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棄疾
作者簡介
辛棄疾(1140—1207),南宋詞人,字幼安,號稼軒,歷城(今山東濟南)人。他在出生時,中原已為金兵所占。21歲參加抗金義軍,不久即歸南宋,歷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東安撫使等職。任職期間,他采取積極措施,招集流亡,訓練軍隊,獎勵耕戰(zhàn),打擊貪污豪強,注意安定民生。其一生堅決主張抗金,但所提建議,均未被采納,曾長期落職閑居于江西上饒、鉛山一帶。晚年韓侂冑當政,一度起用,不久病卒。其詞抒寫力圖恢復國家統(tǒng)一的愛國熱情,傾訴壯志難酬的憤慨,對當時執(zhí)政者的屈辱求和頗多譴責,也有不少吟詠祖國河山的作品。藝術(shù)風格多樣,以豪放風格為主,熱情洋溢,慷慨悲壯,筆力雄厚,與蘇軾并稱“蘇辛”。
菩薩蠻 書江西造口壁
郁孤臺下清江水,中間多少行人淚。
西北望長安,可憐無數(shù)山。
青山遮不住,畢竟東流去。
江晚正愁余,山深聞鷓鴣。
題解
這首詞為宋孝宗淳熙三年(1176年)作者任江西提點刑獄,駐節(jié)贛州、途經(jīng)造口時所作。當時辛棄疾經(jīng)常巡回往復于湖南、江西等地。來到造口,俯瞰不舍晝夜流逝而去的江水,詞人的思緒波瀾起伏,綿延不絕,于是寫下了這首詞。
句解
郁孤臺下清江水,中間多少行人淚。
郁孤臺下這贛江的流水,水中有多少逃難人的眼淚。“郁孤臺”,古臺名,在今江西贛州市西南的賀蘭山上,因“隆阜郁然,孤起平地數(shù)丈”而得名。“清江”,贛江與袁江合流處舊稱清江。
西北望長安,可憐無數(shù)山。
我抬頭眺望西北的長安,可惜只見到無數(shù)的青山。“長安”,今陜西省西安市,為漢唐故都。這里指淪于敵手的宋國都城汴梁。“可憐”,可惜。“無數(shù)山”,這里指投降派(也可理解為北方淪陷國土)。
青山遮不住,畢竟東流去。
但青山怎能把江水擋住,浩浩江水終于向東流去。
江晚正愁余,山深聞鷓鴣。
江邊夜晚我正滿懷愁緒,聽到深山傳來聲聲鷓鴣的叫聲。“愁余”,使我感到憂愁。“鷓鴣”,鳥名,傳說它的叫聲是“行不得也哥哥”,啼聲異常凄苦。
評解
這首詩反映了由于金兵南侵,祖國南北分裂,廣大人民妻離子散、流離失所的痛苦生活,也反映了作者始終堅持抗金立場,并為不能實現(xiàn)收復中原的愿望而感到無限痛苦的心情。
上片四句在寫法上,由近及遠,又由遠及近。下片緊接著上片,繼續(xù)抒發(fā)對中原故土的懷念。“青山遮不住,畢竟東流去”兩句象征著抗金的正義事業(yè),必然會克服一切阻力,取得最后的勝利。但是,作者并沒有脫離現(xiàn)實,沉醉于未來理想的幻想之中。想起目睹的抗金事業(yè)受到的重重阻力,詩人不禁又愁緒滿懷。從鷓鴣的悲鳴聲中,恰好透露出作者想收復失地,但又身不由己的矛盾心情。
這首詞寫得非常質(zhì)樸、自然、流暢。尤其“青山遮不住,畢竟東流去”兩句,十分含蓄,耐人尋味。
上一篇:辛棄疾《破陣子·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之》遠大抱負詩詞鑒賞
下一篇:陸游《示兒》愛國情懷詩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