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松汀驛
張 祜
山色遠含空,蒼茫澤國東。
海明先見日,江白迥聞風。
鳥道高原去,人煙小徑通。
那知舊遺逸,不在五湖中。
張祜(約782—852),字承吉,南陽(今河南南陽)人。累試不第,或為外府從事,或為大僚幕賓,以布衣終。長年浪跡江湖,所歷極廣,晚年卜居丹陽(今江蘇丹陽)。善寫宮詞,所寫山水詩、田園詩,也為人稱道。著有《張承吉文集》十卷,《全唐詩》錄其詩二卷,《全唐詩外編》及《全唐詩續拾》補其詩一百五十五首又八句題一則。
《題松汀驛》,即寫在松汀驛站的墻壁上。“驛”,驛站,古代官員、驛使以及來往客人歇腳、住宿的地方。“松汀驛”,驛站名,所在不詳。詩中的“五湖”在《國語》、《史記》中專指太湖,或太湖及其附近的湖泊,則松汀驛當在太湖附近。從詩的內容看是詩人沒有找到所要尋訪的隱士,特地寫這首詩來表達遺憾之情的。
首聯寫在松汀驛所見遠山與澤國。起句寫遠山包含著天空。一個“含”字寫出山之綿長與高低不平,并將遠山與天空相銜接的狀況生動地表現了出來。次句寫水鄉澤國看上去一片蒼茫。
頷聯寫水。三句寫湖景明麗,那是因為陽光首先照射到了湖面上。太湖在我國東部,與中原和西部地區相比,太湖距日出的地方要近些。四句寫江面變白是因為風起浪涌的緣故。“迥”,遠。“迥聞風”是指遠遠聽到風起浪涌的聲音。這兩句寫得有聲有色,場面壯闊,氣勢宏大。
頸聯寫山。五句寫崎嶇的山路伸向高原,六句寫在炊煙升起的地方,細看時還有小路可通,于是頓生親切之感。詩人在太湖之濱沒有找到自己所要找的隱士,于是他便將視線轉向山中。見到此情此景,他有理由相信他的舊友也可能隱居在山中。
尾聯承上寫那位隱居太湖之濱的老朋友已經不在五湖中了,那么他是否就住在山中呢?詩人沒有說,即使住在山中,詩人也不容易找到,看來此行留給詩人的就只有遺憾了。
隱居是唐代詩人所選擇的重要的生活方式之一,這種生活方式在政治上可進可退,在經濟上有保障,在思想情感上得到某種慰藉,在自然環境方面也得到享受。隱士間也樂于交往,以便相互啟發,驅遣寂寞,擴大影響,提高自己在詩歌創作等方面的修養,于是便出現了不少尋訪隱者的詩,自然也會出現尋隱者不遇的詩。這首詩就是其中的一篇。
上一篇:杜 甫《陪諸貴公子丈八溝攜妓納涼晚際遇雨二首(其一)》原文、賞析、作者表達什么思想情感?
下一篇:程 顥《題淮南寺》原文、賞析、作者表達什么思想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