納蘭詞·唐多令
雨夜
絲雨織紅茵,苔階壓繡紋,是年年、腸斷黃昏。到眼芳菲都惹恨,那更說,塞垣春。
蕭颯不堪聞,殘妝擁夜分,為梨花、深掩重門。夢向金微山下去,才識路,又移軍。
詞譯
暮雨又瀟瀟,點滴無聊,又將梨花瓣輕敲。梨花飄落的時候,腸斷黃昏。你嘆息一聲,輕輕掩上了房門。
想起遠方。想起遠方他的春天,他的瘦損,你只能對花泣訴。“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為君故,沉吟至今。”孤寂的夜里,你行也思君,夢也思君。奈何從此銀漢路迢迢,兩地煎熬,忍待何時鵲踏橋?
淚眼朦朧中,無語嘆今宵。
評析
這是一首擬閨怨詞。詞人全從對方寫來,假想雨夜黃昏時候的閨人思我之情景。詞從雨中紅花寫起。“絲雨織紅茵”,霏霏的雨是細細的,所以言“絲雨”。絲雨飄飄,朦朦朧朧,落在花瓣上,像是女子用絲線編織著什么似的。這個“織”字,聯想巧妙,用筆工致,直是將春雨的迷離之美寫活了。“紅茵”,本義是紅色墊褥,此處形容紅花開遍,猶如鋪了紅色的地毯。這是寫花紅。“苔階壓繡紋”,“苔階”,是生有苔蘚的石階。“壓繡紋”,是說階上青苔蒼蒼,似是織物上的花紋。這是寫階綠。首二句以絲雨、紅花、苔蘚、石階為抒情主人公勾勒了一個冷艷凄迷的意境,為下文的女主人公的傷心斷腸,寂寞相思伏了暗線。
“是年年、腸斷黃昏”,此抒情之句將首二句營造的意境在時間上進行無限延伸。“是年年”,是說紅花滿地、苔痕上階的景象、黃昏悲傷的愁情,不是今年才有,而是年年如此,情意一出胸膛,便倍加深厚;語氣一吐唇間,便愈益沉痛。
“到眼芳菲都惹恨,那更說,塞垣春。”花草滿園,蝶飛燕舞,如斯好景,襯人哀傷心腸,本來就“惹恨”,更何況思念的人又遠行塞垣,經久未歸,年年春天,年年不能相攜呢!一邊是傷春惹起的幽恨,一邊是遠人不歸牽出的幽怨,一經“那更說”三字的連接、強化,遂生成如潮水般的相思苦情。
下闋夜雨蕭蕭,再添心中之愁。“蕭颯不堪聞,殘妝擁夜分。”窗外是蕭颯的風雨,不忍聽聞;窗內是傷心的閨人,淚罷妝殘。百無聊賴,萬般無奈中,她只能寂寞地擁夜而坐。而這個時候,她又看見夜雨催落梨花,那片片飄零片片飛的白色梨花,讓她不忍目睹,于是便掩上了層層的門,但是她心湖里那一圈圈又是憐,又是怨的癡情,早被引出。“為梨花、深掩重門”,化用戴叔倫《春怨》詩“金鴨香消欲斷魂,梨花春雨掩重門”,用黃昏時雨打梨花的景象,襯托了一位深懷相思之情的女子的孤寂的心態,同時又再次渲染出一種凄涼的意境、哀怨的心情。
“夢向金微山下去,才識路,又移軍。”這三句寫她的夢境。“金微”,即今之新疆阿爾泰山。唐貞觀間以鐵勒卜骨部部地置金微都督府,乃以此山得名。此處詞人說“金微”,非謂他真到了金微山,而是化用唐人張仲素詩典而已。張仲素《秋閨思二首》其一云:“碧窗斜月藹深暉,愁聽寒螀淚濕衣。夢里分明見關塞,不知何路向金微。秋天一夜靜無云,斷續鴻聲到曉聞,欲寄征衣問消息,居延城外又移軍。”此處,詞人“夢向金微山下去”和“才識路,又移軍”兩句就是分別從張詩頷聯“夢里分明見關塞,不知何路向金微”和尾聯“欲寄征衣問消息,居延城外又移軍”化出,意思是說在夢里她到了關塞,那關塞正是她魂牽夢縈的地方,因為她的良人就出征到那里。她不由大喜:快,去金微山下找他!可是,剛剛摸清路,他又到了別處,真叫人愁緒萬端,寢食難安。如此結句,含思雋永,朦朧要眇,在全文詞意上也更推進一層,謂即使相思也是所思無處,這便更增添了傷痛之苦情。
上一篇:納蘭《南歌子·古戍》詩詞賞析
下一篇:納蘭《好事近·何路向家園》詩詞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