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陽修·戲答元珍①
春風疑不到天涯,二月山城未見花。
殘雪壓枝猶有橘,凍雷驚筍欲抽芽。
夜聞歸雁生鄉思,病入新年感物華。
曾是洛陽花下客,野芳雖晚不須嗟。
【注釋】
①元珍:丁寶臣,字元珍,常州晉陵(今江蘇常州市)人,時為峽州(治在夷陵)軍事判官。他贈詩《花時久雨》給歐陽修,歐公便作此詩以答。
因元珍詩中嘗以“嗟”收尾,詩人模仿,故題有“戲”字。
賞析
歐陽修(公元1007年—公元1073年),字永叔,號醉翁,又號六一居士。吉安永豐(今江西吉安)人,自稱廬陵(今永豐沙溪人)。北宋卓越的政治家、文學家、史學家和詩人。唐宋八大家之一。仁宗天圣八年(公元1030年)進士。次年任西京(今洛陽)留守推官,與梅堯臣、尹洙結為至交。景祐元年(公元1034年),召試學士院,授任宣德郎,充館閣校勘。景祐三年(公元1036年),為范仲淹辯護,亦被貶為夷陵(今湖北宜昌)。康定元年(公元1040年),還京任館閣校勘,后知諫院。慶歷三年(公元1043年),任右正言、知制誥。與范仲淹、韓琦、富弼等人推行“慶歷新政”,失敗被貶滁州(今安徽滁州)太守。后又改知揚州、潁州(今安徽阜陽)、應天府(今河南商丘)。皇祐元年(公元1049年)回朝,先后任翰林學士、史館修撰等職。嘉祐三年(公元1058年),知開封府。嘉祐五年(公元1060年),拜樞密副使。次年任參知政事。后又相繼任刑部尚書、兵部尚書等職。神宗熙寧三年(公元1070年),因反對王安石變法,改知蔡州(今河南汝南縣)。熙寧四年(公元1071年),以太子少師的身份辭職。居穎州(今屬安徽省)。次年(公元1072年)辭世,謚文忠。歐陽修一生著述甚豐,成績斐然。曾與宋祁合修《新唐書》,并獨撰《新五代史》。且又喜收集金石文字,編為《集古錄》。有《歐陽文忠公文集》。他提倡平實文風,喜獎掖后進,蘇軾、蘇轍、蘇洵及曾鞏、王安石皆出其門下,對北宋文風轉變有很大影響。
此詩為詩人被貶夷陵(今湖北宜昌)期間所作。詩人開篇即以問答起勢,化用王之渙“春風不度玉門關”的詩意,暗指皇恩不到,寓含貶謫后的落寞情懷。然后寫早春之景,橘枝殘雪,新筍驚雷。描寫細致,色彩鮮明,動靜結合。這里詩人以“凍”狀雷,不但渲染了春雷的沉悶,而且暗示了詩人的心理感受。后面再用了“驚”“欲”二字將物擬人化,把竹筍蓄勢待發的狀態描寫得十分生動。接下來詩人展開抒情,聞雁思鄉遠,嘆病物華新。鄉愁、苦病一起襲來,將詩中落寞凄涼的氣氛推向極致。這時詩人突然來了一個大的逆轉,用高調的自慰將胸中的愁緒一揮而去。用遲開的山花作比,展示自己不甘消沉、積極向上的精神。詩人當時剛滿三十歲,正是風華正茂,心氣方勇,因此對未來還抱有很大的希望。所以題中的“戲”字,也暗含隱其真意之旨。
上一篇:古詩《楊萬里·春晴懷故園海棠·其二》注釋與賞析
下一篇:古詩《漢樂府·陌上桑》注釋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