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王海龍
——天空一片黑暗
籠罩著連綿的密云,
沉重而又黯淡。
一切都被月亮蒙上白色,
透過那層朦朧的面紗,月亮依稀可見。
一個陰暗、縮小了的圓圈,放出光亮
無力地拋撒。沒有一個影子落下
——從巖石、植物、樹和塔上
把地面畫成方格圖案。
終于一個令人愉快的瞬間的微光
驚動了沉思的游子,
他正走在寂寞的路上,視而不見的雙眼
緊盯著地面。他抬起頭,呵!
云彩四分五裂
在他的頭頂九天的榮耀——那一輪皓月
正放射著明媚的清輝絢爛。
她在黑藍色的天空中穿行,
后隨著千千萬萬的星星。它們
小且敏銳,明亮,沿著黑暗的深淵
象她一樣驅行。它們飛快地滾動
卻決不消逝!——風在樹中
它們嫻雅沉靜?!鼈儩L滾向前
前程漫無際涯地遙遠;天空
被那些白色的云、碩大的云建成一個圓頂,
它還拓向那深不可測的蒼穹
視覺終于合上;而心
卻為它感到的快樂所動。
這快樂終于漸漸平息,
心便獨自追憶冥想于這莊嚴的情景。
(何勇、王海龍譯)
(英國)威廉·華茲華斯
這是一首比較典型的朦朧詩。詠月亮是寫朦朧詩的比較好的詩材。在中國它的名字就是最好的說明,朦朧二字皆以月為形、聲旁取音,可見它與月亮的血緣關系。是故中國古詩中多有“月朦朧,鳥朦朧”,以夜月交融烘托朦朧的境界。但是,把華茲華斯的詠月詩和中國的詠月詩比較看來,華氏的詩更重寫真,重描繪,重在心靈感受;這種描寫本身就是詩的境界,渾無雕琢,一氣呵成,看似隨意而匠心獨具。東方同類詩卻重在造意設境,重情境交融,賦情于景,筆下的景物大多是“人化了的自然”,美輪美奐,卻少了自然韻味,多了主觀色彩。
華茲華斯這首詩樸素之極。起筆寫云,恰如中國水墨畫高手,烘云托月,云氣厚重而月意朦朧,依稀月色更添氤氳,月色的輕柔暗澹不重筆渲染,只用“無力”“沒有一個影子落下”,大處落筆,重整體氛圍,造境渾然天成。下面部分引入審美主體,由寂岑的天涯孤旅寫“寂寞的路”“視而不見的雙眼”,凄清之態逼真道出,使人揪心。忽而,筆鋒陡轉,氣象萬千,皓月掙破云霧,清輝明媚在夜空中穿行——它給游子帶來了何等樣的驚喜和慰藉!
繼而,詩人信筆寫夜,寫星、寫風,意旨全在寫月,寫朦朧。最后,更深一層寫昊天的寥廓,寫浩無際涯的蒼穹,把詩的境界推向高峰。華茲華斯不愧為是大手筆,在寫完宇宙極致時巧妙化入人的心靈從容收煞,不愧千古絕筆。雨果說過“世界上最廣闊的是大海,比大海更廣闊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廣闊的是人的心靈?!比A氏此詩正暗合了雨果充滿詩意的論斷。它帶給人的除了描寫的美妙,意境的高遠外,更有悠長深邃的遐思無限……
上一篇:(法國)魏爾倫:夕陽
下一篇:方思:夜歌