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園春·泉南作
自入閩關,形勢山川,天開兩邊。見長溪漱玉,千瓴倒建;群峰潑黛,萬馬回旋。石磴盤空,天梯架壑,驛騎蹣跚鞭不前。心無那,恰鷓鴣聲里,又聽啼鵑。
區區仕宦誰憐?道有志、從來鐵石堅。但長存一片,忠肝義膽;何愁半點,瘴雨蠻煙。盡卷南溟,不供杯杓,得遂斯游豈偶然。天公意,要淋漓醉墨,海外流傳。
這是一首行旅詞。由詞題可知,是作者途經福建泉州南浦所作。上片先贊賞泉南雄奇秀美的山川形勝,后則感嘆旅途的險阻艱難。“自入閩關”,劈頭一句,斬截明快,直點泉州南浦的梨關。“形勢山川,天開兩邊”,隨之兩句概寫初見時對梨關的印象。重關險隘,山勢高峻,聳入云端,蒼天似被剖開,顯現于它的兩邊。這給人以極大的心靈震撼。驚愕之馀,詞人細致觀賞一番:“見長江漱玉,千瓴倒建;群峰潑黛,萬馬回旋。”以“見”字領起,就兩個方面來具體描寫山川景物,而每個方面又都兼顧秀美和雄奇。山溪清澈,猶如潔凈的美玉;許多條溪水在山谷間潺潺流注,就像倒建的屋瓴一樣瀉水。峰巒疊嶂,奇形異狀,看上去是一片連綿不斷的青黑色;山勢險峻,低昂起伏,就像是奔馳的駿馬一般。這幾句運用夸張比喻的手法,將山川形勢描繪形容得千變萬化,雄奇美麗,令人目不暇接。“漱”、“潑”,是極好的煉字,狀物極有意興和韻致。“萬馬回旋”形容群山奔赴的情狀??。閩關景物是雄奇秀美的,但它的險峻對于行人來說,則又是很艱難的。詞也就轉而來寫險阻難行之狀了。“石磴盤空,天梯架壑,驛騎蹣跚鞭不前”,環山小道的石臺階,極為陡峭(“盤空”),山間棧道上的梯子架在萬丈深淵上,極其險峻(“架壑”),馬兒艱難行走,猶如跛足。旅途如此的難行,怎能不讓人的哀怨惆悵之情油然而生。于是詞鋒順筆落下:“心無那,恰鷓鴣聲里,又聽啼鵑。”本來,行人的“心”就已經無可奈何了,偏偏在這個時候,傳來山間鷓鴣悲傷的叫聲,隨之又聽到杜鵑令人心碎的啼鳴,讓人感到是何等的難受。“無那”,無奈。這里,作者巧妙地運用古人所謂的鷓鴣聲如“行不得也哥哥”,杜鵑聲如“不如歸去”的說法,并且兩者連用,以重疊加倍的辦法,將其在艱險旅途中的哀傷心情,表達得淋漓盡致,無以復加。
過片,詞轉而抒發作者由艱險的旅途所激發出來的豪邁疏縱的情懷。“區區仕宦誰憐”,只是為了去遠方做小官,跋涉山水,歷經險阻,萬般辛苦,有誰會憐惜呢?此句承上文意蘊,情緒仍然很低沉悲傷。但隨之詞意潛氣內轉,道路艱險,客中情懷,這對于意志堅強,心存浩氣的人來說,又算得了什么呢?“道有志從來鐵石堅”,有志者是不會被生活中所遇到的困難嚇倒的,心堅如鐵石,一往無前。“但長存一片,忠肝義膽;何愁半點,瘴雨蠻煙”,“忠肝義膽”,應指作者此次南行是奉朝命,為國家效力而言。只要胸中永存著“一片”浩然正氣,為了國家而竭盡忠誠,那么,旅途的艱險,根本就不會放在心上。“長存一片”、“何愁半點”,斡旋有力,氣勢非凡,確實是把“鐵石堅”的心志很好地表達了出來。寫到此處,一掃上片“心無那”的愁云,從反面更激發出了他的豪壯情懷。“盡卷南溟,不供杯杓,得遂斯游豈偶然”,盡取南海水,還不足以裝滿杯勺,可見作者情懷的壯闊。既然如此,游閩關當然就不是令人生愁的事情,而是適足以盡情欣賞山川風物的快意之舉。“天公意,要淋漓醉墨,海外流傳”,原來是天公有意,讓我領略到閩關雄奇秀美的景象,激發出我的意興,以酣暢的筆墨抒發豪壯情懷,并讓它流傳于遠離京國的南方。下片,詞人的激情一路上揚,最終以不可抑勒,奔放豪獷的胸懷結束全詞。
上一篇:張埜《沁園春·宿瓜州城》詩詞選鑒賞
下一篇:張埜《水龍吟· 酹辛稼軒墓,在分水嶺下》詩詞選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