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適·燕歌行①并序
開元二十六年,客有從御史大夫張公出塞而還者,作《燕歌行》以示適。感征戍之事,因而和焉。
漢家煙塵②在東北,漢將辭家破殘賊。
男兒本自重橫行③,天子非常賜顏色④。
摐金伐⑤鼓下榆關⑥,旌旆逶迤碣石間⑦。
校尉羽書飛瀚海⑧,單于獵火照狼山⑨。
山川蕭條極邊土⑩,胡騎憑陵⑾雜風雨。
戰士軍前半死生⑿,美人帳下猶歌舞!
大漠窮秋⒀塞草腓⒁,孤城落日斗兵稀。
身當恩遇恒輕敵,力盡關山未解圍⒂。
鐵衣⒃遠戍辛勤久,玉箸⒄應啼別離后。
少婦城南欲斷腸,征人薊北⒅空回首。
邊風飄飖那可度,絕域(19)蒼茫更何有(20)!
殺氣三時(21)作陣云,寒聲一夜傳刁斗(22)。
相看白刃血紛紛,死節從來豈顧勛(23)。
君不見沙場征戰苦,至今猶憶李將軍(24)!
【注釋】
①燕歌行:樂府《相和歌·平調曲》題名。
②漢家:借指唐朝。煙塵,泛指戰爭。
③橫行:指馳騁沙場。
④非常:破格。賜顏色,指賞臉。
⑤摐(chuāng):擊、打。金,鉦,行軍樂器。伐,擊。
⑥榆關:山海關。
⑦旌旆(pèi):旌旗。旆,古代戰旗末端的飄帶。逶迤:綿延不絕。碣石:碣石山,在今河北省昌黎縣北。
⑧校尉:軍官。羽書:緊急軍事文書。瀚海:大沙漠。
⑨單于:指敵方首領。狼山:即狼居胥山,在今內蒙古自治區。
⑩極邊土:臨邊境的盡頭。
⑾憑陵:侵犯。
⑿半死生:指傷亡過半。
⒀窮秋:秋盡。
⒁塞草腓:邊塞草木枯萎之意。
⒂身當恩遇恒輕敵,力盡關山未解圍:帶著朝廷的信任和恩遇,但因為輕敵,雖奮力死戰,但仍未解圍。
⒃鐵衣:指遠征戰士。
⒄玉箸:指淚流下像玉制的筷子。
⒅薊北:唐薊州治所在漁陽,這里泛指東北邊地。
⒆絕域:極遠的地方。
⒇更何有:沒有比這更荒涼的了。
(21)三時:一天中的早、午、晚,指整日。
(22)刁斗:軍中打更用的銅器。
(23)死節:為志節而死。勛:功勛。
(24)李將軍:指西漢名將李廣,守邊境數年,敵人不敢來犯。
賞析
開元十五年(公元727年),高適曾北上薊門。開元二十年,信安王李祎征討奚、契丹,他又北去幽燕,希望到信安王幕府效力,但未能如愿。可見他對東北邊塞軍事,下過一番研究工夫。開元二十四年后,唐軍兩次征戰,均告失敗。高適對這兩次戰敗,感慨很深,故寫此篇。
詩的主旨是譴責這些將領們驕傲輕敵,荒淫失職,造成戰爭失敗,使廣大兵士受到極大的痛苦和犧牲。詩人寫的是邊塞戰爭,但重點不在于民族矛盾,而是同情廣大兵士,諷刺和憤恨不恤兵士的將軍。
全詩以非常濃縮的筆墨,寫了一個戰役的全過程:第一段八句寫出師,第二段八句寫戰敗,第三段八句寫被圍,第四段四句寫死斗的結局。各段之間,脈理綿密。
《燕歌行》不僅是高適的“第一大篇”(近人趙熙評語),而且是整個唐代邊塞詩中的杰作,千古傳誦,實非偶然。
上一篇:古詩《駱賓王·在獄詠蟬》注釋與賞析
下一篇:辛棄疾《丑奴兒·書博山道中壁》詩詞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