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堯臣·岸貧
無能事耕獲①,亦不有雞豚②。
燒蚌曬槎沫③,織蓑依樹根。
野蘆編作室,青蔓與為門。
稚子將荷葉,還充犢鼻④裩⑤。
【注釋】
①耕獲:農耕。
②豚(tún):小豬。
③槎(cha)沫:水上漂浮的木塊。
④犢鼻:犢鼻穴,人身上的穴位,俗稱膝眼。
⑤裩(kūn):褲子。
賞析
這首詩和詩人的《小村》一樣均作于慶歷八年(1048),詩人從不同側面再現了水災之后淮河兩岸難民們的艱辛生活。詩人說這些難民,因為水災,無法從事農耕生產,也沒有家畜。他們只有撿水上漂來的朽木當燒柴,煮河蚌來吃。他們無家可歸,只能圍繞樹根織成一圈蓑衣,再用野生的蘆葦編成窩棚,最后拿青藤來當做門。孩子們沒有衣服穿,也就只能用荷葉來當褲子遮羞了。多么凄慘的生活!詩人用他質樸的語言,形象地概括了災民們的生活,他希望事以詩傳,讓統治者了解人民的悲慘遭遇,從而采取相應的措施。詩中沒有議論,沒有抒情,可是言語之間我們分明能感受到詩人對貧苦人民的深切同情,以及對社稷安危的深刻憂慮。一個岸邊貧家,卻被詩人描寫得如此真切,足見其非凡之功力。正如詩人自己所言“狀難寫之景如在目前,含不盡之意見于言外”。
上一篇:古詩《楊萬里·憫農》詩詞注釋與賞析
下一篇:古詩《王勃·山中》詩詞注釋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