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毛浮綠水,紅掌撥清波
【出典】
駱賓王《詠鵝》。
【原作】
鵝、鵝、鵝,曲項向天歌。白毛浮綠水,紅掌撥清波。
【作者簡介】
駱賓王(約640~約684),字觀光,唐朝婺州義烏(今浙江義烏)人。幼年即資質穎悟,聰慧過人。7歲時即景賦《詠鵝》詩,一時傳遍鄉閭,譽為神童。晚年參加徐敬業揚州起事,并寫下了著名的《討武氏檄文》。
駱賓王與王勃、楊炯、盧照鄰一起,被人們稱為“初唐四杰”。作為“初唐四杰”之一,對蕩滌六朝文學頹波,革新初唐浮靡詩風,開辟唐代文學的繁榮局面作出了貢獻,因而成為中國文學史上有影響的人物,長期來受到人們的贊譽。他一生著作頗豐,是一個才華橫溢的詩人、作家,為詩擅長七言歌行。名作《帝京篇》,五、七言迭用,鋪排辭采,聲調婉轉,“當時以為絕唱”(《舊唐書》本傳)。《疇昔篇》、《艷情代郭氏答盧照鄰》、《代女道士王靈妃贈道士李榮》亦初唐長詩中之杰構。明王世貞《藝苑卮言》謂其長詩“綴錦貫珠,滔滔洪遠,故是千秋絕藝”。其五言詩亦多佳作,五律《在獄詠蟬》,風骨凝重,工整精練。邊塞詩《夕次蒲類津》、《邊城落日》、《至分水戍》、《邊夜有懷》、《送鄭少府入遼共賦俠客遠從戎》等,深沉而慷慨,代表初唐邊塞詩之成就。又善駢文,名作《代李敬業傳檄天下文》(俗稱《討武瞾檄》,鋒芒畢露,慷慨激昂,語言曉暢,倡為駢文新體,啟示了初唐文壇欲除齊、梁以來浮靡綺麗習氣之趨勢。
【故事】
駱賓王從小聰明伶俐,謙虛好學。他特別愛讀書,又喜歡獨立思考問題,遇到不懂的事,總是向大人們請教。大人們也樂意把他們知道的東西講給駱賓王聽,還經常出一些題目,考考駱賓王哩。
有一天,7歲的駱賓王和小朋友在一起玩耍。他們盡情地玩呀,鬧呀,夠高興的,不知不覺中,他們來到了故鄉的小河邊。這條小河,給駱賓王帶來過許多美好的回憶,他和伙伴們常在一起游泳、釣魚、劃船。
嘿,小河中的鵝真多,它們自由自在地在水中游來游去,嘰嘰嘎嘎,真漂亮,真好玩。駱賓王看著水中的鵝兒,呆呆地出了神。
這時,鄰居老伯走來了,他笑著問駱賓王:“孩子,你在想什么呀?”
“伯伯,你看,這些鵝兒在水中真有意思。”
老伯呵呵笑道:“是嗎?”他眼珠一轉,說:“好,我今天要出題目考考你了。”
“什么題目?”駱賓王很興奮,忙問。
這時,村中又來了幾位大伯大嬸,小伙伴們圍著又叫又跳地嚷道:“快說,快說,快說!”
老伯用手指著水中的鵝說:“就以鵝為題做一首詩吧!”
“嗯!好!”駱賓王不慌不忙,清了清嗓子,用稚嫩的童音吟了《詠鵝》詩。
剛剛吟完詩,周圍的大人和小孩都拍起手來了。那老伯抱起駱賓王,連聲高興地稱贊:“好孩子,好孩子,這首詩做得好!太好了!”
駱賓王羞紅了臉,謙虛地向大伙兒笑著。
于是,駱賓王7歲作詩的事兒就迅速傳開了。
【賞析】
“白毛浮綠水,紅掌撥清波。”這兩句寫鵝的形態:鵝有遍體純白的毛,有紅紅的寬大的腳蹼,鵝身浮在水上,一雙腳時而在水中自由劃動。“撥”字用得尤為生動。白毛、紅掌、綠水、清波,色彩對比鮮明,而彼此又十分諧調,使畫面清新可喜。這兩句描寫逼真,而又生動有趣。難能可貴的是:兩句信口道來,自然成對,十分工穩。
上一篇:白居易《琵琶行》詩詞的背景故事與賞析
下一篇:《讀書破萬,下筆如有神》詩詞的背景故事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