懸念
[定義] 有意把接受者關注的最重要的信息在話語表達的關鍵處暫且擱置下來,以引起接受者的“求知欲”,調動接受者的興趣,然后在下文中交待詳情的一種修辭方式。
[例釋] 根據(jù)懸念在話語中的位置,可以分為句子懸念和段落懸念兩類:
(1)句子懸念。即在句間設置的懸念。
例1:花鳥草蟲,凡是上得畫的,那原物往往也叫人喜愛。蜜蜂是畫家的愛物,我卻總不大喜歡。說起來可笑。孩子時候,有一回上樹掐海棠花,不想叫蜜蜂螫了一下,痛得我差點兒跌下來。(楊朔《荔枝蜜》)
例2:母:咋這么不小心,以后可要注意點兒。
子:不是我不小心。
母:那是怎么回事兒?
子:那是我故意的。
例1先表示蜜蜂是招人喜愛的動物,但作者自己“卻總不大喜歡”,這就一下子激起了讀者的閱讀興趣,想馬上知道其中的緣由,而趕快去讀下文。例2聽了或看了前一句“不是我不小心”,聽者就忍不住想知道下文。
(2)段落懸念。即在段落與段落之間或章回(章節(jié))與章回(章節(jié))之間設置的懸念。
例3:整整鬧了兩個月,喪事已畢。王員外共借了上千兩的銀子與荀家,作辭回京;荀員外送出境外,謝了又謝。王員外一路無話,到京才開了假,早見長班領著一個報錄的人進來叩喜。不因這一報,有分教:貞臣良佐,忽為悖逆之人;郡首部曹,竟作逋逃之客。未知所報王員外是何喜事,且聽下回分解。(吳敬梓《儒林外史》)
例4:時隔二十八年,在一九八一年的今天,當我回首往事,我仍然感到無比的驚異。我不能不睜大我的眼睛:究竟是一種什么樣的力量,使得一九五三年的夏天的相遇,這樣完美,這樣周密,這樣稀奇。這是經(jīng)過了誰的精心設計?(王蒙《如歌的行板》)
例3故事情節(jié)在由辦喪事轉向意外獲喜這一關鍵之處突然暫停,以引發(fā)讀者的好奇,而急于去了解下回故事情節(jié)的發(fā)展。例4以問句結束該段的敘事,把讀者帶向尋求答案的欲望中。
在敘述或情節(jié)的關鍵處突然暫停或擱置是懸念的表現(xiàn)形式;從語義角度看,懸念表現(xiàn)了話語或文本的風格意義,使話語或文本顯示出對白的言語風格;在語用功能上,它通過設置懸念,使話語或文本富于變化,引發(fā)讀者的好奇和閱讀興趣。
上一篇:漢語修辭手法系列「什么是旋造」
下一篇:漢語修辭手法系列「什么是續(xù)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