”,張輝瓚這個前線司令被捉,豈不大快人心!
下闋與上闋相反,先寫敵方。“二十萬軍”二句,即展示蔣介石第二次“圍剿”的兇惡氣焰。“二十萬”是寫實,“來天半”,則稍作夸張。“喚起”三句,寫蘇區備戰情況,避實就虛,基本用側筆,用象征,顯示必勝信念。“喚起工農”之“工農”,已不限工農紅軍,也包括工農大眾。這是“人民戰爭”思想的體現。“不周山”之典,見“作者自注”,為“共工”故事,“共工”與“共產黨”同一“共”字,或出偶合,但作為反抗的、斗爭的、勝利的英雄,則有“共性”。毛澤東用此典,僅依《淮南子》,與多數的、早于《淮南子》的傳說大異其趣。此詩人之自由。共工怒觸不周之山,造成天塌地陷結果,而共產主義革命則是為了改地換天,此又性質相近。用此歸典,已超出了反“圍剿”的使命。這說明毛澤東是著眼于中國革命的全局、長遠目標看待反“圍剿”戰斗的。
上一篇:毛澤東《漁家傲·反第二次大“圍剿”》詩詞原文、注解與賞析
下一篇:黃鎮成《東陽道中》詩詞選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