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句的誕生
凝碧舊池1頭,一聽管弦凄切。多少梨園2聲在,總不堪華發。
杏花無處避春愁,也傍野煙發。唯有御溝3聲斷,似知人嗚咽。
——韓元吉·好事近
完全讀懂名句
1、凝碧池:位于河南洛陽禁苑內。2、梨園:傳習戲曲的地方,這里借指北宋皇家音樂。3、御溝:流經皇宮內苑的溝渠。
想起往日宮廷中的池苑,聽到過去宮中的音樂,我立即感到無限凄涼。有多少當年梨園的曲調在跟前,一聲聲、一句句,著實令我這白發老人不忍聆聽。
京城的杏花無處躲避國破的春愁,也靠著野外的烽煙開放。只有宮苑的御溝水止聲斷,仿佛知道我的嗚咽、悲愴。
詞人背景小常識
韓元吉(公元1118—1187年),字無咎,號南澗翁,南宋詞人。平生交游廣闊,與陸游、朱熹、辛棄疾、陳亮等當代文人及愛國志士相交至深,常以詩詞往來并相互唱和,在南宋時期是相當有名望的人物?????????????????????????????。
韓元吉的個性頗為高風亮節,雖然當其時南宋已偏安于臨安,但他依然很眷戀北方,曾多次在詞中寫道“夢繞神州歸路”(《水調歌頭·寄陸務觀》)﹔“中原何在,極目千里暮云重”(《水調歌頭·雨花臺》)之類的詞句,并且也從未忘卻“北伐抗金”之事,因此“雞鳴起舞”和“勒功燕然”也常出現于他的筆尖,成為他鼓舞自己及他人的座右銘。
但盡管如此,由于南宋長期的積弱不振與自身的年華老去,韓元吉不免也會產生英雄遲暮、功業無成的感嘆,因此他晚年的詞風歸于雄渾、豪放,與辛棄疾極為類似,無怪陸游曾稱贊他的作品“落筆天成,不事雕鐫。如先秦書,氣充力全”。
由于個性的問題,韓元吉在行筆為文之時,確實不喜歡“纖艷”的詩以及雜有“鄙俚”的歌詞,也因此,他曾認為自己所作的歌詞“未免于俗者取而焚之”(《焦尾集序》),然后在將自己的作品集結之時,以《焦尾集》名之。他的詞作現存80首,黃蓼園在《蓼園詩話》中對他的綜合評價是:往往流露出“神州陸沉之慨”。
名句的故事
韓元吉的這首《好事近》別本題作“汴京賜宴聞教坊樂有感”。根據歷史記載,韓元吉在公元1173年曾代表南宋出使金國祝賀“萬壽節”,其實便是給金世宗完顏雍過生日,而這首詞便是在他到金國后,看見當地人民已日益被同化,儼然忘卻自己原是大宋子民,感慨之余,不僅將自己的所見所聞記下,更寫了一闋詞寄給陸游,以表達自己的慨然之情。
此詞中所敘及的“凝碧池”,其實是唐代洛陽禁苑中的舊池名。當年安祿山造反之后,曾大會天下于凝碧池,并逼使梨園弟子為他奏樂。而樂伶們由于思念玄宗,各個欷噓不已、潸然淚下,其中有個名叫雷海清的人,更在憤怒之余拋擲樂器,面向西方放聲痛哭。而安祿山見狀后勃然大怒并立即下令,將雷海清在試馬殿上肢解。當其時,王維正被安祿山拘禁于菩提寺,聽到這個消息后,便作了一首詩:“萬戶傷心生野煙,百僚何日更朝天?秋槐落葉深宮里,凝碧池頭奏管弦。”由此可見,韓元吉筆下的“凝碧池”并不是天外飛來一筆,而是以古諷今、借彼言此,一方面哀悼北宋王朝的覆亡,一方面傷感南宋王朝的日益弱小,忠貞之情深切感人。
而當陸游收到韓元吉的信后,也感同身受地寫了《得韓無咎書寄使虜時宴東都驛中所作小闋》一詩,以為唱和,在當時更是傳為佳話。
歷久彌新說名句
“多少梨園聲在,總不堪華發”,表達的是一種既有眷戀卻又不忍回首當初的矛盾情懷。
“梨園”一詞最早出現在唐代,而其實,“梨園”最早是唐玄宗訓練培養樂工的地方,而后慢慢演變成為“戲班”的統稱,并且沿用至今。《新唐書·王維傳》中便曾提及:“祿山大宴凝碧池,悉召梨園諸工合樂。”清洪升《長生殿》第二十四出也說:“那些梨園舊曲,都不耐煩聽他。”
由于戲曲界俗稱“梨園行”,因此演員們也多自稱“梨園子弟”,并且戲班供奉的祖師爺便是“唐明皇”,也就是唐玄宗李隆基。史載:“玄宗既知音律,又酷愛法曲,選坐部伎子弟三百人,教于梨園。聲有誤者,帝必覺而正之,號皇帝梨園弟子。”說起來“梨園”真可稱得上是中國第一座“國立”的“戲曲學校”,而人們也常稱嗓子好的演員是“祖師爺賞飯吃”。
至于“華發”,則通常意指花白的頭發或指老人,有時也做“花發”,在古代詩詞中也是經常使用的字眼,像唐元稹《遣病詩》十首之五:“華發不再青,勞生竟何補?”以及北宋蘇軾《念奴嬌》:“多情應笑我,早生華發。”都曾使用過。而到了現在,用“早生華發”作為標題的文章,則多是論述某某人因為工作多方辛勞,以至于“未老先衰”;但有趣的是,有人更研究了現代人“未老先衰”的現象,而寫出像“六例經典食療方消除40歲男人早生華發苦惱”之類的標題,讓“華發”二字的滄桑感頓減,趣味感銳生。
上一篇:《人愁春老,愁只是、人間有》名句鑒賞
下一篇:《豆蔻梢頭舊恨,十年夢、屈指堪驚》名句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