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宮中行樂詞》(其一、其二、其三)古詩全文
【其一】
小小生金屋,盈盈在紫微。山花插寶髻,石竹繡羅衣。
每出深宮里,常隨步輦歸。只愁歌舞散,化作彩云飛。
【其二】
柳色黃金嫩,梨花白雪香。玉樓巢翡翠,金殿鎖鴛鴦。
選妓隨雕輦,征歌出洞房。宮中誰第一,飛燕在昭陽。
【其三】
盧橘為秦樹,蒲桃出漢宮。煙花宜落日,絲管醉春風。
笛奏龍吟水,簫鳴鳳下空。君王多樂事,還與萬方同。
《宮中行樂詞》(其一、其二、其三)古詩賞析
這是太白應唐玄宗之命而寫的組詩,原作共十首,“白取筆抒思,晷不停輟,十篇立就,更無加點,筆跡遒利,鳳跌龍拏,律度對偶,無不精絕”(《本事詩·高逸》)。都是五言律詩,現集中僅存八首。這里選賞前三首,敦煌唐詩寫本,題為《宮中三章》、《才調集》則將其一、其二選入《紫宮樂五首》,可見唐時流傳已廣。
其一寫一位年青、美麗、天真、嬌憨的宮女。
首聯“小小”、“盈盈”相對,是寫形,從小入宮,侍奉帝后,長得豐姿綽約,盈盈動人。金屋,用漢武帝陳皇后故事,“金屋貯之”,以示寵愛。紫微,帝王宮殿,至尊所居。紫色也與前句“金屋”顏色對映,寫得極為工致。
頷聯寫她的打扮,寶髻上插的是自采的野花,羅衣上繡的是石竹的圖案,暗示她的天真爛漫,不同凡響。一般宮女仰慕大紅大紫,希望富貴氣,她卻愛好淡雅,帶有民間的氣息。
頸聯寫她的活動,每每陪侍帝后的步輦,出入深宮。步輦類似后世的轎子,用人抬走。她當然是步行相隨的了。但能如此,說明還是得寵的。“三千宮女胭脂面,幾個春宵無淚痕”,是十分難得的了。
尾聯暗示她能歌善舞。詩人換一筆法,以側寫之,說令人擔心的是:歌舞散后,她也化作彩云飛走了。她的美麗,她的舞姿,想象成飄飛的彩云,這意境多么美,使人遐想不已,詩的韻味是很足的。同為盛唐詩人崔顥,曾為李白所首肯,他寫有“盈盈入畫堂”的《王家少婦》,意韻似之,可參看。然而雅俗迥別,不可同日語。
其二寫楊貴妃。
楊貴妃名玉環,早孤,養于叔父家。唐玄宗的王皇后廢黜、武惠妃死去后,她以“姿色絕代”入宮,史載“資質豐艷,善歌舞,通音律,智算過人。”她是玄宗晚年實際上的皇后。李白入朝的天寶初年,正是她得寵的時候。
首聯寫節令,柳色金黃,梨花雪白,真是初春時節,所謂“良辰美景”也。清王琦注認為這兩句“本陰鏗詩,太白全用之”。陰鏗是南朝陳的著名詩人,李杜都曾向他學習,杜甫稱“李侯有佳句,往往似陰鏗”(《與李十二白尋范十隱居》),所以襲用陰詩是可能的,可惜今傳本無此兩句。
頷聯“玉樓”、“珠殿”寫其居處。翡翠,即翠鳥。翡翠、鴛鴦帶有成雙成對之意,形容其恩愛。頸聯寫她陪同唐明皇排練歌舞,選取演員。雕輦,即精美的輦車,這里指唐明皇所坐車子。洞房,深邃的內室。選妓征歌,是他們平生的樂事之一。《明皇雜錄》載:“天寶中,上命宮中女子數百人為梨園弟子,皆居宜春北院。„„貴妃每抱是琵琶(指蜀中帶回的雙鳳琵琶)奏于梨園,音韻凄清,飄如云外。而諸王貴主洎虢國以下,竟為貴妃琵琶弟子,每奏曲畢,廣有進獻”。“玄宗御勤政樓,大張樂,羅列百妓”。他們以帝后之尊,又擅于此道,故李白為“宮中行樂詞”以及之,是很自然的。
尾聯明白點出所寫這人的身份,作一歸結。她不是別人,而是與寵居昭陽殿的漢成帝的皇后趙飛燕一樣的人,在宮中第一尊貴呢。據《兩京雜記》記載趙飛燕“色如紅玉,為當時第一”,這是白詩之本。杜甫《哀江頭》:“昭陽殿里第一人,同輦隨君侍君側”詩則兼用前二者。詩人并沒有直接說出楊貴妃的名字,但已可意會就足夠了,這是含蓄之法。與前者相比,“此首純用濃筆,而風韻天然,無繁縟排疊之跡”(高步瀛《唐宋詩舉要》),良是。觀其嫩香、黃金、白雪、珠玉等即知字面之不同。至于其主旨是否有“禍水滅漢之意”(沈德潛《唐詩別裁集》),恐未必。其時作者“身在宮廷,不得不作諛美之辭”(郁賢皓《李白選集》)這是可以理解的。
其三寫宮中春日傍晚的演奏會。
首聯言席上盧橘蒲桃均為京中所產,并非是進貢的。秦漢都是借指。盧橘,即金桔,一說為枇杷。蒲桃,即葡萄。頷聯點出時間,“煙花宜落日”,傍晚時分,正是煙花好景。“醉”字,謂音樂動人心魄,使人如癡如醉。
頸聯點出演奏會內容,主要是簫笛奏吟,“龍鳴水”、“鳳下空”,言音樂之美妙,如同龍鳴在碧水,使鳳凰也從空中落下。這是暗中引用《列仙傳》弄玉蕭史引鳳吹簫的故事。弄玉是秦穆公的女兒,向簫史學吹簫,成為夫妻,數年后隨鳳凰飛去。盛唐宮廷大約這種音樂演奏會很多,有大型的,有小型的,唐玄宗、楊貴妃都喜歡參加,他們能吹笛、打羯鼓、彈琵琶。還有賀懷智、李龜年、張野狐等著名音樂家,頗見盛況。李白亦曾出席過,有強烈印象,故形之于詩。
尾聯寄以希望,君王樂事很多,還應與萬方百姓同樂為好,寓諷諫之意。其實封建皇帝亦常打著君民同樂的幌子,為自己的耽于淫樂作掩護,唐玄宗也如此,這是他能接受的。,但詩人的本意似是要他們有所節制,即使要行樂也要顧及天下黎庶。此詩章法的起伏開合得到后人的稱道,規諷之意也比較明顯,這是其特色。
總之,三首詩內容雖然并不深刻,但對于了解盛唐的宮廷也有一定好處。它在藝術上,均前三聯對仗,后一聯不對,具有統一的規格。對仗堪稱謹嚴,不對處有疏蕩之姿,或留馀味,或寓深警,“立就”如此,良為不易。其他五首,讀者自己翻閱,亦可感白之逸才。
上一篇:《清平調詞三首》原文翻譯及賞析
下一篇:《塞下曲六首》(其三·駿馬似風飆)原文翻譯及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